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的新視野
古往今來,人類都要面對自然界,都要面對人類自身建立相應的社會結構,要認識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與社會的關系。在這兩大關系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的主體性越來越高,越來越具有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審美主體這三大主體的內涵。從三大主體的內在關系來看,從人類作為主體與認識客體、實踐客體和審美客體的關系來看,人類這三大主體都應該實現內在的和諧,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
一、人才開發需要認識主體、實踐主體與審美主體的有機統一
在西方哲學史上,普羅泰戈拉最早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但較多肯定了人的主觀性,而并非科學的主體性。康德對主體性哲學作出重要貢獻,但沒有把主體性放在主客體的和諧中考量人的主體性。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在繼承康德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主體性理論,把主體性納入與客體的和諧關系中進行考察,認為人類作為主體,只有與外在世界形成一個整體,主、客體世界才能成為現實。黑格爾在論述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時,認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實質上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和主體見之于客體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人類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只有讓外界事物滿足人類自己的需要,這才能形成主體與客體的和諧關系。“如果主客雙方攜手協作,自然的和善和人的心靈的技巧密切結合在一起,始終顯現出完全的和諧,不再有互相斗爭的嚴酷情況和依存情況,這就算達到了主客兩方面的最純粹的關系。”(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27頁)在黑格爾看來,主客體并非沒有對立,而是讓矛盾、對立在和解里存在。黑格爾這一思想把握了人與自然由對立達到和諧的發展軌跡,揭示了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需要把求真和求善融合起來,在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各項實踐中,在保持主客體的和諧關系中實現人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人對世界(包括對自身)的實踐改造原則,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事物尺度的原則,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改造世界所具意義的原則。“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的價值論維度啟示我們要立足于實踐,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促進人民群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觀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價值追求和目標,也是正確處理人與自身關系的最高境界。”(王鴻宇、蔣超、吳玉龍:《論馬克思主義對康德哲學主體性思想的超越與啟示》,《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3期)馬克思主義通過對歷史上主體性理論的推陳出新,科學闡釋了主體性,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主體性這一重大哲學問題。
拙文這里不對哲學史上關于主體性理論進行詳盡的梳理和思辨,而是著重談一下自己對主體性的思考。本書所談的主體性是通過建立主客體在互動中實現共生共榮,在建立主客和諧統一的關系中實現人的主體性,或者在認識世界與改造和世界有機統一中所彰顯出來的主體性,不是指人類中心論的主體,也不是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中的主體,而是真與善相統一的主體,也是對盲目性、遮蔽性和受動性的糾偏,是去蔽之后使思維達至澄明的人生境界,也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與必然的和諧。
人生哲學和人才哲學都非常注重個人在社會發展史上的主體地位。所謂主體地位,這里包括三層含義: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審美主體。這三大主體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人類作為主體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修為而成的,也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三大主題的實施者。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伴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需要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美化世界,這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三大主題:求真、向善、審美。在這三大主題中,認識主體通過認識世界,達到求真的目的;實踐主體通過改造世界,達到向善的目的;審美主體通過審美,發現和創造審美價值。
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角度來看,人作為認識主體,通過認識自然界的現象,進而認識自然界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認識復雜紛紜的社會現實,進而認識社會和人性的特點、本質以及人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殊規律。人作為實踐主體,要求在認識自然界和認識社會的基礎上,尊重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通過特有的實踐活動,努力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文化需要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人作為審美主體,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按照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和審美標準,把求真與向善有機統一起來,創造出真善美相統一的各類產品,一方面美化創造者自身的心靈和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審美本質的外化,把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讓美充溢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美的陽光灑滿每一寸土地。
二、人才開發需要預防主體性的異化和扭曲
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三大主體的和諧統一,促進人生更好地發展,我們需要預防主體性的異化和扭曲,確保人對自己主體性的占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克服“蟹子過河隨大流”的從眾心理,也要克服“不騎馬,不騎牛,騎著毛驢趕中游”的消極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毫無主見,這也是沒有主體性的表現。在主體性與社會潮流的關系中,很多人容易受社會潮流的影響,比如“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少有人冷靜地保持人的主體性,而是被“文化大革命”裹挾進時代的政治洪流;20世紀80年代的“下海”經商潮,農村受“讀書無用論”思潮的影響,不少孩子中學就輟學進城打工,認為學習不如掙錢更實惠和更現實;1999年高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開始自謀職業,社會再次出現“讀書無用”的思潮,很多中學生輟學進城打工,客觀上影響了很多青少年人才的發展。如果說中國傳統的婚姻文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客觀上剝奪了年輕人的愛情婚姻選擇的主體性,那么近十幾年來,婚姻中的“彩禮風”越刮越盛,客觀上也反映了婚姻主體性的喪失。可以說,古往今來所有的跟風和盲從現象,都是人們缺乏主體性的具體表現。
近些年,中央打掉很多“老虎”“蒼蠅”和“蚊子”,我們在支持中央反腐敗的同時,也應該反思干部變質成“老虎”“蒼蠅”和“蚊子”的原因。實際上,干部隊伍受到金錢和權力的異化,不知不覺丟失主體性,失去人的尊嚴和人格,就容易走向錯誤道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主體性就等于人性;失去主體性,就沒有真正的人性。
從三大主體建設的角度來看,為了促進人才發展,在求真、向善、審美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既要通過求真,實現合規律性,又要通過向善,實現合目的性,還要通過實踐活動體現人的主體性,真正實現人性的回歸和審美的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