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基于期刊論文的高考地理試題設計研究14——以汾川河洪水與植被覆蓋為例

一、真題呈現

(2018全國文綜Ⅱ卷,10)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表1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據此完成9~11題。

9.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能夠

A. 減小降水變率    

B. 減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徑流量

10. 第5次降水產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歷時長  ②強度大  

③下滲少  ④植被截流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 河床    

B. 溝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蓋坡面

解題思路】——摘自天利38套

第9題主要考查植被的生態效益。植被覆蓋率增加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進入河流的泥沙量,降低河流含沙量,故答案選B. 減少河水含沙量。植被覆蓋率提高對大氣降水與降水變率影響并不大,A、C錯誤。由于下滲增加,地表徑流減少,河流徑流量會有所減少,D錯誤。

第10題主要考查河流流量的影響因素。由材料可知第5次降水歷時不是最長的,所以不是產生洪峰的原因。而其降水強度在幾次降水過程中最大,利于形成洪峰。但是在第5次降水之前植被覆蓋地區已經截流了大量降水,土壤和植被覆蓋層含水量已較大,所以難以下滲,但植被的截流能力并未改變,所以在第5次降水時形成洪峰。故答案選B②強度大  ③下滲少

第11題主要考查河流含沙量的影響因素。由題意可知,第5次降水已經形成洪峰,但是洪峰流量較小,且含沙量極高,是由于連續的降水破壞了植被覆蓋坡面,此前植被截留和下滲的水分也和此次降水匯集,形成高峰徑流,所以洪峰含沙量較大,故答案選D. 植被覆蓋坡面。河床和溝谷中自身形成的泥沙量有限,裸露坡面一直遭到侵蝕,都不是此次洪水中泥沙的主要來源,故A、B、C錯誤。

二、試題設計分析

背景素材出處

徐建華, 李曉宇, 高亞軍. 20137月汾川河洪水看植被的減水減沙效應[J]. 人民黃河, 2016, 38(5):85-87.

圖表設計分析

該組試題中的表格是選取了論文中的表1的部分內容,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命題者將論文中表1的“起止日期”改為“降水歷時(天)”,去掉表1中“暴雨中心”的數據,從而繪制成試題的表格。因此,可以認為是直接選擇論文中的表格作為試題的背景材料。

試題設問分析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能夠

第9題的設問實質是考查植被與水文的關系。盡管設問的具體地點是汾川河流域,但可以為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一般規律。換言之,該試題是考查一般規律。并且,該試題與2016年全國文綜卷第7-8題的設問有相同之處。

(2016全國文綜卷,7-8)圖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巖層相間構成。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7-8題

7.森林植被遭破壞后,河流徑流量年內波動強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轉化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轉化為坡面徑流

C.降水變率增大            

D.河道淤積

8.森林植被恢復后,該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徑流增加

③蒸發(騰)量增加        

④地下徑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分析

森林植被不僅包括喬木,而且還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苔蘚地衣等多個層片。

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后,降水直接降落到土壤表層,雨滴濺落速度快,降水大多轉化為坡面徑流

森林植被恢復后,降落雨滴通過森林中多個層片,緩慢地補給土壤(土壤存在著大量孔隙,并與巖石孔隙相連,水可以在土壤和巖石孔隙中自由流動。當土壤接受降水補給時,土壤表層孔隙充水,水分不斷下移,通過不同土壤發生層和巖石,轉化為坡面徑流。),降水可慢慢轉化為地下徑流。

大氣降水可以通過地表坡面徑流地下徑流兩種途徑補給河流。

因此,森林植被遭破壞后,河流徑流量年內波動強烈,第7題以此設問,正確答案為B。坡面徑流為主要補給途徑時,水土流失加重,河道淤積。但河道淤積不影響徑流量。

第8題承上啟下,強調森林植被恢復后山地的水平衡的變化,在肯定地下徑流增加時,蒸發(騰)量增加(植物體內水分經過體表向大氣蒸發散失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成為影響水平衡的又一因子。正確答案為C。

兩組不同年份的高考試題都提到植被變化與流域降水量、降水變率的關系。這實際上是尺度的問題。

差異性的度量和解釋受到尺度和規模的影響。

地理學的尺度和規模原理十分考究地理變量的選擇。

尺度和規模原理的基本要點是,不同尺度和規模的地理現象,它的作用機制和對它的解釋具有顯著的差別。

比如,小范圍的下墊面的植被覆蓋變化對大氣環流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對城市氣候來謨也許就不可忽視。

——梁進社. 地理學的十四大原理[J]. 地理科學, 2009, 29(3):307-315.

