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博物館
你隨時能查的文博資料庫。
廣東省博物館系列-第43期
今天繼續介紹清代瓷器。
上期欣賞了一件雍正官窯的胭脂紅釉。這是一種稀少的品種,很珍貴。
本期我們欣賞幾件相對小眾但極具特色的清代單色釉瓷器。
“喜歡博物館”有多期詳細介紹清代瓷器。鏈接如下:
宜興鈞釉鳳尾瓶
清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宜興窯口燒制的瓷器。宜興以紫砂壺出名,從明代萬歷以后,名家迭出,一直延續至今。
然而,宜興也燒制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宜興鈞釉瓷器,特點在于它們的胎是紫砂,外罩一層乳濁鈞釉。
鈞釉以宋鈞為最著名,因為其釉色變化多端,給欣賞者充分的想象空間,欣賞時常給人驚喜,所以深受歷代藏家喜愛。宋以后各地窯口多有仿制,比如景德鎮窯在雍正時期達到了仿制鈞釉的高峰,而宜興窯口也是仿制者之一,產品也達到了很高水平。
景德鎮官窯胭脂紅釉罐景德鎮窯爐鈞釉八卦紋斜方瓶
清乾隆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爐釣釉”,釉面效果和鈞釉類似。這是雍正朝新創的低溫釉。它是在低溫爐內燒成的仿宜興鈞釉的品種,注意!它仿的就是上邊那種宜興的鈞釉。這也側面說明當年宜興的鈞釉也是明星產品。
“喜歡博物館”之前介紹過一件類似瓷器,你可點擊下方鏈接回顧:
爐鈞釉的特點是,以流淌的藍釉形成自然的山峰水波,在其間又出現密布的紅色或青色小點,相映成趣。
爐鈞釉以雍正所制為最名貴。
區別雍正爐釣釉及乾隆以后的制品,主要看二點:
一是雍正時的紅點,其色紅泛紫,俗稱“高粱紅”,乾隆以后除少數例外,已多數為青色小點。
二是,雍正器的藍色釉成水波狀,乾隆以后則成密集點狀藍釉。
欣賞爐鈞釉時,這種釉水流淌的感覺最重要。雍正、乾隆的爐鈞釉流動感都很好,可是越到晚清,流動越差。到了道光年間,已經燒不出流動感,只能用紫色釉彩人為畫圈來表現變化了。
德化窯貼花雙獸耳桃紐蓋罐
清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是件福建德化窯的白瓷器。德化白瓷的名聲在明代達到巔峰,當時的德化窯瓷器深受中、外市場歡迎,因為釉色白中帶點紅,視覺感受和象牙或者豬油類似,所以被稱為“象牙白”或者“豬油白”。
“喜歡博物館”之前系統介紹過明代的白釉瓷器,其中一件明代德化窯“張壽山”款負書羅漢像堪稱明代德化窯的代表作。
你可點擊下方鏈接回顧:
德化窯貼花雙獸耳桃紐蓋罐
清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件胭脂紅釉的罐子漂亮得一目了然。雍正皇帝的少女心審美代表品種。
清代的德化白瓷產量比明代又增加了,燒造的器物和明代也有區別,明代德化窯主要燒造佛前供器和瓷塑,而清代瓷器則又擴大了酒杯、瓶、壺、碗、洗等日用器皿的燒造。
另外,清代德化窯的白釉不再像明代那樣白中閃紅了,而是稍稍泛青,這應該是釉料的配方改變了,氧化鐵的含量增加所致。這是鑒定清代德化瓷的一個重要特征。
先欣賞到這,周末愉快!
“喜歡博物館”之前有過多期系統介紹國家博物館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瓷器,你可點擊下方鏈接回顧。
喜博隨意門-國立東京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 | 雕刻 | 瓷器 | 合集
廣東省博物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