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97145
英語比中文有更多的規則。
比如第三人稱單數、名詞的單復數、還有各種時態。
我很疑惑,在一個人非常流暢地用英語表達的時候,他需要在說之前考慮好這些語法規則問題嗎?
到底應該如何提高英語口語的語法正確性呢?
畢竟我們在說中文的時候,只要想自己說什么就好,不用思考怎么說才是正確。
完全不犯語法錯誤是不可能的,母語者一樣會犯,但一般他們都不會很在意,對外國人尤其包容,所以不必在此糾結。
但想不犯(至少是少犯)語法錯誤,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掌握好語法,背誦一些常用句式、句型、短篇文章(例如《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諸多課文),讓這些句式、搭配成為自己的,也有助于從最大程度上避免犯語法錯誤。
至于我們,平時在說外語時,需要一點厚臉皮,不怕犯錯,也需要自己有糾錯意識,還得能知錯就改。拿我自己來說,我跟外國人交談時也會犯語法、用詞錯誤(沒辦法的,到底不是我母語),但說出來意識到后,我會把前話或詞組用正確的方式重復一遍,或者在對方幫我指出后,再重復一次,這個辦法對我很有
還有一點我也覺得蠻重要的,就是在攝入(學習外語)過程中,多接觸正確的說法、用法,少攝入錯誤的說法,因為錯誤說法用法一旦在記憶里扎下根,要去除就很難
我還建議在說外語時還是不要心急,要慢慢地說、思考著說,不但能少犯錯,還可以培養有邏輯地說話方式呢。
本人外企員工,兼職同聲傳譯,有過兩年全職口譯(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教育(老師是個加拿大人,對中國人各種語法錯誤不能忍)和多年自我摸索,對題主的問題曾極為困擾,把自己零散的想法分享一下。
我從樓主的例子出發,引申到一般的語法問題,最后簡要講一下我認為的學習英語最經濟(可能并不是很好的詞)的方法。
首先圍繞題主舉的例子做回答:第三人稱單數、名詞的單復數、還有各種時態這些語法在說的時候是個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問題(也就是是否需要事先想清楚),以及如何做到無意識的正確表達。我的結論是:應該是無意識的,如果有意識,是被小學到高中的語法老師坑的(大學大家忙著打游戲談戀愛沒空學習好嗎!):以go為例,老師反復告訴你go的過去式是went,過去分詞是gone,然后出各種考題強化這種記憶。這種說法本身沒錯,但對于中文這種不靠動詞本身變化來表示時態的語言的天然掌握者中國人來說,這種教學方法非常坑爹,導致中國人說英文時候思維是有先后順序的:
1. 先要判斷時態,比如是一般現在時還是過去時,如果現在時用go,過去時用go的過去式,
2. 搜索go的過去式是什么,搜索出went
3. 用went表達
悲催的是,通常人們在第一步還沒有想完的時候,句子已經說完了……于是各種語法錯誤亂出
我曾一度試圖強化訓練自己,其實說白了就是加快三個步驟的執行順序,但是我發現只要你需要想,就永遠不可能跟上說話的速度。
經過各種嘗試,我覺得我找到了破解之道:不要想動詞的時態變化是什么,把他們當成不同的詞匯對待,因為這些詞表達的是不同的意思。
(順便一提,我用go舉例略有私心,因為它是不規則變化動詞。但哪怕是say,我也依然認為say,said,said,says是不同詞匯)
用簡單的例子做潦草的對應(假定只用go,went和gone眾多含義中的“去”含義):
I go to parks regularly. 我一直去公園
I went to parks regularly. 我曾一直去公園/我一度一直去公園(這里有個強烈的暗示是我現在不去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關心你的人,或許會問do you still go (to parks) regularly,或者更加直接的會說So why do you stop going (to parks) regularly.
