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
《太玄.辰甲》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nèi)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生大賊。內(nèi)動五臟,乃生大病。
故經(jīng)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其皮。皮傷,則內(nèi)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nèi)缓畱垺4唐ぃ瑹o傷肉。肉傷,則內(nèi)動脾。脾動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思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nèi)動于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nèi)動于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nèi)動于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骨行)酸。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互無傷,齊刺之道也。
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至其所而其無過之也,瞬間去之耳。非不刺也,刺而非知會者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shù)。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shù)。視其背俞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guān)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dāng)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jīng)之過于陽者,數(shù)刺其俞而藥之。
《太玄.辰乙》
《上經(jīng)、治要》有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裹。脾為之使,胃之為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柄其竅,竅樞為父。肺元橐龠,其命曰母。”。“七節(jié)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拳拳其心,勿驕其志。如窂畫地,勿為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跗上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刺足下布絡(luò)中脈,血不出為腫。刺郄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踵根蝕。刺缺盆,中內(nèi)陷,氣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魚腹內(nèi)陷為腫。大雷勿刺,刺恐雷傷人。閃電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熱勿刺,刺傷氣血。大寒勿刺,刺敗骨髓。大霧勿刺,脾傷肉壅。大雨勿刺,濕留邪客。大悲勿刺,臟傷氣客。入房勿刺,辛勞勿刺。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nèi)陷中脈,為內(nèi)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亂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肘中內(nèi)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nèi)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nèi)陷,今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jié)M。刺腨腸內(nèi)陷為腫。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guān)節(jié)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全其道者倦倦,盲于道者譱譱。何謂也?勧勧以至慬言也。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如其復(fù),復(fù)如其復(fù),惑亂不已,圣人之道弊也。莫若躬以求索,達(dá)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太玄.辰丙》
《經(jīng)》曰:'氣之逆從也。陽從左,陰從右。反之謂逆,逆之為病。陽親上,陰親下。反之曰逆,逆之則病。老從上,少從下。反之謂逆,逆則為敗。陽為于動,陰為于靜。反之謂亂,亂之為消。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為利,歸陰為死。反之,春夏歸陰為死,寒多少逆為痹,痹寒乘陽也。秋冬歸陽為生,歸陰為疚,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厥陰、太陽反乘,其有余也。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氣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氣火)。是以肺氣(氣火)虛,便人夣見歸化白物。肺乘肝,夣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夣見兵戰(zhàn)。
腎氣虛,使人夣見舟舩溺人。得其時,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氣(氣火)虛,則夣見菌香生艸。得其時,則夣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氣火)虛,則夣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夣燔爍。
脾氣虛,則夣飲食不足。得其時,筑垣蓋屋。此皆五臟氣(氣火)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diào)之陰陽,以在經(jīng)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血,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人色,度氣,度腑,度肌,度骨,度虛實。(原文血臟肉筋俞,氣腑肌骨虛實前無度字)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shù)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并合,診故不明。傳之后世,反論自彰。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后至。是以圣人持診之道,先后陰陽而持之。竒帕(恒去下橫)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彰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太玄.辰丁》
奇帕(恒去下橫)六十。奇者,四時八風(fēng)之氣,變化不可度而可察之也。帕(恒去下橫)者,客勝入腑,而邪傳歸膽腦髓脈胞骨六帕(恒去下橫)也。肺邪已,余客歸大腸。大腸以勝客膽,瞻陽入陰客肝。肝以勝變客胃,胃以入陰客脾。若脾虛邪盛,則以生成歸幷肺。肺受重刑,而邪并髓傳并于血,使血敗而不營也。不然,則勝客不已矣。陰陽皆有六,其所客傳始乎五臟,其所不治之帕(恒去下橫)有六,故曰六十者也。
