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問:孩子有聽力障礙,但聽力損傷不大,先學說話,等大了再戴助聽器,好嗎?”“孩子不習慣戴助聽器,每天穿的時間很少,沒有影響吧?”嬰兒有輕微的聽力損失,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影響。
這些孩子都存在輕微的聽力障礙,可能會影響語言發展。比如:孩子總是重復父母的問題,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總是漏聽某個字。當語速太快時候,總覺得有些不懂。在孩子的側面,后面小聲說話,他總是沒有反應,在嘈雜的環境中,孩子需要提高音量才能聽清楚。當上述情況經常發生時,家長真的需要擔心孩子的聽力損傷。
輕度聽力損傷會影響說話嗎?
對于成年人來說,輕微的聽力損傷并不嚴重,影響有限,只是為了提高音量,大聲說話。但對于一個處于語言發展初期的孩子來說,它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舉個例子:
當教師說“小明你的作業*了嗎?”,其中“*”這是一個被遺漏的音節。成年人會根據情境分析推理和想象這種遺漏的音節,并自動識別為“交了嗎?”或是“寫了嗎?”,雖然這個音節是猜測的,但猜測的方向大致正確,完全不影響溝通。
但對于一個剛學會說話的嬰兒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他們錯過或聽錯了,他們就不會根據情況進行下一步推理,因為他們詞匯量少,語法不熟悉,缺乏語言經驗。當整個句子中有幾個音節時,這句話對嬰兒來說意義不大,甚至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聽得見,但聽不懂”接下來,孩子不僅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還會閉嘴,減少主動語言的交流。
正常情況下,聽力正常的人很難區分話語。一般來說,每個人說的話都包含一系列的語言成分。這樣,每種語言成分都處于一定的情況下。當人們感知一個詞時,他們不僅可以利用每個語音成分本身的聽覺,還可以利用情境來發展自己“語言智齡”。
但對于“輕度聽力損傷”對于嬰兒來說,大腦對發音的感知不清楚,或感知錯誤,不僅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聽覺神經傳遞和轉換聲音信號的過程“錯寫”那么,下次如何處理類似的聲音呢?這使大腦非常困難,不得不降低對語音感知的敏感性。問題越多,大腦對聲音的感知就越慢。看到這里,你應該明白為什么孩子聽到聲音后反應慢,反應慢,對吧?
事實上,作為一個成年人,當對方說得太快,發音不準時。我們聽不到每一個發音。我們之所以能正確認識對方“滔滔不絕的表達”相當一部分是基于對所有語言成分的準確感知,包括:音節的習慣用法、詞匯銜接的價值、語氣、節奏,甚至口型和表情。
可見,“輕度聽力損傷”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不是聽不見的,而是對語音識別和語音感知學習的影響。當語音感知錯誤時,會有語音成分的遺漏和變化。
例如:孩子會把“de”聽成“e”,“jia”聽成“ya”等等。后續會有很多構音障礙,比如介音錯誤、韻尾錯誤等等。結果很多家長反復教說話,孩子可能一學就會,但說話時經常會犯錯誤。
所以,不要小看“輕度聽力損傷”雖然對孩子的影響還沒有達到聽障水平,但確實是在“耳濡目染”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