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衛國的大商人,深諳捭闔之道,不但生意場玩的6,而且搞投資也頗具慧眼。
有一次,呂不韋問他的父親:“耕田能賺多少利潤?”
他的父親回答說:“賺十倍。”
呂不韋又問:“如果投資經營珠寶呢?”
父親說:“獲利百倍。”
呂不韋再問:“如果投資政治,立君主,定國家,那么,又能賺多少呢?”
呂不韋的父親無言以對,只好說:“那就沒法算了。”
呂不韋聽了父親的話后,堅定地說:“定國有君,獲利無比,并且可以傳給后人,我決定了,要去結交子楚(嬴政父),去為他謀取秦國的君位。一個商人如果能把生意做到那么大,也算是登上人生巔峰了。”
公子異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在太子安國君的二十多個兒子中排行中間,因為他的母親夏姬不受寵,所以他成了秦昭王實現相國范雎“遠交近攻”方略的犧牲品。
當時秦國正大力進攻魏、韓二國。秦昭王為了安撫趙國,不讓它參加魏、韓的聯盟,與秦國作戰,就把異人送到趙國去當質子,與趙國達成互不侵犯的盟約。
異人來到趙國后,因為秦、趙兩國都不甚重視他的存在,把他當透明人,所以異人在趙都邯鄲的日子很艱難,一個流落異國的寒酸公子,有時候連日常生活都十分困乏,吃不飽穿不暖。
呂不韋看到了這個情況,認為自己的投資機會蘊藏其中。于是,他找到這位落魄的秦國公子異人,送給他五百金。呂不韋瞅準時機,為異人大肆宣傳造勢,暗地里搞活動。當時,太子安國君的寵姬正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呂不韋抓住了這一點,又花費重金打通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得以晉見華陽夫人。
呂不韋在與華陽夫人的談話中,為她分析了將來國君百年之后潛在的危險,又給她安利了一下自己富可敵國的財力,終于獲得了華陽夫人的信任。
從此以后,他找到了通途,不惜重金包裝公子異人,讓他廣交天下賓客,結識天下英雄,為他個人的名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其后的日子里,呂不韋不斷地接近拉攏華陽夫人,終于勸動了華陽夫人,再經過華陽夫人的努力,終于把流落在趙國的公子異人認為華陽夫人的兒子。為了討好華陽夫人(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異人特地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子楚”。
原來,呂不韋家中有一名侍妾,名叫趙姬,因為長得漂亮,深得呂不韋的寵愛。有一次,呂不韋在家中宴請子楚,在酒宴上,呂不韋命趙姬跳舞助興,子楚見趙姬婀娜美麗,就向呂不韋求娶這個舞姬。而此時,趙姬已懷有身孕,但她隱瞞了這個事實,子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綠帽加冠,喜當爹。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嬴政誕生。因生在趙都邯鄲,所以以趙氏為姓,又因正月出生,所以取名為正,一作政。直到長大他回到秦國,才回復嬴,謂嬴政。趙姬也因為生子有功,被子楚立為夫人。
嬴政的少年是多災多難的,嬴政出生后不久,秦趙就發生了大戰,秦國戰勝了趙國,然后,秦國又在第二年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這時候,趙國人非常憤怒,人人聲稱要殺死人質子楚。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用重金行賄守城官吏,才得以離開邯鄲,逃回楚國。被迫留下的趙姬母子也遭到了趙國的追殺,天意注定,趙姬母子在趙姬娘家人的極力掩藏下,總算是逃過了殺身之禍,其時嬴政尚不過三歲。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秦孝文王安國君繼位,子楚被立為太子。其時秦趙關系已經緩和,趙姬母子得以從趙國回到秦國。嬴政回秦國時已經9歲,可以說他整個童年都是在趙國度過的。由于從小就遭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也讓嬴政的性格變得多疑與暴躁,報復心很重。
嬴政當上秦王后,當時朝中有兩大勢力,一股是由仲父呂不韋培植的呂黨,呂不韋其時大權獨攬,朝綱獨撐,可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代行王權,其時秦國唯知仲父不知有秦王。而另一股勢力嫪毐則是仗著嬴政生母趙姬而發展形成的。
趙姬在秦襄王子楚死后與呂不韋舊情復熾,呂不韋怕引火上身,便引來嫪毐侍奉趙姬。嫪毐本為市井無賴,心機陰險,與趙姬私通后生下二子,當時趙姬與呂不韋同黨掌政務,但趙姬的政務則完全落入了嫪毐的掌控之中。嫪毐權力在手,就開始有目的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經過他的苦心經營,很快在秦國成為僅次于呂不韋的另一大勢力。
面對當時秦國的兩大勢力,秦王嬴政表現出了與年齡頗不相符的沉穩。他隱忍不發,不動聲色,因為其時他尚未親政,如果那時秦王直接與這兩大勢力發生沖突的話,他可能不是他們的對手。
王者,心機也。嬴政少年時就表現出了一個君王的心機與沉穩。公元前238年,是嬴政加冠的年份。其時嬴政羽翼已經豐滿,但他并未動手,因為他不能動手,如果其時嫪毐與呂不韋聯手,憑嬴政的力量是絕對不夠對付的,所以他當時采取的態度就是先打擊嫪毐一黨的策略。嫪毐為人張狂,難免做事操之過急,而對于呂不韋,其勢力又較小,而且如果嫪毐作亂的話,他可以名正言順地除掉他,而且正因為名正言順,他甚至可以借用呂黨的力量。
嫪毐在嬴政去蘄年宮加冠時發動了叛亂,這恰好在嬴政的意料之中,結果自然可以想象,嫪毐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嬴政對付呂不韋,手段卻溫和得多,直到第二年,他已完全牢固地掌握了秦國的政權之后,才罷了呂不韋的相國職位。在這里,嬴政表現出他一捭一闔的政治家風格。
嬴政不是個能容人的人,在嫪毐案后,因與呂不韋有牽涉,當時他就想動呂黨。但他也知道呂黨不比嫪毐黨,根基要穩固許多,如果操之過急,秦王未必有勝算,所以他還是等到了自己的權力穩固后才動,其忍性與智計,無疑是只有一代明君才有的心胸與手腕。
可以說,秦王嬴政在他的青少年時期,他是聰明過人的,行事總是有規有矩,盡管他生性殘忍,但作為君王,他還是比較好地用君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作為一個大國的君王,嬴政考慮得最多的當然是他的秦國。為了秦國的利益,嬴政有些時候必須殘忍。他罷了呂不韋的相位之后,讓他遷居封邑洛陽,可謂是手下留情了,因為他當時的想法可能是只要他離開了都城咸陽,就不會對他的王權產生威脅,既對王權沒有威脅,呂不韋的生死他就沒有必要去計較。
可是呂不韋罷相后,遷居洛陽,關東六國君主頻繁地派人到洛陽向呂不韋請安,往來賓客使者絡繹不絕,相望于道,如此場面,讓嬴政大為惱火。因為呂不韋的做法已經超越了王權所能給予他的相應禮數,而且作為秦國的大臣,與關東六國不停地接觸,這明擺著是要搞事情的節奏,所以嬴政就寫信質問他: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啊?我讓你在河南吃好的喝好的,你還不安分,你帶著一家老小給我滾去蜀地!呂不韋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