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你讀書了嗎? 對于讀書的看法,涉及到一個人的價值觀。我今天在這里說的讀書是狹義的讀書:閱讀書籍。
讀書究竟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問出來就代表你懷疑過。我也懷疑過。
有許多對讀書的質疑,比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盡信書不如無書”,曾有段時間,鉆了這幾句話的牛角尖,認為讀書不光沒有用,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有害——讓你成為一個書呆子。這種對讀書的質疑最初不是來自我自己,是來源于別人,別人質疑多了,我也就有點相信了。
后來發現上了當,這些話都有前提,你要讀足夠多的書。這句話出自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當然也有一說出自明代董其昌“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心中脫去塵濁, 自然丘壑內營”,二人的本意都在說明這兩種途徑可以獲取知識、升華自我、受益良多。在原話中,沒有強調二者孰重孰輕,但讀萬卷書放在前面,可見讀萬卷書的首要的。
許多人聽信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便忽視了讀書的作用,自己不讀書則罷,認為讓孩子讀書不如去遍游世界實在,我認為這是走入一個很大的誤區。沒有足夠的知識打底,看再多的名勝古跡,走過世界再多的國家,那只能是多了幾次過眼的旅游經歷,跟多看幾次紀錄片有何區別?風景沒有人文的注入,只是沒有思想的風景。放在博物館里古代的文物,讓不懂歷史的人來看,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
前不久清明節的時候,我帶孩子出去旅游路過虎門炮臺,想讓他們接受一下歷史文化的熏陶,結果我發現,眼前的風景跟歷史難以銜接上,除了知道此處是林則徐抗擊英軍,銷毀鴉片的地方,其他的背景很難全面敘述出來。孩子們有很多基本的問題,比如“炮臺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要在這里打外國人?”“鴉片是干什么的?”“林則徐是誰?”……孩子們一連串的問題,讓我刨盡所學,只能根據歷史教科書上所學講個大概。只恨讀書太少。若能讀得足夠多的書,從鴉片戰爭到清亡始末,地理歷史人文融會貫通,那時看風景必將是另外一種感受。如果沒有條件行萬里路,不如靜下心來讀萬卷書。
還有一個誤導,讀書一定要學以致用。若僅為了有用,讀書的范圍和程度必然有限。殊不知,讀書不僅為了黃金屋顏如玉,讓人受益更多的是明理、活得明白,讓人生升華到更高境界,這涉及到生命的質量。只為了有用而讀有用的書,那便把自己只看作一個生活的工具人了。尤其是文學書籍,大概許多人覺得這是無用之書。而恰恰在人生面臨重大問題的時候,起大作用的往往是這無用之書。
書的用處,體現在那最低處。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的開篇曾寫道,人們只有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才會提出類似“活著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活的意義又是什么呢?”之類的問題。人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必然會去致力尋求答案,而書則是許多大智慧的人所向的首選。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里面寫道,在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前的四年,列寧“每天早上9點鐘去圖書館,在那里一直坐到12點鐘,直到圖書館閉館。在12點10分,他又準時回到了家里,到了12點50分,他又離開了家門,以便再次成為去圖書館的第一人,并且在那里一直坐到晚上6點鐘。”這是流亡中的窮困潦倒的列寧所做的事。
我們所熟知的董卿,自述在低谷的時候,在家里努力讀書,夯實自己的文學、文史基礎,這也是她日后能夠厚積薄發的重要原因吧。
今天在抖音里看,看到一個視頻,著名作家梁曉聲說:
“當我們順利地時候,書,尤其是文學作品,它再是名著,也只不過是閑書。當我們不順遂的時候,幾乎被打回原形的時候,書充當的是良師益友,跟我們的關系是更重要了。”想想的確如此,在順境的時候,我們大概很少去思考一些嚴肅的問題,往前走就是了。只有在遇到挫折時,我們受傷的、困惑的心,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共鳴,汲取力量,尋求答案。許多不朽的名著,正是在回答人類面臨的共性的難題,正是在展示一些普世的矛盾演化的過程,低谷的時候讀一本好書必然會給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
當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剩下的時候大概只有靈魂了。書正是靈魂的食糧。這大概也是許多人在低谷時,更能靜下心來讀書的原因。這像不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里,許多大俠在跌落困境的時候,獲得寶書,習得絕世武功呢?置之死地而后生,書是路轉峰回、柳暗花明的一道光。
中年讀書,不晚,恰逢其時
我小時候是很愛讀書的,偏偏那時書籍又貧乏,從小只要看到有字的紙,就恨不得撲上去嚼爛。可惜能讀到的書一直都不多。上高中時學校外面有小書店,我能站在書架前看上兩三個小時,不覺時間流逝。我上學時作文一直不錯,從寫第一篇作文一直到高中,很多次作文被當作范文,甚至有同學把我的試卷作文拿回家研讀,但我總說不出有什么訣竅,這其實都跟我的閱讀量有很大關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若說我還能有點寫作功底,那是在吃十多年前的殘余不多的老本。若說現在寫作、工作事業等方面不甚如意,那也是因為讀書太少。如若有年少時讀書的那股勁頭,何愁眼前道路千萬條而無一條可走?
年少時讀書純粹是因為興趣,青年時又不讀書,純粹是功利心害人,認為過去讀的書無用,只讀對工作有用的書,還所讀甚少。人到中年,方知讀書之大用,面對當今這個價值觀動蕩,科技經濟發展火速,社會局勢變幻莫測的時代,人更需要多讀書,穩住一些不變得核心的東西,以應對時勢之變,人生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