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的新視野
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文明伊始,人類從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外在標志主要不是勞動,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心靈的拓展和豐富,這是人對動物最具超越性的重要主觀標志。文明社會以降,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長過程中,逐漸地豐富和深化自己的心靈,但這種深化和豐富是蘊涵于求真和向善的一般認識活動和一般實踐活動之中的,因而體現了一般的認識規律和實踐規律;而對藝術美的鑒賞是一種情感的審美活動,也是一種悅智、悅神、悅情的特殊精神活動。
鑒賞藝術美是豐富成才者心靈的重要途徑,它要求人們應該學會對藝術美進行感性的觀照,身臨其境,入乎其內,沉浸其中,在融入藝術境界中獲得令人陶醉的美感。通過對藝術美的觀照,欣賞者能夠產生奧妙無窮的感覺和非常愉悅的審美體驗,這在一般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也是無法體驗到的。從審美促進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鑒賞藝術美是豐富審美主體心靈的重要途徑,既體現一般的審美規律,也體現審美促進人才開發的特殊規律。在對藝術美進行審美觀照時,從審美態度上來看,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主體自覺地進行審美活動;二是非自覺地進行審美活動。在第一種狀態下,人們通常在時間上比較充足,如在閑暇時間讀小說,聽音樂,看畫展,看電影電視劇等,人們往往能以自由輕松的心情,悠然自得,慢慢領略和體驗藝術的美。第二種狀態下,通常是主體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對藝術美進行了欣賞,這一方面是因為事物可能比較美,甚至非常美,這才能有足夠的魅力把特定的認識主體或實踐主體轉化為審美主體,使其把注意力從別的對象和環境中轉移到審美境界中來;但另一方面,由于主體處于非自覺審美的狀態,注意力不一定會長時間集中,有可能很快又轉移到本來的實踐活動之中,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審美效果。比如,一邊勞動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劇等。這里的勞動或者吃飯是第一位的,欣賞藝術必須服從勞動或者吃飯。因此,在鑒賞藝術美的過程中,審美本身的特殊性要求人們對藝術作品進行感性觀照時,應該入乎其內,自覺沉浸和融入到藝術作品的生命之中,才可能與藝術作品形成審美的共振,產生身臨其境的美感。在這一階段,要求人們要盡量縮小與藝術作品的審美距離。當然,這里所說的距離主要是指心理距離,在審美過程中,心理距離在審美的第一階段,卻應該力求等于零,真正入乎其內,爭取達到欣賞者與藝術作品建構積極互動的審美關系,審美主體進入物我化一的最高化境。這一階段也是審美的感性階段,欣賞者能夠獲得情感的高度愉悅,在與藝術作品形成共鳴、共振中進入忘我和無我的癡迷境界,從中獲得情感的陶醉和心靈的解放。審美主體通過獲得美感,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在美感體驗中獲得心靈的解放,促進想象力的開發。在對藝術作品感性觀照的基礎上,人們還應該學會對藝術作品進行理性辨析,在入乎其內的同時,還應該出乎其外,在居高臨下的俯視中把握藝術作品的豐富內涵。經過對藝術作品感性認識以后,欣賞者不能長時間入乎其內而沉浸在藝術境界之中,仍然要回到生活,回到現實,理性的對待藝術作品,進入對藝術美的理性判斷階段。因此,欣賞者在入乎其內的基礎上,還要及時出乎其外,對藝術作品進行理性辨析,在居高臨下的俯視中把握藝術作品的豐富內涵。在入乎其內的第一階段,欣賞者感悟和體驗到了作品的美,但還不知道作品美在何處,作品為什么美;在審美出乎其外的第二階段,欣賞者在感受藝術美的基礎上,還應該從理性上理解作品美在哪里,作品為什么美。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深入思考,不僅要認識藝術作品的審美特點,還要發現藝術作品對于社會人生所具有的積極價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審美主體只有通過反復的“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通過“入境”和“出境”的循環往復,反復體驗、玩味、吟詠,在情感和思想、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中,才能夠真正體驗和欣賞作品的美,領略作品的內在意蘊及其對人生的啟迪。作家王蒙認為:“文學的方式與科學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文學重直覺,重聯想,重想像,重神思,重虛構,重情感,重整體,重根本;而往往忽視了實驗、邏輯論證、計算、分科分類,定量定性。但是文學的方法與科學的方法又有很大的一致性:珍惜精神能量,熱愛知識熱愛生活,對世界包括人的主觀世界的點點滴滴敏銳捕捉,追求創意,不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力圖對國家民族人類作出新的哪怕是點點滴滴的貢獻。”王蒙所說的,也正是他看到了欣賞文學時所產生的心理效應。他還認為“科學也好,詩也好,文學也好,都是對世界、對人生的一點發現,一點關切,一點探求。這種發現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可以來進行,可以啟發我們的思維,啟發我們的認識,也開辟我們的心智,在這一點上我常常覺得智慧也是一種美。不是說光是形象美,我當然非常喜愛,但是智慧美有時是非常吸引人的。相反的,如果是一個愚昧的人,他的那個美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完全相信,我們在這種關切人生,關切世界,在發現這個世界而且在尋找創意、尋找智慧和光明這一點上文學家是科學家最好的朋友,科學家是文學家最好的老師”。 實際上,文學確實具有啟人心智的巨大作用,聰明的讀者完全可以從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發現審美客體質的規定性,感悟人生真諦,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