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期的男女,都會有一個追求“名分”的需求。
很多人喜歡說,我談戀愛想要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往往都是指向一個身份,老公,老婆之類。
這類身份的本質是一個角色,那么大家為什么會如此追求一個角色呢?
因為關系由角色構成。你們屬于什么類型的親密關系,取決于你們在關系中,充當什么角色。
你在對方心里,充當一個知心大姐姐的角色,那么你們就是朋友關系;
你在對方心里,充當一個情人的角色,那么你們就是伴侶關系。
不同的角色,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常見的4類角色分別是:
父母:命令,保護,提供養育;
孩子:被保護,被寵愛;
情人:性吸引,情欲,愛意;
朋友:支持,尊重,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一般不會只充當一個角色,而是會有多重角色身份。
只不過每個角色的占比不一樣而已。
比如,你的男朋友有時候是孩子角色,有時候又是情人角色。
4個角色當中,對親密關系危害性最大的是孩子和父母2個角色。
當一段親密關系中,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占比太高時,這段關系就會出問題。
像父母角色的伴侶,最大的特點就是控制欲強,什么都要管,以愛的名義,追求在關系中,掌握絕對的控制權。
我有個女性朋友,就習慣在關系中當“媽”。
因為我們是廣東人,特別喜歡喝湯。并且在我們看來,身體上所有的不舒服,都會歸類到濕熱這個問題上。
而湯水,則是解濕熱的萬能解藥。
我這位朋友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對煲湯也是情有獨鐘。
然而她男朋友并不是廣東人,既沒有喝湯的習慣,也不喜歡喝湯。
但是我這位朋友并沒有理會她男朋友的需求,在她看來,喝湯有益,你就要喝。我這是愛你的表現,你不能不領我情。
她男朋友就因為喝湯這件事,特別崩潰。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因為小時候我也不喜歡喝湯,但是我媽媽依然強迫我喝各種各樣的湯。
這類就屬于父母角色的伴侶,將伴侶當成屬于自己的小孩,在關系中,一切以自己的想法為主。
還有一種就是小孩角色的伴侶,最大的特點是,把自己當成小孩,隨心所欲,想要被各自無條件寵愛,保護。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電影《春光乍泄》中的一個場景,張國榮突然走到床邊,對著躺在床上瑟瑟發抖的梁朝偉噓寒問暖。
但是接著話鋒一轉,直接告訴梁朝偉:“我肚子好餓”,然后讓他起來做飯。
梁朝偉先是一臉震驚,然后大聲對著他大喊:“我病成這樣,起來煮飯給你吃?!!”
在這個場景中,張國榮的表現,就很符合小孩角色的特征。在找我咨詢的案例中,大多也是這兩類角色的占比較多。
比如兩個小孩角色的人在一起,那就是兩個小朋友之間搶玩具的畫面。各種看對方不順眼,動不動就打架(吵架)。
而比較穩定的狀態則是,情人和朋友占比比較高。
兩個人既會互相吸引,有情欲方面的沖動,又會像朋友那樣,相互尊重,彼此扶持。沒有控制,也沒有理所當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人角色和朋友角色的占比不能失衡。
假如情人角色和朋友角色占了所有角色的80%,那么兩者的分配最好分別是在40%左右。
因為一旦情人角色的占比過高,就會演變成,過度追求浪漫和驚喜,會讓對方有壓力。
而朋友角色的占比也不能過高,不然整段關系就會過于無趣,真就假夫妻,親兄妹了。
據我對咨詢案例的觀察,比較和諧的感情中,情人和朋友的角色占比都在80%以上,并且平均分配,沒有過于失衡。
大家也不妨自檢一下自己的感情,分析下自己的感情里,你們彼此都在充當著什么角色。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占比過高,就要壓低比例,不要讓它們影響你們的感情。
以上只是我對咨詢案例,和日常生活的觀察,從而得出的歸納。
并不是絕對性的真理,只是概率統計,僅供參考,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