五中者,當(dāng)中也。五歸者,客之所歸之屬也。若中太陰而復(fù)歸太陰,所以客血脈之奇帕(恒去下橫)。足少陰之氣絕也,水竭骨枯。少陰者,冬之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耎卻。故齒長而垢,髪無澤。髪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是也。是以邪之重客肝,而其凌冽并脈傳腦。重客心,而邪并骨傳髓。重客脾,而邪并肌傳骨。重客腎,而邪并血傳胞。重客陽明,而邪并衛(wèi)傳膽。此謂五歸矣。故知此,乃足以診矣。
是以《經(jīng)》言:'切陰不得陽,診消以亡’。得陽不得陰,守學(xué)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惡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jì)。診道乃具,萬世不殆。故曰:'察機(jī)知微,是謂襲常。襲常慧知,圣道傳矣’。
'起所有知,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余,脈氣(氣火)不足,死。脈氣(氣火)有余,形氣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形,以轉(zhuǎn)神明。必清必凈,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案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病之能。逆從以得,復(fù)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詁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慎(甚見)道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jīng)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太玄.辰戊》
夫陰陽虛實,病有所象。針灸補(bǔ)瀉,損益得當(dāng)。湯醴方藥,補(bǔ)瀉隨體。尋診行治,因地益彰。悲哀喜怒,樂憂驚傷。雖意入體,時地為殤。燥濕寒暑,名有其客,風(fēng)動火生,傷客隨候。陰陽男女,老少自異。臨地知時,五行體一。以適道化,知命善生。工之所知,全大德余。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神之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里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水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上不傳于志,而志獨(dú)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惱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輿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dú)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經(jīng)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并于上,則火獨(dú)光也。陰并于下,則足寒也,足寒則脹也。大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目沖風(fēng),而泣下不止。夫風(fēng)之中目也,陽氣內(nèi)守于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fēng)而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fēng)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太玄.辰己》
《上經(jīng).神氣》曰:目者,九陽之竅也。九陽者,五臟五神,其合三陽。足,手三陽也。五臟五神合三陽者,其所注者,精神氣也。手足三陽所主者,是動及其澤也。是以瞳其外布五環(huán)而呈者,五臟之精也,眥(目必)四白瞼(出頁)者,手三陽之所匯也。
是以肺虛客邪幷(風(fēng)并內(nèi))肝,其病目,則眶痛重,綱內(nèi)如觸。肺實客邪并肝,其病目,則脹痛干澀,四白如紗,頭弦項強(qiáng)。
肝虛客邪勝幷(風(fēng)并內(nèi))于脾,其病目,則目蒙蒙然,瞼不欲張。肝實客邪并脾,其病目,則目綱刺痛,爍熱畏風(fēng),張目飛黃。
脾虛客邪幷(風(fēng)并內(nèi))腎;其病目,則目蒙蒙若有水。時滲泣,目疲不張,張則昏昏然若物來。脾實客邪并心,其病目,則(出頁)內(nèi)生水糜,爍如泣涕。
腎虛客邪幷(風(fēng)并內(nèi))心,其病目,則目赤如火,眥(目必)瞼(出頁)腫如潤玉,腦脹,心慌恐若畏捕。腎實客邪并腎;其病目,則(出頁)掀漏膏,滿溢目不視。身首四肢及腹大腫者,死,不治。
心虛客邪幷(風(fēng)并內(nèi))肺;其病目,頭目痛如劈如裂,時而嘔吐,目如蒙帛。心實疊邪并肺;其病目,赤顲漏睛,似有所見,煩亂如狂,見赤則怒。
上病者,六淫不得下也。其不下也,故為病(病水火),為風(fēng),為濕,為火,為郁結(jié),為寒,為燥也。其陽為邪,其陰為毒。其并也,為病(病水火)風(fēng)。為病(病水火)濕,為病(病水火)燥,為病(病水火)寒,為病(病水火)熱,為病(病水火)火。
風(fēng)溫,為風(fēng)寒,為風(fēng)熱,為風(fēng)濕,為風(fēng)火。
下病者,三毒下結(jié)而不得上也。三毒者,風(fēng)寒濕也。其三毒并,則行于下也。故三毒之病目,其三毒本無并,而并虛實風(fēng)火燥熱也。
目病也,有病血者;病腦者;病虛實賊邪者;病風(fēng)血并者。其病目,不可類數(shù)舉之也。何謂哉?其病有類,而人無類也。其人有類,而地?zé)o類也。其地有類,而人情無類也。其人情有類,則八風(fēng)不類也。其八風(fēng)有類,則六淫無類也。其六淫有類,其人生四時之不類也。
故圣人之為道也,不察同,而求其異。不求異,而斟其象。不斟其象,但別其常。去偽存異,執(zhí)疑辨眞。
《太玄.辰庚》
夫春也,其干甲乙。其色青,其主肝。臸(音治)七十二日,脈之主時也。故其肝積,脈瘀也。其在形主頸項,其上控頭目,其下滯腹股。是以其陽盛,則頭弦目赤。其陰盛,則腹脹谷引弩痛,筋縱股膝內(nèi)痛。
夏也,其干丙丁。其色赤,其主心。臸(音治)七十二日,運(yùn)之主時也。故其心積,血瘀也。其在形主頭與胸,其上矼(音控)腦胸精明,下其滯臍上。是以其陽盛,則頭痛如裂,心火氣急,少腹?fàn)q痛。其陰盛,胸中憟憟而悶,腹中寒堅。
秋也,其干庚辛。其色白,其主肺。臸(音治)七十二日,皮毛之主時也。故其肺積,病皮毛。其衛(wèi)盛,移之脾,脾發(fā)之癳疬瘡癢。其在形為肩背,其上病胸背手臂,其下病脹滿虛浮。是以其陽盛,焦悶首重。嗌干口燥,熱不知人。其陰盛,則欬病(病水火)喘哮,氣不得息。陰陽薄盛,則憋氣,面赤浮爪如黿。
冬也,其干壬癸。其色玄,其主腎。臸(音治)七十二日,是骨之主時也。故其腎積,脙脬浮之結(jié)石也。其在形主腰腹,其上走手,其下走足。是以其陽盛,則手足熱而陰癢汗,溺渾濁。其陰盛,則四肢寒厥,腰腹踵跟痛,久立不能。
故三陽為經(jīng),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名臟終始。三陽為表,陰為里。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jīng)。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為經(jīng)。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縣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jīng)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也。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dú)至,經(jīng)絕氣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于陰陽。先至為主,后至為客。
