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
聽聽法國僧侶的解答
佛是究竟的老師是證悟的化身,而不是上帝和神或者圣人。
在藏文中,佛被譯成桑結,有兩個音節桑是“摧毀了”所有蒙蔽智慧的負面障礙,然后從無知的黑夜中覺醒,第二個結的意思是他已經培養了所有屬于心靈和人性正面的特質。
佛在梵文的意思是覺悟者,成就真理的人。
佛法是提供心的科學,一種從來不曾這么吻合時代的靜慮科學,而且永遠和時代吻合,因為它討論的是快樂和痛苦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初看佛法,似乎帶有很多異國的情調。佛法的道路像所有偉大的心靈傳統一樣,其目的就是要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佛
助
眾
生
脫
離
苦
海
痛苦
痛苦是一種深沉的不滿狀態,可能和肉體痛苦連在一起,但首先以及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經驗。當“自我”,我們一直珍惜和保護的那個“我”受到威脅,或者得不到他想要的時候,就是痛苦升起的時候。而一般人生命中的目標,像權利,財產,名聲,感官的享受,可以令人得到暫時性的滿足,但是不可能永遠滿足,總有一天這些會成為不快樂的因,它們沒有辦法帶來永久的滿足,或者說一種不受外界狀況動搖的內在和平。我們一輩子都在追求這些世俗目標,我們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如同想捕魚的漁夫,卻把漁網拋向干涸的河床。
痛苦是無知的結果,所以必須要驅除的是無知。而根本的無知就是相信自身真正存在,相信現象界的實在性。
我執是無知最基本的表現,也是負面情緒的根源?!白晕摇辈⒉淮嬖谟谏眢w的任何地方。
相信一個自我的存在是無知的最主要的表現。當無知消失了,對自我錯誤的概念也跟著消失了。成佛的意義是對事物究竟本質的覺知,不是一種重新建立,而是一種發現。
我們要培養耐心來降伏憤怒,培養不執著來降伏欲望,分析因果的運作來降伏混亂,也可以說降伏判斷力的缺乏。憎恨從來不能解決沖突。
了解念頭的本質,追蹤到其根源本身。我們正眼去看一個念頭,追溯它的起源,一樣找不到任何具體的東西。當你發現這一點的剎那,那個念頭就會消失掉,這稱為“通過認識念頭的本質來解放它”意思是要認出念頭的空性。我們一旦解放一個念頭,就不會產生連環作用,反而像從天空中飛過去的一只鳥,消失了,卻不留痕跡。要解放念頭所運用的方式都是來自上千年的“禪定科學”,每人一生花二三十年,每日花很多小時修行,才建立起來。
平靜就是讓妄念的輪子停止轉動—那永無止境,令一個念頭帶出另一個念頭的連鎖反應過程被終止下來。
平心靜氣的鍛煉是最基本訓練平靜觀其念頭的訓練。
佛教是迷信嗎?
當信仰離開理性,就變成迷信,當信仰背叛理性時更甚之。但當信仰與理性合并的時候,就能夠防止理性變成一種純粹知識性的游戲。
曼達拉是宇宙和眾生的象征性圖像,它的形式是一個完美的空間,展現居住在內的諸“本尊”。
佛塔象征佛陀的心,經文象征佛陀的話,佛像象征佛陀的身。順時針繞轉即表示尊敬也表示心轉向佛陀和他所教導的一切。
禮佛:是表達敬意的一種方法,不是對一個神致意,而是對究竟智慧和代表究竟智慧的人致意。這也是一種謙虛的表示,謙虛對抗傲慢。傲慢阻止智慧和慈悲的顯現。
五體投地是表示期盼凈化五毒,貪嗔癡慢疑。在我們起身的過程,當雙手在面前滑向自己的時候,我們想:愿我能把所有眾生的痛苦聚集在我的身上,解除他們所有的痛苦。
咒語的意思是保護心的東西。
念誦能夠幫助我們讓心的表層運動平息下來,讓我們更清楚看到表層底下的本質。
經幡和法輪也是如此。
佛教與科學知識
今天的教育幾乎已經不在討論如何使人變得更好,現在的教育很世俗,主要就是為了培養知性以及累積知識。
知識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創造那么多的善,也可以創造那么多的惡,它可以用來建設也可以用來毀滅。
科學基本上是分析式的,容易迷失在永無止境的復雜性中。
佛教是關于心靈的,心靈道路非常不同,因為它處理的是知識以及無知以及快樂和痛苦背后的原理。
科學只承認可用具體或數學方式證明的事物,而心靈的道路承認禪定經驗所產生的深刻信心。
佛是提供心的科學,一種從來不曾這么吻合時代的靜慮科學,而且永遠和時代吻合,因為它討論的是快樂和痛苦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知識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創造那么多的善,也可以創造那么多的惡,它可以用來建設也可以用來毀滅。