I’ve gone to parks regularly. 按照老師的說法,這叫過去一直去公園,而且現在仍然去。這種說法正確且坑爹,我認為它更像為了說明語法而刻意出來的一種用法。我認為表達一直去而且現在仍然去的意思,一般現在時基(wan)本(quan)夠用。
上述例句中,第二句的意思最為豐富,它并不含有時間的詞匯(原諒我不用“時間狀語”這種說法),但卻表達出了過去的含義,并暗示現在不去了(或者不經常去,但偶爾會去一兩次),這種豐富的含義,不是went作為go的過去式所帶來的,是went作為went本身帶來的。把went當成go的過去式,卻并不同時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態的不同含義,簡單粗暴的把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當成過去式,我認為是中國語法教育在時態方面的缺失(至少這是我當初中學高中的學法,不知道現在有無改進)。自己有個印象深刻的例子,當初美服打冰封王座,各種延遲,本不強的實力更加無法發揮,有一次和一個明顯不如自己的人打了一個小時,最后決戰前知道自己要輸了,不甘心的說了句 it is a long game。對方立刻回復說 yes it was. 想想自己暗夜雙6英雄對方亡靈877三英雄,雖然決戰還沒打但這樣說也不為過。
第三人稱單數和單復數也同理,以單復數為例,中國學生會覺得不就加個s(或其他變形方式)嘛意思意思就可以了。Several apple就是幾個蘋果的意思,我都加了several了你TM還不明白嗎?事實上several是“幾”的意思,幾個是幾個?等于沒說。中文要加幾個,是因為我們一個蘋果是蘋果,一堆蘋果還是蘋果。人家一堆蘋果是apples,several你愛加不加。僅僅介紹單復數時單詞形狀上的差別(遙記當年的尊尊教導:fish作為魚是沒有復數的,只有作為魚的種類才有復數,時至今日無法接受。),不強調其具體的含義,也是英語教育的缺失。怎么改呢?還是那句話,apple和apples是兩個東西。看起來很牽強是嗎?是有點,但大家不妨回憶一下Friends當中的一個橋段,大意是:
Joey: I need to clean up my thoughts
Chandler: thoughts? Plural?
Joey: okay I have only one thought, it is the hot nanny!
上述幾個例子基本反映了英語語法教育的不足:為教語法而教,卻并不解釋語法的實際用途,是很可惜的。我不了解語言,但我認為,語法不太可能只是吃飽了撐著為了語法而語法,它必然帶來意思上的不同,我們應該先學習意思,然后過渡到語法(甚至可以不專門學習語法)。Went和go的關系,和run和walk的關系一樣,是平等的,當初怎么不見老師說run就是walk的快速式?
最后補充一下:
1. 口語中的語法錯誤很多,老外也經常犯,有時候發現法國人德國人說英語犯錯誤的概率也不低,題主不必太多掛懷。實際上,語法的錯誤,只要不是破壞了意思,是不容易在口語中被察覺或者糾正的。只有當你說I go to see a movie last night或者I ate 10 apple this morning的時候,英語母語的受眾才會有些不解。我舉的兩個意思,也是因為語法帶來的意思的不同,才遭到魔獸玩(cai)家(niao)和Chandler的糾正
2. 練習提高英語,最經濟的方法是
a) 發音標準。發音不僅指單詞的發音,更重要的是在句子中的發音
b) 如果要背單詞但時間資源有限,千萬不要從A開始往后背,也不要什么高頻中頻低頻的背(除非你考級應試)。從實際掌握語言的角度,應該按照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順序。一個名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法含糊,沒法通融。What did you eat this morning? I had a, a ehhh very traditional Chinese breakfast (擦煎餅果子怎么說來著?);動詞,不知道run的可以說walk really fast勉強帶過去;形容詞,一個beautiful可以指代一切美麗和與美麗相關的意思,副詞同理,之所以把副詞放在最后,是因為不少時候形容詞加詞綴就是副詞(順便一提,我認為,這才是單詞的變形而意思不變,比如nice和nicely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意思。Nice job vs. the job is nicely done
c) 語法?什么語法?
