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寶媽感慨:帶娃太累了!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己玩耍一兩個小時,不要太依賴媽媽?讓我歇一歇,抽出時間看看書,做點其他事情。
小編答:自己不愿照看孩子,讓寶寶自己玩兒,小編是不贊成的,孩子還這么小,對父母的依賴性是很大的,在父母身邊他們會覺得有安全感,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的,同時也能增加他對父母的愛。
另外,在幼兒發展的0-3歲,是個非常敏感的階段,高質量的陪伴,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好處多多。
陪孩子玩,沒那么簡單
游戲的好處是廣泛的,可以促進孩子很多功能方面的發展。包括執行功能、語言、早期數學技能(數字和空間概念)、社會發展、同伴關系、身體發育和健康的改善,以及代理感的增強。
另外,對于一些特殊兒童來說,游戲是非常重要的康復干預方式之一。比如改善注意力缺陷,改善多動障礙,對提高自閉癥兒童的社交技能等也有益處。
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玩游戲是一種大腦建設,對腦部的結構和功能有很大的影響。
玩耍時,寶寶的行為水平、社會情緒和執行功能的變化,都會刺激腦細胞中神經元的連接,并促進新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和分化。眾所周知,它對長期記憶和社會學習很重要。
科學家曾經用小白鼠做過實驗,發現“孤獨”養育和孤獨生活的小白鼠與生活環境更為豐富(有大量的玩具、隧道、伙伴)的小白鼠相比,具有更小更薄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這說明,更為豐富的玩樂環境,會增加前額葉皮層的大小。對人類而言,這意味著大腦在制定計劃、解決問題、調節和識別情緒方面更有效率。
如果人類幼崽缺少玩耍行為,會造成后來解決問題能力較低,甚至將來生活中遇到其他人時,社交活動變少。
也就是說,你的寶寶怕生,膽小,不愛說話,社交能力差,應變能力差,可能是缺少早期的“玩耍”。
玩耍的好處,你想不到
1、幫助執行功能得到發展
執行功能被描述為我們如何學習所學內容的過程,是游戲的核心優勢,可以用3個維度來表征:認知靈活性、抑制控制和工作記憶。
總的來說,這些維度允許持續的注意力,過濾分散注意力的細節,改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更好地解決問題,以及心理靈活性。
2、游戲可以幫助緩解情緒
執行功能有助于孩子們轉換話題,從用蠟筆畫畫過渡到穿衣服去上學。PFC和執行功能的發展平衡和緩和了杏仁核的沖動、情緒和攻擊性。在童年的逆境中,玩耍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因為父母和孩子在玩耍中可以體驗到的相互快樂和共享協調降低了身體的壓力反應。
因此,游戲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解毒劑,可以緩解由于童年時期的逆境和負面壓力導致的沖動性、攻擊性和不受控制的情緒的變化。
3、游戲可以培養社交技能
通過游戲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培養談判能力。同輩游戲通常涉及關于游戲規則的問題解決,這需要談判和合作。通過這些接觸,孩子們學會了在與同齡人玩耍時使用更復雜的語言。
多種形式的游戲(積極的物理游戲、假裝游戲、玩傳統玩具和形狀分類器[而不是數字玩具])可以提高孩子的技能。當兒童被給予在家中玩耍的積木時,在最少的成人指導下,學齡前兒童在6個月的隨訪中表現出語言習得的改善,特別是低收入兒童。
4、游戲可以促進人格發展
有人認為“接觸和玩耍”的好處可能會像“接觸和閱讀”一樣促進發展。當在最低限度的成人指導下玩物體時,學齡前兒童對一個物體的非標準用法的命名平均是被給予特定指令的兒童的3倍。在,患有生長遲緩癥的幼兒每周接受游戲訓練,以改善母子互動,持續2年,直到成年,表現出更好的教育程度、更少的抑郁和更少的暴力行為。
5、游戲可以促進語言、認知發展
每天積極玩耍1小時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和多任務處理。對7至9歲兒童進行的身體游戲隨機試驗顯示,注意力抑制、認知靈活性和大腦功能增強,表明執行控制能力增強。與玩電子玩具相比,玩傳統玩具會增加語言的質量和數量,
當孩子們必須在想象的環境中合作,并同意假裝和服從角色,這提高了他們對假設事件的推理能力。
6、體育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很多
運動不僅能促進健康的體重和心血管健康,還能增強免疫、內分泌和心血管系統的功效。兒童戶外游戲時間與體重指數下降有關。體力活動與并發抑郁癥狀的減少有關。玩耍可以減少壓力、疲勞、傷害和沮喪,增加活動范圍、敏捷性、協調性、平衡性和靈活性。孩子們在課間自由玩耍后比體育課后更關注課堂,體育課更有條理。也許他們在自由發揮時更活躍。
7、游戲傳遞文化價值和教育觀念
養育孩子,一定會有期望值,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必定會通過日常的行為引導,以及規則加以約束,面對喋喋不休地說教,游戲是非常好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父母的期望,對一些規則的約束也比較容易認同。游戲是緩解教育矛盾的最好的融合劑。
所以,早期的玩耍,對寶寶的語言和社交發展,以及共情能力培養,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千萬不要做懶惰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