是以三陽為父,二陽為衛(wèi),一陽為紀(jì)。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dú)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耎而動,九竅皆沉。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nèi)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于腎。陰氣客逰于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幷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生死之期,遂合歲首。
是故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里已盡,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艸干。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泉。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dú)至,其在石水。二陰獨(dú)至,期在盛水。
《太玄.辰辛》
嗚呼,遠(yuǎn)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绱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圣人之術(shù),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jīng)守數(shù),案循醫(y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失,謹(jǐn)當(dāng)則法。
凡未診病者,必問甞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nèi)生,名日脫營。甞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幷。醫(y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wèi),內(nèi)奪于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氣火)。精氣(氣火)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yī)治之,不知補(bǔ)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竒帕(恒去下橫),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其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nèi)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yī)不能嚴(yán)。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y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dāng)合男女。離絕菀結(jié),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dú)?氣火)離守。工不能知,何術(shù)之語。甞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fù)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jié)留,其薄歸陽,膿積寒炅。麤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歧轉(zhuǎn)筋,死日有期。醫(yī)不能明,不問所發(fā),唯言死日。亦為麤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shù)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jì),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jīng)道。貴賤貧富,名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nèi)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里。守數(shù)據(jù)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shù),終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臟菀熟,癰發(fā)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jǐn)守此治,輿經(jīng)相明。上經(jīng)下經(jīng),揆度陰陽。竒帕(恒去下橫)五中,決以明堂。審于終始,可以橫行。
四失者:夫所通書受事,眾且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夫經(jīng)脈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以明知,工之所以循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nèi)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shù)。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咎。此治之二失矣。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后,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冝,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矣。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jié)。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工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shù)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shù)于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鳴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晦。
《太玄.辰壬》
夫受術(shù)傳誦,若能覽觀雜學(xué),及于比類,則通道理。故言曰: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三焦脾膀胱,腦髓胞脈骨。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謹(jǐn)務(wù)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dāng)。舅幩鶅蕖鹤涛叮哐云錉睿ぱ月勚7蚱⑻摳∷品危I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
若付(髟付)。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所知。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氣火)。噦噫滿腹,時驚不時臥者,水并之所發(fā)也。其脈浮而弦,切之石堅,曰水氣內(nèi)并而至臟也。肝弦也,膽浮也。腎石也,膀胱濡中堅,此假象也。并之而類,可以知也。
夫從容之謂也。夫年長則求之于府,年少則求之于經(jīng),年壯則求之于臟。今所言皆失,八風(fēng)菀孰。五臟消爍,傳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nèi)著也。怯然少氣(氣火)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欬嗽頃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人有四肢解墯,喘欬血泄者,切脈浮大而緊。良工束手;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者。此肺乏實邪,內(nèi)亂者也。雖愈者,出惡血以泄邪也。所能治者,知亦眾多。且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于天。