法錯誤分為影響理解的和不影響理解的, 盡量避免影響理解的語法錯誤,對于不影響理解的順其自然,有時候也是一種個人語言風格。
影響理解的錯誤最主要是兩類,一個是時態, 中文沒有時態,時態在英文中非常重要, He is my friend和He was my friend是截然不同的意思,后者有我們現在裂穴了,不再是朋友的意思。 另一類錯誤是回答negative question。 You don't agree, do you? 想表示不同意是No, I don't同意是Yes, I do. 而中文的習慣是Yes/No表示對陳述部分的贊同與否, 按中文習慣不同意會回答Yes, I don't. 這絕對讓人暈迷。
這兩類錯誤盡量有意識的避免,避免之后才有練習的基礎,否則你的語伴會覺得跟你交流在浪費時間,你自己也會為對方不理解你說的而感到挫敗。 其他錯誤無大所謂,把she說成he什么的都是小節,勤練習,慢慢改
剛好在陪一個來組里交流的泰國哥們兒,第一次這么長時間跟一個外國人待在一起。現在日常交流中常犯的語法錯誤主要是時態、單復數這些,但大致還是可以較好地交流的。依我個人的經驗,可以嘗試多用一些常用的表達句式,說出口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慢一點。意識到犯了語法錯誤后,盡管不一定影響到意思的表達,至少要對自己重復一遍正確的表達。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開口講,因為不開口的話連犯語法錯誤的機會都沒有,更甭提改進了
我在說英語或者寫英語時,滿腦子都是該如何表達,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學英語,幾乎是不可能【像中文一樣忽略語法】的,既然無法忽略,就是加速【轉換過程】即可,一些句法問題,如從句、倒裝、虛擬語氣、時態,用得多了,自然會得到不小的加速,事實上,【轉換】這個過程遠沒有我們想得那么恐怖,你說中文時不也會偶爾想想這句話到底怎么表達、語調該用啥、要不要用個方言調侃一下之類的么?所以比如跟老外對話,轉念一想【我擦我該用虛擬語氣!嚯!】其實根本不費什么時間。
還有就是表達的核心句式其實就是那么幾個,練練就能避免一些語法錯誤了。
至于一些小的點,如名詞單復數什么的,冠詞什么的,其實老外自己也會經常犯這些錯誤,美版福爾摩斯里一個犯人說I don't know nothing about him.福爾摩斯說“傻逼那個是anything,用了nothing就雙重否定了”。所以全靠積累,別怕丟臉,哪個外國人會嘲笑一個努力學英文的中國人英文不好啊!
另外就是沒事兒翻翻語法書。我在新東方教高中英語快三年,還是時不時就通讀一本語法書,每次都能發現以前不知道的東西,如fish到底是不是單數,這樣慢慢積累,語法錯誤會少很多。
你要是學習一下意大利語就知道,英語的語法算個啥,怎么說都不會錯哪。意大利語一個詞用錯,瞬間人變狗
說的時候起初只要別人知道你什么意思就行了.說多了之后只要不犯特別重要且關乎表達意思的錯就行。
當語言.僅作為溝通交流手段的時候.嚴格的語法真的是浮云.現在我們每天說的話.有多少是嚴格符合漢語語法的呢?
去學GMAT吧~
GMAT的要求是Standard written English,任何不嚴謹的語法現象都會被剔除掉~
例如:Does everyone have their book?
這個句子,在GMAT考試中是不嚴謹的。
正確的句子是:
Does everyone have his or her book?
(例句源自<<曼哈頓語法第五版>>)
在了解語法規則之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會對語法錯誤有一定的敏感性,口語中犯錯的情況就會減少~
口語本身對于語法的要求就是很松的
其實一般在口語上要注意的語法只有很簡單的幾點:事態,單復數,三單.每次開口之前心里稍微想一些,把這三點都溜一遍,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就算是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也不會注意太多的語法的,重要的是要開口講,錯誤什么的是永遠無法避免的,只有錯誤的水平是可以提升的,所以不要以為怕說錯就不開口哦
鞏固語法,而且英語的語法有很多是跟語文交叉的,所以你如果了解漢語的語法差不多就等于了解了英語的語法了。其實你如果一個第三人稱單數錯了或者是復數形式錯了如果你口語快的話老外根本不介意或者說根本不知道你這其中有錯誤,但是這不意味著你可以不學語法,你如果犯低級錯誤比如什么單詞沒有加S啊什么什么的老外是聽不出來的,但是如果你什么主謂賓給說成了謂賓主估計中國人都聽不懂。
2,http://bbs.tianya.cn/post-666-11004-1.shtml
英語語法有時態這個東西,如:
i will win;
i would win;
我學英語時很難搞清為什么英語搞這么復雜。
漢語:
我說:‘我會贏’;
以前我說過‘我會贏’;
是這意思嗎?怎么感覺很別扭,不知道英國那些語言家是怎么想的!我覺得英語沒有時態也可以清楚地表達事物,漢語不是沒有這個東西嗎,也一樣可以表述得很清楚,真搞不懂!
