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Red that Goes Against the Current星球劇場 | Leon君
這是我第一次寫劇評,因為我很少追劇。而且,讓我今天想動筆「首開紀錄」的這部劇集,實際上我當初壓根就沒打算點開看。說來神奇,《叛逆者》的海報在愛奇藝首頁置頂了一個月,我都無動于衷,可能瞥一眼名字有種模仿《偽裝者》的意味,怕是重復前人的套路,便沒了想看的沖動……直到有一次無意中看到B站一個解讀《叛逆者》真實時間線和歷史背景的視頻,里面所展現的絲絲入扣、虛實呼應的劇情片段讓我眼前一亮,頓生興趣。(P.S.:該劇于6月7日在央視八套及愛奇藝同步播出,全劇共43集,至6月28日完結,以下文字將涉及輕度劇透,敬請留意)我事先并未了解過這部劇集的宣發信息,要不是看到歷史向UP主的誠意安利,險些讓我錯過這部繼《潛伏》之后又一高能硬核的諜戰力作。
既然引我垂直入坑的原因是這部戲考究的歷史細節處理,那么索性就從劇作背后真實的歷史說起吧。
《叛逆者》用43集篇幅講述了一個跨越13年的故事,從1936年國民黨剿共一直講到1949年上海解放,通過時局的不斷變換把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復興社、CC團、低調俱樂部、特高課、76號、軍統、中統、保密局,外加中共地下黨等等,你聽說過的、沒聽過的,民國時期幾乎所有的特工組織全部串聯起來,這是我看過這么多諜戰戲里絕無僅有的,敘事視野可謂非常宏大,而且對歷史的嵌套也十分精準。
除了大環境的鋪陳,中間也穿插了大量歷史事件和真實人物,像淞滬會戰、遷都重慶、汪偽政府成立、皖南事變、淮海戰役等耳熟能詳的歷史名詞,成為推動劇情走向的時空引擎;像戴老板、周部長、何總長、鄭局長、毛局長這些只存在于角色臺詞里的國民黨高官則是故事穿針引線、豐富細節的隱形NPC……整部劇看下來,就猶如在重溫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稍微有點民國知識儲備的同學一定會產生很強的代入感。雖說結合史實展開敘事是諜戰戲的基本操作,但很少有能夠在大跨度時間線中還能把虛構和現實情節銜接得嚴絲合縫的,尤其是在虛實游走間將一個個正反派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智商在線,并且最大程度上保證角色言行符合性格,動機符合邏輯。
我想《叛逆者》正是做到了這一點(至少前42集基本做到了),才有了彈幕中刷屏的「高品質」、「注重細節」、「尊重觀眾智商」這樣的廣泛共識,所以對劇中主要人物的生動且立體地描繪,是一部諜戰戲突破瓶頸邁向神作的關鍵。
《叛逆者》的男主角是由朱一龍飾演的國民黨特工林楠笙,從敘事手法上來說,主人公開局是國民黨的這種視角并不新鮮,《潛伏》中的余則成、《懸崖》中的周乙都是這樣的典型。
但林楠笙的身份設定為國民黨復興社的新晉干事,隨后一路「打怪升級」直至做到保密局副站長的級別,卻是第一次從青年精英的成長視角來影射國民黨統治者由反動到瘋狂到覆滅的全過程,這是本劇的一大亮點。
而且,更值得稱道的是,與以往大多數開篇就安排好主角為國共雙重特工身份的人設不同,《叛逆者》展現了林楠笙「由國轉共」的完整心路歷程,從曾經是「黨國」最忠誠的情報戰士到經歷了國共對峙、抗日戰爭等一系列大是大非的洗禮后,最終踏上尋找偉大信仰的「覺醒之路」,點題了劇集的名字,也成為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縮影。這種不矜不盈、娓娓道來地主旋律敘事,讓我終于看到了一抹「高級紅」,但凡有共情能力的中國人,都絕不會對林楠笙在鮮紅的黨旗下宣讀入黨誓詞的情節毫不動容。
說實話,那一幕讓我這個早就波瀾不驚的十年老黨員,都克制不住地熱淚盈眶。
為了將主角林楠笙的形象刻畫地細致入微,圍繞他展開故事線索的每一個角色,不論戲份多少,幾乎都能描摹得充滿張力、入木三分。