中陰身:這個詞是意義是中間或過渡狀態。有生命的中陰,就是在生與死之間的中間狀態;然后就是死亡時刻的中陰,就是意識從身體分離出來的過程所占的時間。這包含兩種階段的分離,一種外在形態和感官功能之間的分離,以及一種內在心理過程的分離。第一種就是身體從有機生命體轉化成無生命體的過程。構成身體的五種元素分離了,先后融入外在無生命世界的過程。在第二階段的分離中,意識的持續河流會經歷越來越敏銳的狀態。我們會經歷一種極為清晰的狀態,然后是一種極大的喜悅,最后會經歷一種完全沒有意念的狀態。就在這個狀態中,有經驗的修行者會認出所謂究竟本性中陰,會持續在里面而達到證悟。但在大部分的情形中,這個經驗一剎那就過去了,意識接著就進入形成的中陰,就是死亡和下一次投胎之間的中間狀態。所經歷的就要看個人心靈的成熟度。對心靈沒有任何人知的人,他們這一生中一切的意念言語和所作所為,將決定這個中陰會有多可怕或多不舒適的經歷。他們就像一根羽毛,被自己的業的狂風掃走,只有相當心靈認識的人,才能夠控制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漸漸地,另一個存在狀態的細節才會開始出現。投胎再生的過程,對一般眾生和證悟的人是一樣的,但是前者是因為行為的結果才會再生,而后者,完全沒有負面的業,刻意在適當環境下再生,為的是要繼續幫助他人,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有辦法找到過去老師的轉世。
當我們讓自己的生命有了意義,于是他們就知道怎么讓死亡有意義。
由業力產生的作用并不是一種處罰,而是一種自然結果。你只不過是在收成自己播下的種。
所有的行動和語言和意念是動機和結果,也就是所創造的快樂和痛苦,才會有好壞之分。從這個觀點來看,自殺是負面的,因為一個人在賦予生命意義上失敗了,也因為自殺而剝奪了這一生完成內在轉化的可能性。自殺者向絕望屈服,而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懶惰的形式。當我們對自己說:“活著有什么意義?”我們已經剝奪了自己內在轉化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能克服障礙,這個障礙就被轉化成使我們進步的利器。自殺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把問題轉移到另外一個存在形態中。
物理學中提到能量不滅的原理:能量既無法被創造,也不會消失,只是被轉換。用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討論意識不滅的原理。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持續狀態,意識的潮流是會改變的,就像是河流可以被污染或者被凈化。通過轉換,一般生命的混亂狀態能夠轉換成為佛陀的覺醒狀態。
慈悲必須伴隨著愛。慈悲沒有愛就無法生存,更不能擴展。而愛的定義就是希望眾生能夠找到快樂,以及快樂的因。愛是完全的,無條件的,對所有眾生是無分別的,沒有偏見。
苦
行
與
快
樂
苦行主義的目標就是掌控心。跑步就是一種苦行,但是在跑步中可以發現心。
利他主義是快樂的因,憎恨是不快樂的因。
快樂的意義必然包含智慧。快樂必要的因素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利他 愛與慈悲。我們的快樂和他人的快樂是深切連接在一起的。
1,我們聽到一次心靈開示,或者佛陀的生平故事,心中被激起清晰感和靈感,有興趣。2,有一種期望和愿望想知道更多,想親自去體現一個開示,想跟隨偉大老師的榜樣,然后一點一滴達成同樣的完美。
3,當信仰轉化成信心,一種確定性,來自自我印證佛法真理和心靈道路的效果,而從這個印證中,我們得到日益增強的滿足感和充實感。
4,我們無論發現不管狀況是什么,我們的信心永遠不會改變,也不會證明錯的。
善與惡之間看似對立的狀態,其實不是真正存在的,它只不過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造成的。
對我們而言它存在,但只是為我們而存在。像是一個幻象,假象并沒有真正的存在,也不是任何真實的元素。所以說邪惡只是一種錯覺,就如同錯誤只不過是對現實的誤認。
罪惡的偉大美德正是它沒有真正的存在性。所以說,沒有任何負面行為或思想是不能被消滅凈化或修正的。
沒有“善”與“惡”這種東西,只有帶我們走向痛苦的行為和意念,以及帶我們走向快樂的行為和意念。
我們必須為自己所遭遇的惡負責。我們繼承了過去,我們創造著未來。
但是比痛苦和邪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消除痛苦和邪惡的方法。
人的本性可以視為平衡狀態,暴力是一種不平衡狀態。如何證明暴力并不屬于人最深的本性,就是看到暴力不但為受害者,同時也為始作俑者帶來痛苦。人類最深的愿望是快樂。
紛爭的起源,最終是因為自己感到委屈,而從這種感覺中生起敵意,那是一種從自然狀態岔出的負面情緒,于是成為痛苦的來源。這種意念侵略和占領我們的心之前,我們必須想辦法控制它們。失火時,火苗剛起時是撲滅火勢最好的時機,不能等到整個森林都燒起來。
智慧
對蘇格拉底而言:智慧是科學的產物,對他而言不可能有所謂直覺性智慧,甚至道德。
佛法中所謂的智慧就是讓現象世界的本質清晰,也就是讓心的本質清晰。
是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
這樣有一天信使可能會成為信息。
我讀《僧侶與哲學家》后對佛教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