對漢語的“著、了、過”,你怎么理解,(吃著,現在進行,吃了,完成時,吃過,過去式?對否)
我贏了(過去時)
我會贏(將來時)
我在贏(進行時)
中國人的漢字能力在退化,沒有規范的用語,提升一下全民的漢語統一表述能力很重要
比如,我學保險,計算保險年費的費用(保險公司的管理費)
1. 超過6000按5%收取
2. 超出6000按5%收取
如果年交保費7500元
這兩意思不一樣,
1. 隱含的意思是(7500-6000)*5%
2. 6000*5%
當時全班,所有人都被搞蒙了,漢字真易被誤解,大伙兒,想法子把這個漢字麻煩改進下
是你表達不清所致,并不是語言的問題。如果用英語,照樣有這個問題,就看你怎么寫 “將、會、要”常表示“將來時”,“正、在、著”常表示“進行時”,“剛、過、了”常表示“過去時”。
的確,其實漢語是可以翻譯好對應的有時態表達的句子的,但是漢語沒有時態這個概念,說話造句根本不用考慮什么時態問題。搞不懂英語為什么要講究這些。還有虛擬語氣也是,漢語是沒有這個說法。 比如: 要是我,我會贏。 英語要這樣:if me,i would win. 可英語為什么不說:if me,i will win.這個也完全沒有歧義
漢語語法好像沒學過似得,忘了在幾年級學的了,只是學英語時,英語語法到是講得很詳細。可惜英語反而沒學會,真是一大矛盾。(是啊,看來還是多用才行,不用,死記沒用,你都不知道那句話怎么說,就知道單詞,語法,可沒見過怎么會說呢?尤其是發音,沒聽過怎么會發音準呢?)
if me,i would win.
可英語為什么不說:if me,i will win.
后一句在英語聽來會怪怪的,你再好好體會體會。英語相比較于漢語最大不同就是一個對象化思維,也即無論任何東西都要對象化,表現為語言上就是名詞化才好理解,漢語卻不如此.所以在英語里無論動作,情境皆有其名詞形式.就好象總要對象化成一個實體才好理解.
這樣,虛擬語態因其有假設的前提,所虛擬之事就是一個既成事態,就要用過去式來表達.事態這東西在咱理解是一個事兒,但從英語來領會總仿佛是個對象化的玩意.I would win整個是這么個玩意,作為if me的邏輯結果被領會.從這個角度來說就不難理
漢語,說出來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已,真正要傳達的意思,可是很隱晦的躲藏在那說出來的幾個“漢字”中喔~~!:)(要是我會贏,隱含了:我要是剛才比賽,會贏,不就是過去時嗎便翻了一下漢語語法,真不是一般的復雜,還只是白話文的,不包括文言文。最簡單的句子成分我以為每個語言都差不多,原來漢語句子成分結構都比英語復雜多了,還是英語邏輯性強,語法簡潔些。好在漢語是母語,那些學漢語的外國人就苦了
中文是topic prominent language,說白了就是面向話題的語言、以話題為中心的語言。組織語言的方式是由大話題展開,再具體到它的某一方面,再加以評論。 例如: 夏天天氣很熱。
大話題是夏天,小話題是天氣,然后評論是很熱。
你用英語的語法結構來套,這句子確實就很不嚴謹,summer weather very hot. 說難聽了真是很原始很腦殘的語法。但是中文不講究這個,中文講究的東西和英文不同。我要說的東西按照大話題小話題加評論的格式說出來了,就行了,才不管什么謂語賓語時態單復的。。。 相對而言英文是通過嚴謹的結構來組織語言的,稱為subject priminent language。
The weather in the summer is hot. 我談的是weather我就要先把它說出來。然后我需要限定它,是"在夏天里的"而不是什么別的時候的,然后是謂語動詞,表語。另外名詞要區分單復、要有時態語態、要有特指泛指。。。再簡單的句子都是嚴格符合結構的。
(其實和中國的尊卑觀有關,高低,上下,等級,貴賤,大小。。。如同郵寄地址一樣,中國省市縣鄉村,美國則是,sunzhanjun 10122 n.colfax rd apt 6 spokane ,wa, 99218,稍有不同的是,美國先什么路,在什么公寓。下面就是從小到大了,2/25,15,月日年,并非日月年,稍有不同,但是英語強調的是自己講的對象重要,要靠前,還有,bank of america ,中國銀行)
