朋友的兒子,剛大學畢業兩年多,這兩年來,他換了5個工作。過年前,剛干了不到半年的新工作又辭掉,說是等過完年再找新的。
朋友的兒子是90后(1994年出生),農村獨生子女。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開始對農民實行特殊的獨生子女政策,就是如果第一胎生的是兒子,只能生一胎;如果第一胎生的是女兒,還可以生第二胎,如果第二胎還是女兒,也不能再生了。
春節期間和朋友串門聊天,他當著我的面數落他兒子:過完年25歲,再不打拼你這輩子就廢了。
可能受不了他老爹當著外人的面說這么重的話,他頂了一句:你又沒給我創造什么好條件,我就是想打拼,我又能從何打拼起?
說得振振有辭,好像養他大還不夠,還得負責給他安排好一輩子要走的路。
他們這撥90后農村獨生子女,不打拼就能有輕松體面工資高的工作,正是他們當中很多人的想法。
我忍不住說他:要這么說,我們這代人更沒有條件,那是不是我們就更不用打拼?如果我們不打拼,你能有今天可以讀大學,讀完大學還可以任性地把上班當玩似的,三天兩頭換工作?
反正口袋里沒錢,向家里一伸手就有,啃老族不都是這樣嗎?
那天喝了點酒,我起了話嘮,和他說了很多:你這個時候抱怨你老爹沒給你好的條件,和你相反的是,在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我們特別感恩我們的父輩,也就是40后、50后那一撥人,因為在他們的時代,就是使出全部的力氣打拼,也往往所得有限,能吃得飽肚子就是了不起的事。
我們70后這一代人,我們接過父輩的槍,借了改革開放的風,我們也使出全部力氣打拼,我們在父輩吃得飽肚子的基礎上實現了小康,我們比我們的父輩,也就是你們的祖輩成就更大,這不是說我們能力更強,而是我們比他們處在一個更好的時代。
我們和我們的父輩有一個共同點,我們都一直在打拼,不是我們有多崇高的志向,我們只是窮怕了,真的,我們窮怕了。
孩子,你們這輩子大概永遠體會不到一日三餐吃不飽的滋味,我們體驗過。小時候,為了省點米糧,家里煮出來的粥清得可當鏡子照,拿地瓜當主食是常有的事,這種滋味你體驗不到,因為你們沒有窮過。
今天你們認為的健康食品,在我們的孩提時代,是說不出口的貧窮。
孩子,可能你沒有吃過苦,受過窮,所以你不懂打拼有多重要。我們怕再過回以前的生活,所以我們一直在打拼,即使有些打拼和收益不成正比,我們寧可做無用功,也不敢停下來,更不敢抱怨,為什么?一旦停下來,可能我們就沉淪下去,陷在抱怨的泥潭中重新過回以前的生活。
你們這代人,窮不是你們的標配,嬌生慣養才是,你們身上只有一個標簽:獨生子女。正是這個標簽,從小父母把你們嬌生慣養,你們以為一切都應該是父母安排好的,靠自己去闖,你們走不出一條路。
現在你們長大了,你們開始抱怨,抱怨沒有好的條件。
我告訴你,如果人生是100步,有的人一出生,別人已經替他走了99步,他只要邁出一步,就能走向人生巔峰,比如王思聰;有的人一出生,窮其一生也只能走到30步,比如包括我們在內的大多數人。
不要去比出身,誰都無法選擇出生。你今天這樣對你老子抱怨,本質上就是對出身不滿,大概你想要的,是和王思聰一樣,有個把賺一個億當小目標的爹。
你要抱怨,也得有抱怨的能力。你說你老子沒給你創造好的條件,這不是抱怨,這是撒嬌,一個25歲的小伙子說出這種話,你把自己當巨嬰你知道嗎?
朋友的兒子特別驚訝地看著我問:我怎么是撒嬌,怎么就成了巨嬰了?那你告訴我,什么叫抱怨的能力?
很簡單,只要你努力去打拼,不用多久,你就會無師自通什么叫抱怨的能力。
PS:90后農村獨生子女這個群體,他們身上有一些獨特的特征:
1、他們基本都是男孩子。
2、他們的成長條件不比城里的獨生子女差,甚至比城里的獨生孩子更好。
3、他們可能比城里的獨生子女更受溺愛(尤其受爺爺奶奶的溺愛),農村傳宗接代的觀念畢竟比城里頑固太多。
4、進入城市,他們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可能比城里的獨生子女更差。
5、進入城市,他們身上比城里的獨生子女多了一層出身農村的焦慮感,他們可能更消極低沉,對未來更感到無望。
6、對他們來說,農村和城市可能都給不了他們歸屬感,農村不想回去,城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