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將對方對話中的用了“我”這個詞的語句,給它切換成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比如你跟你老公在對話,他說了一句:“今天我好煩,被領導罵了。”當你接收到這句話時,將“我”切換成第三人稱表達“老公”。我跟女朋友相處時,我也會用這個辦法。她跟我吐槽工作,或者吐槽同事的時候,會跟我說:“我好討厭xx,我好煩xx事情。”她所討厭的人和事,我是沒有經歷過的。所以我也討厭不起來。于是我就自己切換了視角。
“女朋友好討厭xx,女朋友好煩xx事情。”當我切換了之后,我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己對她的關注開始增多了。
這個方法特別簡單,只要多加練習,就能下意識做到這種程度了。因為大多數人共情不了別人,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換位思考過程中,運用了自己的感受去感同身受別人了。意思就是,你運用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對方會怎么做,這就沒辦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因為你用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說明了你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這時我會用自己的感受和思維去推測她的行為:我愛她,我就會給她雞腿吃呀。比如,我很喜歡他,我就會及時回復他微信,他不及時回復我,他就是不喜歡我。“我喜歡,所以我回復。”這個就是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是你自己的立場,能代表你的行為。但這個不是別人的思維方式,并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會這樣做。因為對方也沒辦法用你的思維,站在你的立場上去思考你的感受,這就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對方會怎么做。你看,這樣能共情嗎?而前面介紹的表達方式,好處就在于,通過將“我”替換掉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換位思考時,自我突然跑出來,干擾你去共情。你看,如果不切換的話,當你聽到了:“今天我好煩,被領導罵了。”這句話時,這個“我”就非常搶思維了。你很容易就掉進自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開始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無論是你自己,還是你老公,被老板罵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什么問題的。
所以當你將自我替入到對方的情境中時,你就會不自覺去找對方問題了。你看,聽到了這些話后,是不是更加火大了,因為不共情。你沒有站在我的立場看待我的問題。“我”沒有了,你就不會那么容易進入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是說,你開始關注你的老公狀況如何,而不是去想,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樣。能做到真正去關注對方,老公為什么煩,被罵了什么,領導怎么罵他了,他被罵了是不是很丟人。當你能夠思考這層問題時,你的回應方式就不是那些氣死人的經典說法了。也因為你能做到真正去關注對方,所以共情就會自然而然產生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