其中最富戲劇性的Top-3便是:林楠笙的第一個伯樂,也是一號反派人物的「拽王」陳默群(王陽飾);他的第一個對手,也是人生導師的「狐王」顧慎言(王志文飾);他要面對的終極大Boss,活到最后一集的「摸魚王」王世安(張子賢飾),這三位性格突出的主線人物與我們的主人公「沉迷工作、從不休息」的「卷王」林楠笙,一起被觀眾戲稱為「叛逆者聯盟F4」。
劇作在正派角色的設計上,不僅沒有肆意開啟「主角光環」,反而屢屢與死神擦肩,其他重要人物也沒有「金手指」,該下線的時候也是干凈利落;而反派角色也同樣被打造地獨樹一幟,他們智商絲毫不遜于正派,與之打得有來有回,持續制造巨大壓力,讓人看得喘不過氣來。
但恰好是這種更加年輕化、高智化、復雜化的反派設定,才是觀眾最想看到的勢均力敵的精彩較量。不過,有一說一,比起男主角林楠笙的飽滿豐富的形象塑造,女主角朱怡貞(童謠飾)就顯得平平無奇了,甚至對后期劇情的推進作用還不如女二號藍心潔(朱珠飾),包括結尾退場的倉促處理,也是該劇未能保持全程高水準的一大缺憾。
總體來看,不足之處,瑕不掩瑜。也許是同行的襯托吧,《叛逆者》可以說是近年來諜戰劇中制作最為精良的一部,開篇就能夠將觀眾帶入到濃郁的緊張氛圍中,寥寥數筆就交代清楚了幾位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前半部分的劇情節奏也像坐火箭一樣,步步緊逼,環環相扣,全然沒有拖沓感。更難得的是,盡管故事發展飛速,細節的拿捏卻依然嚴謹從容。另外,《叛逆者》在服裝、化妝、道具方面的打磨,可謂下足了功夫。不單單是找來歷史顧問去盡可能地準確還原當年的場景,還在許多不太起眼的畫面中加入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小設計,這成為許多「偵探」觀眾們津津樂道的「彩蛋」。最明顯的就是男女主角的名字,多讀幾遍就能發現個中秘密:林楠笙——諧音「臨難生」,朱怡貞——諧音「主義真」;林楠笙和朱怡貞合奏的《六月船歌》,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著名的鋼琴曲,預示著未來蘇聯對中國的影響,這首舒緩悠揚的曲子是男女主情感綿延的符號,同時也是整部戲的片頭曲;劇中還出現了許多書籍,不僅作為接頭暗語或密碼本,而且其本身也寓意非凡,最經典的要屬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它歌頌了民主自由的精神,是男女主最初邂逅時心意相通的媒介,后來也變成他倆發密電用的同款密碼本。
像這樣的細節比比皆是,課堂上教授講解的課文,圖書館前每日更新的黑板報,街頭巷尾報童叫賣的報刊雜志,建筑外墻上張貼的國貨廣告等等,仔細想想都能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向往變革與進步的心聲。
劇情里還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細膩設計,大家可以邊看邊去發掘,喜歡抄金句臺詞的小伙伴,這部劇「服用」起來也非常可口……說到底,這種需要帶上腦子好好品咂的諜戰故事,真的久違了。
或許《叛逆者》的主旋律底色讓你并不感冒,但一個好的故事,其實根本不需要政治正確的刻意暗示,只要你認真地看下去,就會被劇情和人物所吸引,使你不自覺地陷入思考……畢竟作為中國人,我們太熟悉那段歷史了,以至于熟悉到「無感」,而《叛逆者》就像它的名字那樣,作為一艘逆流而上的行船,載著你駛向長河的源頭,重返那個熱血年代,去體味一百年前「正道的滄桑」。
《叛逆者》在建黨百年之際一眾獻禮作品中殺出重圍,獲取年輕觀眾的青睞不是沒有原因的,你除了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反套路的諜戰大戲外,還可以當它是「民國女子穿衣圖鑒」,或是「舌尖上的叛逆者」,亦或者像我這樣搜尋有意義的旅行目的地,然后暗暗記下兩個地下黨想要去的地方,一個是延安,一個是阿根廷。~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