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jīng)。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旸明也。夫二火不能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并于陽明也。血泄者,脈急窒血無所行也。
若付(髟付)。以為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此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jīng)氣(氣火)不為使,眞臟壞決,經(jīng)脈傍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金匱》曰:“萬物之動,如圜相挫。萬物之表,輿日相移。萬物之用,各盡全匑。萬物之成,若易若存。人無其觀,觀無索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yuǎn)矣。是失吾,過矣。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徑。是謂至道矣”。
《上經(jīng).天意》曰:氣物相引,葆和曰生。生者,雷氣所動也;活者,陽和所搏也。物之用若,似生所主。自日自月,自氣自當(dāng)。故氣動物生,物動氣動。氣之與物,微靈微玅也
《太玄.辰癸》
且夫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而生病哉?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fēng),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故客于玄府,客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腎俞六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尸兀兀)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也。其穴在督者,為中樞,脊中,命門,腰俞,長強(qiáng)五穴。太陽脈俠脊者,胃,三焦,腎,氣海,大小腸,關(guān)元,膀胱,中膂,白環(huán)十俞。太陽脈俠脊外者,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邉五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biāo)本俱病。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腎為足膝不用。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伏莵上各二行,行五者,其穴在少陰與沖會者,中注,四滿,氣穴,大橫,橫骨五穴。陽明脈所發(fā)者,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街五穴。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jié)于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復(fù)溜,陰谷,太溪,照海,信交,筑賓,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六十七穴,皆臟之陰絡(luò)也,水之所客也。
'春取絡(luò)脈’。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fēng)疾,經(jīng)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luò)脈分肉間。
'夏取其經(jīng)’。夏者,火始治。心氣(氣火)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nèi)至于經(jīng)。故取盛經(jīng)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jīng)者,陽脈也。
'秋取經(jīng)俞,合以虛陽’。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
'冬取井榮’。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眼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榮,春不鼽衂矣。
'病熱,治以五十九俞’。頭上五行,行有五。在督者,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后頂也。足太陽者,五處,承光,通天,絡(luò)卻,玉枕也。足少陽者,臨泣,目(穴忽),正營,承靈,腦空也。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熱也。
云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熱也。
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堂。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皆熱之左右也。熱者,傷與寒而傳為熱,是其寒盛則塞,塞則熱甚也。
《太玄.辰子》
夫地處溫涼,卑亢各異。類酹強(qiáng)弱,化比食居。變異多方,察觀窈冥。四診益彰,兩審細(xì)細(xì)。'熱極寒生,寒極熱癥’。
是故傷于寒,病熱。熱甚,不死。若重感于寒,必死。故頭項痛,脊殭,病太陽也,以其脈連風(fēng)府也。其候尺寸皆伏,二日發(fā)。
是故身熱,嗌鼻干,目澀痛。不得臥者,陽明病也。其侯尺與寸俱長,三日發(fā)。
是故胸脅痛,遠(yuǎn)耳者。少陽病也,以其脈循脅絡(luò)耳故也。其候尺寸俱弦浮,四日發(fā)。此三經(jīng)并邪也,未入者,湯以汗,已。
是故腹中溫滿,嗌干者,太陰病也。以其脈過胃絡(luò)于嗌也,其候尺寸俱沉且細(xì),當(dāng)五日發(fā)。
是故口燥渴,舌干,微聞而恐者,少陰病也。以眞脈貫?zāi)I絡(luò)于肺,系舌本故也。其候尺寸俱沉微濇,六日發(fā)。
是故煩滿善怒,筋縱馕縮者,厥陰病也。以其脈循陰器,絡(luò)肝走筋故也。其侯尺寸微緩兼緊,七日發(fā)。此三經(jīng)皆并邪也,已入腑者,下而已。
若付(髟付)。重感于寒,一日病太陽。少陰同病,則頭痛煩満口干渴。二日病陽明。太陰同病,則身炅腹?jié)M不食,譫譫而語。三日病少陽。厥陰同病,則囊縮耳塞,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六經(jīng)臟腑同病,則榮衛(wèi)不行,臟腑塞,死矣。病莫可輕,輕則傷形,重則棄命。
人病傷寒,壯且盛者,其邪不傳也。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龤。九日少陽病衰,耳塞微開。十日太陰病衰,腹減思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已舌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腹下囊縱,大氣皆去,精神復(fù)也。雖有盛壯,疾不時治,隱忍痼疾矣。
至若十三日不已,寸尺下陷,大危。若其脈陰陽俱盛,重感者,發(fā)為溫瘧。其陽浮滑,其陰濡弱者,感風(fēng)而為風(fēng)溫。其陽洪數(shù),其陰實大者,遇溫?zé)岫鵀闇囟尽囟菊撸L(fēng)溫之毒也。其伏無常,其病莫測也。輕則病(病水火)核癳疬,伏消疽疸。重則萌、發(fā)于臟腑,致其毒積、風(fēng)寒怒火之傷釉留,雖為不治矣。其溫毒者,客易已難矣。其陽濡弱,其陰弦緊者,遇時氣而為疫矣。
傷于寒者,在其表則其治已。病在表,用辛以汗,入于里,泄之以味。五味交化,契合則已。粗工珍一方,而欲袪百病。祝由將以常為,而療瘟病時疫。皆歨自量,趰悮人者。孰不誦圣人之學(xué),以致千秋歟。
是以'陽虛陰盛,汗之則愈。陽盛而陰虛,汗之則死。陽虛陰盛,下之則死。陽盛陰虛,下之則生’。
是故虛實之辨,謬乎千里。盛衰之治,生死須斔。陽盛亡于桂枝,陰虛亡遂木豆。當(dāng)吐反下,眞氣全失。當(dāng)下反吐,水涌太陰。故不嫻圣人之學(xué),難躋良工之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