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教育美仁:
展信佳。
青島的小雨彌散著酒香,招待著周校和我的到來。迎香尋去,我們來到了青島中學,準備品一品第六屆“南方閱讀論壇”。這屆論壇的主題是“課程-塑造未來學?!?。塑造未來?看著是很遙遠的事,但是卻是始于當下。
青島中學的管弦樂隊為本屆論壇拉開了序幕,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學校的軍鼓隊,雖然水平有差距,但卻一樣出彩。論壇的第一個板塊是“橫·看見課程的前沿”。幾位大咖校長給我們展示了他們各自學校的課程特色:華德福的藝術啟蒙、道禾教育的溯古返璞、日日新的白手起家、格魯伯的西學東用、運城國際的全人之美。雖然有些課程形式我還不能完全接受,但是,所有展示的課程都是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主線,旨在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發現自己、挖掘自己,再去發現世界、挖掘世界。這不正是從內打開雞蛋的方式嗎。
第二個環節是“縱·看見深耕的力量”,可惜的是我只能選擇一位校長來進一步傾聽和互動。我選擇了道禾教育的曾國俊先生的論壇。因為在當下注重效率的全球化的時代,他的求慢、求少、求難、求拙的國學教育對我更有吸引力。道禾教育古代的課程基于農業教育,唯有求慢,才能專心,不急不躁;少則得,多則惑;千難則一易。求難反易、求拙反巧、求慢反快、求少反多。這就是他們的經驗知識學習課程的心法。登山、農耕、做一把弓、學茶道、學書墨、經營一畝田這些課程,時間跨度長達六至十二年,讓我不自覺地想起那句“和時間做朋友”,更感受到了水滴石穿的教育藝術。
第三個環節是“宏·看見更大的世界”。這個環節,讓我見識了傅國涌先生學貫古今中外的的才識。他的研學課程,帶著他的私塾班童子,走出文本,走進文學。在蘇軾的墓旁讀蘇軾,在浮士德廣場演《浮士德》?!叭偈f”的宏大課程,讓他和學生共筑人文精神高樓,并在高樓之上望盡時空之浩瀚。而更感染我的,是不再年輕的傅老師,為教育而行走過的路,比大都數人都要長。
最后是教育大咖們的圓桌論壇。他們時而唇槍舌劍,時而點頭贊賞,所有人恍如來到了“華山論劍、百家爭鳴”的場景,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光景啊。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魏智淵校長的“傅老師活得像一個人,而我活得像一條狗,他在客廳論道,我在廚房做飯”。確實,很多人還在生活中掙扎,他們可以通過接受教育,解決自己的溫飽,改善自己的條件。但是,教育要取得的不只是物質果實,還有精神的食糧。而傅老師的博美教育正是引領著一批“童子”站在時空的高樓上,與全人類的精神文化對話。然而往回看,不正是他們父輩們物質財富的積累,才造就了如今“童子們”嗎。這不正是“物質”與“精神”的經典問題嗎。但是在當下,我看到的大多數學校的教育已經沒有了“精神食糧”的影子,課本成了學生的“萬能食物”,加劇了社會的“營養不良”。
未來的課程究竟是什么樣子?在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區塊鏈化等技術盛行的現代,希望教育也能成功轉型,如這次論壇上的所見所聞—回歸學生、回歸人性。
共行者:朱國棟
201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