漢語與英語的不同,就像不同的“密碼系統”一樣,破譯起來有自然不一樣。主要就是因為漢語屬于象形文字,雖然現在不怎么象形了,但文字仍是用來代表獨立實體的,即某一事物的所有屬性表現都包括在內,較少的字詞就可以表達出很多的意思,信息量大,通過文字不同的組織方式,從而配合不同的環境條件與人的思維方式來解讀出多種不同的信息,只有符合文字發表者的相應的解讀方式才能得到對應的信息,所以真正要精通運用很復雜很困難。因為人們要想精通,首先要對其足夠了解,儲備比其他語言更多的“密碼本”以及培養足夠的解碼能力,所以對多數人來說,由于自身知識與思維能力的局限,表達起來就容易顯得好像很模糊很不準確,不如英語簡單明了,但對于能力足夠的人來說,由于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信息容量大而且運用效率高的漢語顯然更為合適。
而英語是一個單詞一個概念來表達一件事一個動作一種事物的屬性,信息是彼此孤立而分散的,要想準確的表達相應的信息,就必須把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都編譯進去,才能保證信息的完全性與準確性,因為只需要一字一板的把所有信息轉換成對應的單詞再表達出去,所以其解密方法較為簡單直接,破譯方法少而較簡單,看起來好像表達信息比較清楚準確。
漢語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駢文,對聯,書法。那種語言有像漢語一樣把音韻,句子結構,還有象形結合,發揮得如此完美,如此美感,令人陶醉不已。我敢說把<紅樓夢>翻譯成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會丟失很多美感!還有,任何語言都沒有像漢語那樣把“意境”兩個字體現得美到極致!英語之所以有很多單詞,就是因為如果他要表達一組信息,就必須把他可以區分和表達的每一個信息單獨用一個單詞或詞組來表達,如果少一個單詞,就會少傳遞一部分信息,造成信息表達不完整。
而漢語通過概括性的概念代表信息,文字本身包含的是理論上相應類別的所有信息,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具體信息則通過人對其的組織方式以及表達條件進行指定,人們通過自身對事物及事物間的聯系的理解來進行解讀,能力強就能解讀出較多的信息,能力弱就解讀的少,所以人們對那些經典的語句或詞匯往往會感到博大精深、高深莫測,往往不能完全明了,正是因為最初表達者在其中存入了較多較豐富的信息,而后來者能力不夠的話,往往不能完全解讀,自然會覺得意味無窮,難以盡得(贊同,漢語是含義多的語言,
英語的解讀,主要靠詞義、語法等概念,而漢語的解讀,除了基本的詞義和簡單的語法以外,主要靠的是人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和理解,理解的深,同樣的語言就能表達更多更豐富的信息,理解的淺,就只能作基本的應用。簡單的說,就是漢語信息容量大,內容多,屬性全,主要看你個人能理解運用多少,效率有多高,而英語這方面乏善可陳。但因為世間大多數人的語言水平較為有限,因為漢語對使用者的要求要比英語高的多,如果不思進取,自然是英語更符合他們的能力與需要,所以自然會有很多人覺得英語更簡單易用。
英語的解讀,主要靠詞義、語法等概念,邏輯性強,用來陳述事物很實用,沒有太多的歧義,干凈利落,清晰簡明,所以也成了一種國際語言了,以前還有一種叫世界語的語言,流行過一種,那種語言更簡潔,邏輯性更強。但是現在看來是要被淘汰了。
英語沒有時態表達不好的 漢語是一種強大語言,本身就很完善,不需要的 關鍵是,你怎么表達 我說過我會贏,你想改哪個字?根本不需要改 英語必須這樣,否則你根本看不出來到底是什么時候的 還有那個 i would win 這樣單獨說本來就很別扭 因為你說話時發生過去的,可是表達的又是那時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前面應該加上個句子,比如She told us that i would win—有人還真思考過漢語的復雜原因:——
1 漢語的名詞沒有冠詞
2 漢語的句子成分不清晰 經常使用拆分的替代結構 介詞重贅(在……地方的地方,把在……地方的東西吃掉)
3 漢語的從句不清晰 沒有從句的標志詞
4 漢語的動詞沒有時態結構 導致第3條毛病(因為無法判斷一個動詞究竟是謂語動詞還是非謂語動詞)
5 漢語的構詞和句子成分混淆
這是語言學上的5點成因, 要明白一點:這是漢語含糊的"成因" 不是"證明"!!! 要證明只能舉例子..
