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蘇東坡
也許,多數人像我一樣,更喜歡叫蘇軾為蘇東坡。
但是,一定會有不少人,不知道蘇軾為什么叫蘇東坡。我們先從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開始說起。蘇軾的《寒食帖》被認為是宋人美學的最佳范例,千年后的今天,它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
這個詞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第三年寫的,黃州這個地方成為蘇軾人生最重要的地理坐標,他在這里一共生活了四年。這里也是蘇軾成為蘇東坡的地方。
蘇軾歷經“烏臺詩案”之后,貶謫到黃州,他的心情我們可以想象,但不能體會。蘇軾到黃州的第一年是非常苦悶的,寓居在定慧院,沒事就抄抄詩,或者四處閑逛。一次,他信步亂走,在雜花叢中看見一株海棠,那海棠花開得正艷,這讓他聯想到了自己的境遇:海棠花向來是富貴之花,怎么會來到此地呢?我怎么會流落于這樣的偏僻之地呢?
這一年,蘇軾過得的確很郁悶,很無聊,很寂寞。他在定慧院寫下了這首我們都熟悉的《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此刻的他就是寂寞中的孤獨者,幸好還有他的兒子相伴,才不至于無聊透頂。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蘇軾在熟悉了環境之后,加之家人的到來,從定慧院搬到臨皋亭,一家人團聚,有了自己的居所,心情自然也就舒服些了。
可是一大家子人,怎么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是一個問題。蘇軾把一個月的錢分成三十份,每天花其中的一份,決不能超支,多余的則扔進存錢罐買酒吃。那時的蘇軾就像是罪犯,朝廷只提供一點微薄的實物配給,正常的工資是不發的。而蘇軾過去沒有多少余錢,帶來的錢省吃儉用也就足夠生活一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辦?
妻子朋友都擔心未來怎么過日子,只有蘇軾淡定如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到了這個地步,蘇軾就是蘇軾,這就是樂觀派的蘇軾。
蘇軾想到自己種地,當一回農夫來養活自己的一家人。但是作為被貶謫的官員,想要一塊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黃州城東一塊荒蕪的坡地,經過好朋友馬夢得的一番努力,終于成為了蘇軾家的自留地。放火燒野草,開墾坡地,種植糧食,成為了蘇軾的日常生活。蘇軾自此號稱“東坡居士”,蘇東坡由此而來。
第一年就有了大麥收成,蘇軾可謂高興得像個孩子。有了土地,蘇軾真的成為了耕作的農夫。他自己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一切都放下時,心境自然寬闊。在黃州,蘇東坡不僅成為農夫,更成為一名美食家。“東坡肉”便是出自蘇軾之手,發源地便是天高皇帝遠的黃州。宋朝,一般富貴者吃的羊肉,其次是牛肉,豬肉是沒有人吃的。而老百姓又不懂得如何烹飪豬肉,因此豬肉價格便宜。蘇東坡沒有錢吃羊肉,那就發明一種新的吃法——東坡肉。蘇東坡不僅吃了肉,還發了一條朋友圈: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估計是朋友圈的力量,千年后的今天,“東坡肉”名揚四海,當你夾起一塊“東坡肉”時,是否能聯想蘇東坡黃州的故事呢?最起碼,我們知道了蘇軾為什么號稱“蘇東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