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人才教育的新視野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薛說人才
孔子在這部分內容中談到幾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做人要正直;二是“知之、好之、樂之”的人生哲學;三是根據具體對象確定施教內容;四是倡導知者與仁者的統一。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評析】
罔,這里是指誣罔不直的人。“直”,是儒家的道德規范。直的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么多壞心眼,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并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佛教注重因果報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客觀上基本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些正直善良的人必然會得到多數人的信任和尊敬;而那些奸詐的小人必然會得到多數人的蔑視和反對。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誰也無法違背歷史檢驗的這一條基本規律。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
孔子這段話非常重要,對于人才開發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知之”屬于認識論的范疇,我們對于大千世界,首先應該盡量學會了解現象和本質,了解是什么;但是,在孔子看來,喜歡一個事物比了解更重要,客觀上揭示了創造性思維的奧秘,就在于創造者應該喜歡自己的創造對象,只有喜歡,才能更好地集中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新思維之中;而以自己的工作對象為快樂,則體現了人生哲學的至高境界,也是實現快樂人生的重要真諦,由此體現了孔子的人生哲學:求知(知之)→喜愛(某個事物)→獲得快樂(以自己的工作為快樂)。孔子這種人生哲學對于每個人都是適應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按照孔子的邏輯,我們如果沒有求真,還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對工作也沒有興趣,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么,顯而易見,我們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我們也更談不上成才和成功。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評析】 孔子這段話很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孔子的培養對象都是成人,這段話雖然是針對成人教育的,但對各類學校教育也具有啟發意義。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應該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才智狀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智力水平和已經掌握知識狀況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從唯才是舉的角度來看,各級組織用人時,也要避免大馬拉小車和小馬拉大車,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都是非常有害的。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聰明,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聰明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付出努力,然后才有收獲,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孔子反對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不迷信鬼神,他認為,作為統治者,應該引導人民加強仁德的修養教化,敬鬼神但不要迷信鬼神,這才是聰明的做法。孔子反對不勞而獲,認為仁德的人都是通過付出以后才有收獲。這如同我們常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的道理一樣。 警世賢文之勤奮篇: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此言不虛,與孔子說的“先難而后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段話已經具有初步的格式塔心理學的思維萌芽。格式塔心理學注重心物同構,孔子這里談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智與水、仁與山的同構性,朱熹曾經對孔子這段話給予很高的評價。孔子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在社會轉型期,我們為人處世如果能夠做到知與仁的和諧統一,這是非常高的人生哲學,對于促進人的生命健康,獲得更多的幸福和快樂體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高雪
好 書 推 薦
簡 介
薛永武《中西文論與美學研究》一書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與智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視域融合與思域融通的方法,對中國文論、西方文論和美學進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影響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主體性原因,比較全面系統研究了先秦音樂理論對《樂記》的影響、《莊子》《樂論》《呂氏春秋》與《樂記》的比較、《樂記》天人相諧的和合精神、《樂記》對樂的生命本體論闡釋。第二部分研究了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賀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羅、康德和黑格爾的文藝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審美價值與主體性等重要的美學理論,對人才美學、審美與人才開發、審美經濟和海洋美學等進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