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需要審美
從人生美學的角度來看,人生自從孩提時代,就已經開始自覺不自覺地參加了審美活動,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在母腹中所接受的音樂、文學胎教。人生需要美,須臾不能離開美。美應該與人生形影不離,美應該成為人生心靈的重要內容,而審美則應該成為人生修煉的重要必修課。
審美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會追求動物性的快感,但人是具有主體性的社會人、文明人,在追求快感的同時,還應該自覺追求美感。即使追求快感,也會適可而止,自覺接受社會道德法律和理性的制約,不能隨心所欲。人生需要滿足正當的快感,也更需要通過審美獲得美感。
與美感相比,快感只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快適和滿足,如對性的需要、飲食需要等。追求生理性快感也是人性應有之義,但對快感的追求需要理性和智慧進行自我調控,有時也需要他人和社會的他律。比如,對性的放縱必然摧垮身體的健康,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40多歲,其中與后宮佳麗甚多、自己荒淫無度有關;饑餓時如果狼吞虎咽、暴飲暴食,飲食過量,反而容易得胃病。因此,快感具有暫時性或者短暫性,只滿足人大快朵頤的一時之快,是剎那間的生理快感,體現人的動物性的本質力量。
美感與快感不同。美感是人對美的事物的欣賞和喜愛,不是滿足人的生理快感,而是滿足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心理需要,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人喜歡什么美的事物,就能夠反映出特定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審美趣味、審美個性、審美能力等。快感是短暫的,易逝而又易忘的,但美感具有持久性,能夠使審美主體念念不忘,甚至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寫林黛玉聽戲曲入迷,偶然聽到《西廂記》的唱曲,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產生心靈共鳴,不覺點頭自嘆,不覺心動神搖,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由此可見,藝術美的巨大魅力,竟然能夠讓林黛玉像著了魔一樣的癡迷。
從美學角度來看,我們要正確認識功利性。快感是滿足人的肉體生命的功利性,美感則是滿足人的精神生命的功利性,因為審美是一種令人悅情、悅神、悅智有機統一的情感的感性活動。我們參加各種審美活動,不是占有和得到一個美的事物,也不是為獲得生理性快感,而是欣賞美的事物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2
審美引領人的“三觀”
審美活動非常有利于提高人的美學素養,提升想象力,還能夠促進人們形成積極的“三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自然美是人化的自然。美的形態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無論欣賞哪種美的形態,都對人生非常有益。其中,從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來看,人的內在生命中有一種親近大自然的沖動,通過欣賞自然美,能夠激發我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使我們產生回歸大自然懷抱的天然情感,這對審美主體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非常有益,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社會美則是人們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自由創造。各種社會美是充滿正能量的亮麗風景,有利于引領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欣賞社會美,有利于養成我們的光明思維,引領我們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社會,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各種藝術美的作品本身都是通過美的形式,蘊含著真與善的內容,體現了真善美的有機統一。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塑造了光輝的藝術典型,而這些藝術典型成為讀者或觀眾長期的學習典范,能夠產生積極的勵志效應。因此,欣賞藝術美,能夠培養我們的藝術美感,擴大我們的想象力,引領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審美引領人的“三觀”,其最根本的奧妙就在于美中有真,美中有善,是真與善相統一的感性形象。因此,我們經常欣賞美的事物,長期沉浸在美的世界,就會潛移默化受到美的熏陶,不知不覺就養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正確的“三觀”對于人才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人生與美的和諧統一
求真、向善與審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永恒的三大主題。人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其中就包含了人生與美的和諧統一。
人生需要通過審美,逐漸實現人生的審美化。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思想、情感往往要受到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人才的發展。從審美角度研究人才發展,通過審美豐富人們的心靈,這不僅富有美學意義,而且具有促進人才開發的重要意義。豐富多彩的世界為我們提供琳瑯滿目的審美對象,這些審美對象以豐富多彩的審美屬性感染和熏陶著我們,讓我們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美的存在,領悟美的價值,接受美的啟迪。
從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來看,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風格各異,異彩紛呈。在瑰麗神奇的自然美中,壯美的泰山,優美的黃山,秀麗的漓江,粗獷的沙漠……可謂形態各異;在琳瑯滿目的藝術畫廊中,豪放、婉約、典雅、古樸、平淡、清新、自然、沉郁、浪漫……可謂應有盡有;在社會美中,有的人高大偉岸,有的人樸實平凡,有的人驚天動地,有的人剛正不阿,有的人開拓創新,有的人拾金不昧……社會美也是豐富多彩,各有千秋。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隨著人才戰略的實施,在日常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可以直接學習社會的各種英雄人物;隨著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有更多機會在旅游和休閑中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豐富多彩的美直接為人們提供觀照對象,為人們產生豐富的美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要實現人生與美的和諧統一,我們都應該具有優良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進入審美主體的角色,按照正確的審美標準,善于發現事物的美。“兒童面對天然美好事物的那種內心激蕩,自是與審美天性的覺醒有關,更代表著一種真摯單純的世界觀,那是天真的心靈具有的真純美感。”[駱冬青:《向兒童學習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2月25日。]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從孩提時代,就已經具有天真素樸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想象,具有了審美需要。如果沒有主觀需要,再美的事物也不能成為審美客體。對于那些缺乏文學修養的人來說,《紅樓夢》等文學巨著再美,似乎也沒有價值;對于那些需要雪中送炭的人來說,生存需要才是第一需要。因此,我們要研究審美對于人才發展的重要性,就必須培養我們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
要實現人生與美的和諧統一,更好地實現審美對人才發展的重要價值,就必須努力拓展審美主體對審美需要的豐富性。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轉化為審美主體的人越多,美的事物才能更多地進入審美主體的審美視野;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越豐富,就越能發現審美客體豐富多彩的審美屬性;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越豐富,就越能滿足和促進審美主體的多方面需要,并且在較大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審美主體心靈的豐富性。
要實現人生與美的和諧統一,還必須構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審美關系。從審美價值的角度來看,審美價值不是一個常數和抽象的關系屬性,而是一個變數。從價值論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審美價值,是指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滿足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實現審美客體的審美價值。所謂審美關系,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構建的互動關系,審美客體的審美價值就是在特定的審美關系中形成的,沒有審美關系,就不可能有審美價值。因此,審美價值是一個關系屬性,隨著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形成的審美關系的變化,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為了更好地發現美和欣賞美,我們需要自覺建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審美關系。審美經驗表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形成審美關系,才能實現審美客體的審美價值;沒有審美關系,也就無法實現審美客體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