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西漢的國土面積如果算上河套地區與西域,大概是6263120平方公里,跟《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出入不算大。可耕種地一種說法是23.8億畝,跟建國初期20億畝也差不多。
歷史一直在發展,耕地應該越來越多才對,為何會一直沒什么變化呢?我認為,這可能跟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有關,這一帶的耕地面積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減少,與之后的朝代在開墾的耕地面積差不多相互抵消。
不過西漢的時候人口才5000萬左右,清朝末年則增長到4億了,這基本不變的耕地面積又是如何滿足這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歷朝歷代對種子不斷改良以及水利建設,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其二是不斷地引入新的以及高產的糧食作物,豐富了糧食的種類,彌補了一部分耕地不足的缺陷。
不管是古今中外,農業都是立國之本,如果沒有管理好農業,國家的戰略安全將受到極大的威脅,甚至有可能滅國。現如今,我們還得實行一部分退耕還林的舉措,耕地面積其實還會進一步縮小的。我們為了彌補這一部分損失,也只有提高單位糧食的產量才能解決。
想到這一點,我突然意識到袁隆平、鄧華鳳、李振聲這一批科學家真是很偉大,正是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不為糧食問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