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則海拔高度4420米,在阿里大北線一路上都是高海拔地區。
今日我們從改則前往尼瑪,一路經洞措-達瓦錯-扎日南木錯-(文布南村)當惹雍錯-當瓊錯(文布北村)尼瑪全程約600公里。
今天注定是一場文化和視覺的盛宴。
“無阿里不西藏”這句話是很有深意的,因為阿里是藏文化的發祥地,提起藏文化就不得不提象雄文化。
象雄,又譯作“祥雄”,是西藏早期歷史上的古國,疆域中心地區位于阿里地區。
所以不要來到阿里就只記得廣袤無際的草原山川,神山圣湖,野生動物,而是要知道阿里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阿里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區的岡仁波齊,納木那尼,瑪旁雍錯,拉昂錯,是為上象雄;
東至今昌都丁青,孜珠寺是為下象雄;
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
象雄王國遺址位于西藏那曲尼瑪縣文部鄉(文布南村)辦事處不遠的窮宗,這里的大片遺址即是象雄都城之所在。
看似遺世獨立的青藏高原,在古代并非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區域,其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域都有過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為古絲綢之路驛站的先天優勢。
象雄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的發祥地,有著獨特的象雄文。
接下來就要了解青藏高原的原始宗教雍仲苯教和佛教之間關系。
象雄地區“苯教”的傳說,世界原初是一個巨大的卵,其蛋殼變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黃則變成十八個中型的卵,再從其中誕生各種動物。
至于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傳說,是彌猴與羅剎女婚配而繁衍出來的后裔。
藏文字究其本源也繞不開象雄文明。藏文起源于象雄文,當年松贊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創造藏文,最多只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以我的理解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本土宗教雍仲本教和傳入西藏的佛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斗爭融合,取長補短,形成了特有的藏傳佛教,它不是漢傳佛教的大小乘,而是特有藏傳佛教。從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過去的雍仲本教信奉天地萬物為神靈,而藏傳佛教信奉佛陀,藏傳佛教也包容并蓄了雍仲本教時期建立起來的藏族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算命,都有苯教遺俗的影子。
還有一點要記住是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之后,確立了佛教作為西藏主要宗教的地位。
很多人來到西藏看到了很美麗的高山湖泊,知道在西藏把高山湖泊稱為“錯”同“措”,但是不清楚為什么有的叫“錯”有的叫“雍錯”。
藏語中“雍”有綠松石的意思,“錯”在藏語中是湖的意思,這樣“雍措”可以理解為碧玉似的高貴的湖。“雍措”毫無疑問在藏文化中是很崇高圣神的,雖然它們有些不在現在三大“圣湖”之列,但它們在藏族民眾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崇高的。
擁有“雍措”之稱的在西藏有五個湖,三大“圣湖”中除了納木錯之外,阿里地區的瑪旁雍措和山南地區的羊卓雍措,另外三個分別是:那曲的當惹雍措、山南的普莫雍措和拿日雍措。
今天就要經過一個非常重要的錯-當惹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