因此,小尺度的植被變化,僅能影響近地面空氣濕度,無法影響降水。

10. 第5次降水產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從第10題開始,試題的設問考查特定的時間點流域的洪峰形成的原因。試題難度較低。第5次降水的歷時長短,可以據表格中的數據判斷,強度大小也是據表格中的數據與其余5次的降水量比較,自然可得出結論。

植被截流及其變化分析:

大氣降水到達林冠后,雨滴繼續下落受到阻礙,而使大氣降雨受到阻截損耗,這叫做林冠截流作用

林冠截流的水,一部分附著在林木表面被蒸發到大氣中,很少一部分是被葉子和樹皮直接吸收,其余沿著樹干流向地面。

一般來說,林冠可以截留15%~40%的降水。通常降水強度越小,降水量越小,則植被截流的降水的比例越大。

——王建 主編.現代自然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3-314

根據以上的分析,似乎可以認為,由于第5次降水強度大,則植被截流量較少,即更多的降水轉化為地表徑流。但是,從過程的角度來看,下滲量的變化更為關鍵。

關于下滲的變化,論文中的分析如下:

第5次降水發生在7月21-22日,根據上述分析,對試題設問中的“下滲少”的正確理解,應該為:由于該流域植被較好,植被覆蓋度接近 90%,植被涵蓄能力強,前期降雨被土壤涵蓄或填洼而不產流。當下墊面蓄水飽和后再出現強降雨,地表徑流很快匯聚形成大洪水并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河道,造成嚴重洪災。

而在另一篇論文中關于2013 年 7 月延安暴雨致災成因的分析,也是相似的論證:

——杜莉麗, 李文高, 吳林榮. 2013年7月延安暴雨致災成因與氣象服務思考[J]. 安徽農業科學, 2014, 42(32):11437-11439.

11. 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洪水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其泥沙不可以來自河床;再者,溝谷和裸露坡面一直受到降水的侵蝕,如果泥沙真的是來自那里,那么根據第6次降水的強度小于第5次降水,題干中就不會有“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的信息。因此,從考場解題的角度來看,可以充分利用試題所呈現的信息來進行推理,從而得出正確選項。

但是,該題的正確選項對考生來說,是一個沖突式的選項。為什么植被覆蓋坡面會是洪水含沙量的泥沙來源呢,植被覆蓋不是能保持水土嗎?為什么反過來還提供沙源了呢?

其實,該題的設計,主要是源于論文中結論的第二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連續降雨是造成第6次洪水含沙量極高的氣候原因,而黃土地貌則是地貌因素,題干的第一句話就是說明該流域處于黃土高原,考生由此可以聯想到黃土的特征。

三、試題設計的教學啟示

1.注意試題設計的遞進關系與核心素養水平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指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每個核心素養都被劃分為四級水平,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學業質量標準的四級水平。四級分級水平主要依據不同水平的情境進行劃分,依次是日常生產和生活情境、給定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給定的復雜地理事物和現象、現實中的各種地理問題。

因此,學科核心素養實際上是由不同的情境和進階構成的,不同的情境水平決定了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質量的要求。例如,學業質量標準水平四是高考(選考地理)的命題依據。在高考地理試題的選擇題題組中,兩道或三道題的設計就要體現不同級別的水平。

該組試題按照植被與水文關系的一般規律、洪峰形成的地理過程、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的泥沙來源,這樣一種遞進的關系設計了三道試題。

從試題的背景材料論文分析中可知,該組試題的核心問題是——真實、復雜情境下的植被減水減沙效應。而我們平時的復習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只關注去情境化的結論,即高度抽象的理論。如果僅僅是做到這一點,那么就只能解決該組試題的第9題,對于后面兩道試題的解答,則顯得有心無力了。

既然分析了植被覆蓋率高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不能僅僅靠生物措施來防治水土流失。而該組試題的設計沒有涉及怎么辦的問題,事實上論文中已提到解決的辦法——工程措施。


