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健康的寶寶8個月能開始咿呀學語,1歲半時能說出5個字以上常用詞語,到了4歲左右就達到語言高峰期,什么話都會說了。但有些寶寶到了兩三歲還是不會說話,有的是不開口,有的說話含糊、詞匯量少。哪些原因為影響到寶寶的語言呢?
一、語言環境導致寶寶不會說話、說話不清
家庭的語言環境由家人提供。有三種情況:第一,家長很少和寶寶做語言交流,偶爾才和寶寶說話;第二,除了父母外,寶寶沒有其它說話對象;第三,父母和家中老人的口音混雜,方言、普通話等交錯。在這三種語言環境中,寶寶的語言發育處于不利狀態,因此會說話較晚或沒有說話意識。
家長需要自我檢查,若自己確實給寶寶提供的語言環境太過單調或太過復雜,寶寶就無法得到有效的刺激,就會導致了語言發展的滯后。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要立即作出改變,多和寶寶說話,和家人溝通統一全家人的口音,讓寶寶容易理解和模仿。
二、交流方式導致寶寶不會說話
家長和寶寶的交流方式不當也會導致寶寶不會說話。當看到寶寶用簡單的手勢表達需求時,家長能完全理解寶寶的肢體動作,并根據寶寶肢體語言滿足寶寶的要求,寶寶會認為沒有說話的必要。因此,當家長面對寶寶作出肢體要求時,必須先“裝”不懂,一定要求寶寶說出來才滿足他。即使寶寶發音不準也不要緊,適當給寶寶鼓勵,會讓寶寶越來越喜歡說話。
家長應該改變說話方式,和寶寶說短句或用肢體語言配合簡短語句共同表達,接近寶寶表達能力。不要以為這樣很“幼稚”,這都是為了寶寶的語言發育,鍛煉寶寶說話能力,讓寶寶可以和家長平行地交流。
三、心理原因導致寶寶不會說話
家長的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心理,若寶寶心理發生變化,認為說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他可能會不愿開口說話。當寶寶開口模仿大人說話的時候,不管寶寶的發音如何,及時地給予鼓勵。當寶寶用手勢表示某種需求的時候,反復教他2、3次,實在不愿意說就不強迫他,滿足他的要求。
對于有明顯厭惡“學講話”的寶寶,家長要對寶寶任何的交流形式表示理解,并進行平行的交流,若寶寶表現出對學說話的煩躁,家長必須立即停止教學,不可強迫寶寶學習。否則,這類型的寶寶還會減少和家長的所有交流。當寶寶有什么需求的時候,他不再愿意和爸爸媽媽表示,反而愿意“自己動手”,或干脆放棄需要。這樣對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會導致寶寶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