我可以舉個例子:
比如。 “主語 + v + A的B是C的D” 這種句型。
我承認我的愚蠢是他死亡的原因
類似的句型還有很多... 漢語是世界上最含糊的語言 這種語言適合寫詩(所以中國的詩很多) 但是漢語絕對不適合做科學論述! 并且長期使用漢語也容易使人的思維變得含糊 梗概而無精密的邏輯細節.
所有印歐語系的語種,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所使用的語法結構可以直接從句子中一些標志看出來,因為這些語種常使用所有格和后綴,前綴等形式來表達不同的語態和時態,換句話說就是語法是像印章一樣”蓋在”句子上,一望而知.而漢語的語法變化則是通過詞序的變化和虛詞的使用,很容易產生歧義,也就是說漢語的語法是”混在”句子中的,需要判斷,更要命的是語序的多變,更是容易產生歧義.
例如: Iadmit (that)my foolery is the reasion of his death. [我承認 (我的愚蠢 ]是他死亡的原因 )
同樣的意思,英文只用一個(that)就解決了歧義,而對應的漢語卻有小括號和中括號兩種"斷句"法,就產生了歧義,其原因就在于漢語中沒有語法"標志". (胡鬧,我承認怎么可能是死亡的原因呢,也許外國人學中文安語法,才會有此歧義吧)
斷章或斷句取義才會產生歧義。
如:”兩個醫院的醫生”,放在句子中,意義是非常明確的,你想產生歧義都不可能。例: 1、他任兩個醫院的醫生。 2、這些都是來自這兩個醫院的醫生
if me,i would win.
可英語為什么不說:if me,i will win.這個也沒有歧義的。不用變成would也表達得挺好啊
+++++++++++
這個問題原來是這樣的,兩者都是對的,沒有語法錯誤。只是意思上有差別;
這就是兩種條件句,一種真實,一種虛擬。通過時態表達不同的意思。但第二種語法沒錯誤,但放到語境里就錯誤,事情肯定發生在說話前,那么也就不會是ME來做了,所以要用虛擬語氣,而真實條件句無法表達假設的意思。
if me,i will win. 本身也沒有錯,但是這里說的你說話時候
現在時刻,你說你將來會贏
這是一般現在時
如果按照would來說,這個語法是過去將來時
過去將來時表示從過去某個時間看將來要看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
樓主如果覺得語法不好,可以多多讀英語,多背誦
久而久之也就明白了
為什么現在英語流傳那么廣,最大原因就是英語的語法對于其他語言的語法。已經簡化到極致,可以很快上手交流。除了漢語,不容易找到一種語言和英語語法一樣簡單了。有人說波斯語和印尼語語法簡單,看起來也很亂。英語的語法雖然簡單,但是詞匯量大,詞源復雜,短語動詞用法很多,約定俗成的用法多,靈活多變,看起來紛繁復雜,也是難學的地方。
+++++++++++++
我覺得英語還是比較容易學的,上手很容易。打個比方吧,如果我現在學文言文和英文,我會覺得英文更好學一些。文言文晦澀難懂,認識字也不明白什么意思,英語有些生詞不認識可以猜,或翻翻字典還是很易懂的。
不過作為母語,不管什么語言多么復雜或怪異都可以很容易學,人的大腦天生就有個語言去支持
漢語與英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語系的語言。漢語在語言學上屬于漢藏語系,屬于獨立語,在結構上屬于分析型語言。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語法特點都是與自己的社會狀況相適應的,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英語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古英語更象現在德語,有著復雜的屈折變化,屬于一種屈折語。現在普通英國人基本上是看不懂也讀不懂古英語的。現在英語語法已經大大簡化,它不在屬于屈折語,雖然它仍然保留了一些屈折變化,如名的數、動的時態和事態變化等,但是英語的意思表達基本是靠詞序在名子中的位置確變的,而不是通過他的屈折變化。因此現代英語與漢語一樣屬于分析性語言。