這可以在試題評講時作進一步的擴展,或者將其改編為綜合題。

2.重視尺度對地理差異的影響

尺度包括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該組試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尺度,通過某一年——2013年,某一月——7月,這樣的時間點背景下流域水文變化,來考查植被與水文特征的關系。

這樣的時間尺度下的高考試題已不是第一次出現。2015年全國文綜卷第4-5題的背景材料是2013年7月30日河西走廊一次沙塵暴天氣過程氣溫、氣壓隨時間的變化。

上文已提到,2016年全國卷就出現了流域內植被變化與降水變化的關系的試題。一般情況下,植被增加有利于增加降水,但考慮到具體的區域,小范圍內植被的增加,對降水的影響不明顯,這就是空間尺度效應。

這就給我們的復習提出了要求,地理原理與規律,一定要關注其空間尺度,不能一概而論。

3.以真題為案例,設計復習微專題

該組試題的潛臺詞是,為什么植被覆蓋好的流域反而水土流失更為嚴重呢?論文中將汾川河流流域與相鄰的流域作了對比:


其實,關于植被與水土流失的關系,只是高中地理教科書或者教輔資料將其簡單化了,而實際的情況要復雜得多。

增加植被,被普遍認為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大量的研究表明 ,植物對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植被冠層對降雨截留,使雨點能量損失,減少賤蝕;二是增加糙度,降低坡面水流流速,降低水流的挾沙能力;三是根系在營養生長的同時對土壤團粒作用、孔隙度和生物活性都有促進。四是植物的蒸騰作用使土壤變干,從而有利于降水下滲,減少徑流量。

雖然植物有這些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但是一些觀察證明,一定條件下植被有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發生。有證據表明這種情況與植被促進水分下滲有關,下滲的水分濕潤了土層與基層或巖體與基層接觸面,有利于滑坡滑動或者促成巖屑生成泥石流。

植被與水土流失在關系表明,地理現象在機制上往往是復雜的,簡單的分析會失之偏頗。

王錚,夏海斌,吳靜編著.普通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5。

以下試題就是關于植被與泥流關系的案例。

(2014海南地理,25)初春氣溫迅速升高,山坡上的凍土層和積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動,形成泥流。規模較大的泥流能摧毀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圖所示區域年降水量約1500~1700毫米,年雨日約180天,甲地海拔約1000米,1月平均氣溫約4℃。公路西端海拔約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著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層深厚。

分析圖示區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發泥流災害的原因。

【答案】(公路北側)山高(坡度大,高差數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長,(2分)且土層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護);(2分)冬季氣溫低于O℃,土層凍結,有積雪;(3分)初春升溫快,凍土層和積雪快速融化。(3分)

再者,不同類型森林的防治水土流失效果也不盡相同。以下試題就是一個案例。

(2017全國文綜卷,44)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地區因受人為干擾,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土壤侵蝕嚴重,出現紅色荒漠”(圖略)。為治理這一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當地采用人工種植松樹和自然恢復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觀。

分析自然恢復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結構更復雜,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豐富;延緩地表徑流匯流速度,地表水下滲作用更強,涵養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發達,固土能力更強;植被多樣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穩定


近年來,全國卷高考試題中出現了表面上看起來與教科書結論相悖的案例,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要將高考試題歸類,進行微專題復習,以提高復習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植樹節】為什么植樹、植什么樹?(附樹在高中地理中的三大難點和三大誤區)
地理老魯:選擇題答題方法指導——地理過程類試題
微專題45 水土流失
關于水土流失的那點事兒!03
考前每日練 | 涇渭分明很奇特,成因時空細推測
玩轉地理 | 地理高考題中透露出的那些”新“知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城县| 察隅县| 安阳市| 交口县| 淮阳县| 新龙县| 灌阳县| 汉沽区| 武汉市| 南城县| 通化市| 梁平县| 湘阴县| 凤城市| 商南县| 成都市| 克什克腾旗| 临海市| 乌海市| 鹰潭市| 涿鹿县| 淳化县| 孟州市| 利辛县| 武清区| 绥滨县| 衡东县| 曲阳县| 桂阳县| 阿勒泰市| 西乌| 清涧县| 绥芬河市| 商都县| 通许县| 台北市| 南平市| 梁河县| 长海县| 陈巴尔虎旗|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