漢語是一種重整體輕個體的語言。可以這樣說,一個單獨的漢字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他只在在一個名子中才有它的意義。相似的,一個句子也是沒有意義的,他只有在一篇文章中才有意義。規范的漢語往往把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和邏輯性放在首位,但是合不合語法倒并不重要。所以漢語也是一種什么精確的語言,并不象樓上的有些人認為漢語是一種模糊的語言。其實漢語作為科技語言,他同樣具有準確簡練的特點,反觀日語、韓語、趙南語等很多語言都不具備這一特點。
英語作為科技語言,其實時間很短。在一戰前,科技界的用語更多的是德語。隨著二戰前后美國科技的飛速發展,英語才取代德語成為科技界的強勢語言。但就準確而言,英語是比不上德語和法語的。至于外交界,在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之前,外交界的強勢語言是法語。
不過,不得不承認,英語是西方語言中最為簡單易學的語言。它的語法和發音都大大簡化。而漢語則經歷了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在早期,漢語是單字詞的占多數,隨著社會發展,為了更精準的表達,漢語的多字詞越來越豐富。但是總的來說,漢語仍然具備簡單、準確、實用這些最基本的特點。所以有很多語言學家在對比英語和漢語之后,他不由的贊嘆到:英語是西方的漢語,漢語是東方的英語。
有人覺得漢語表達不準確,是因為他沒把語文學好。說實在的,自己母語學不好的人,他的外語也同樣好不到哪兒去。諸位有興趣,可以讀下卞之琳翻譯佛郎西斯·培根的名篇《論讀書》,并對照英文原文,你就能體會漢、英兩種語言的美,我想持有偏見者亦會有所轉變。
樓上說的是,漢語是可以表達很精確的,書面語更容易做到,可以一點也不模糊,比如古代皇帝的奏疏,現在官方的紅頭文件,常見的合同文書,都是很精確的。但實際上,由于漢語語法太過于“自由”,在實際交流和應用中產生歧義的概率感覺還是比英語高,漢語口語最自由了,所以有時說出的句子有較多的歧義句但在情景里還是很好理解的不會理解錯,但也不是沒有理解錯的。書面語則嚴謹得多,但有些人還是會犯這種毛病,只不過無傷大雅,例如“兩個醫院的醫生”這個表達就有點模糊,使人產生歧義。但這個表達用的還是比較常見的。這些實際問題與人們的習慣也與語法的“自由”還是有一點關系的。
”縮小幾倍”“打掃衛生”這樣的詞在語法邏輯上不對,但是已經成為了我們的語言習慣。 有人說:制定規范的人不重視語言實踐。 有人說:語言是變化發展的,積非成是,約定俗成是語言變化的一個影響。
為什么語言的邏輯可以“無邏輯”,如“我喜歡我不喜歡的人”這個語言邏輯是和“我喜歡我村子里的人”這個句子一樣的,但語言內容的邏輯是矛盾的。這是因為語言的功能要求要描述一切事物,包括邏輯矛盾的事物。從這個角度說,語言是高于邏輯的。再看一個句子“最大的孩子是女孩的女人”這個就不僅僅是語言內容的邏輯了,這是似乎語法邏輯,在漢語語法里,這個句子的語法是沒有錯的,就像“最好吃的瓜果是張三家的西瓜”,這個句子也是和“最大的孩子是女孩的女人”是同一種語法結構,但沒有邏輯問題也沒有歧義。這些微妙的差異來自哪里?也許是語言內容的微妙巧合使其產生的。
漢語是講意合的,而英語則是講形合的.樓主的意思我看不明白是想質疑中文不好還是質疑英文不好?
和計算機的編程語言一樣,有高級語言和低級語言的區別。人類的口頭和書面語言也有高級和低級的區別。
使用低級語言編程一般十分繁瑣。一個簡單的概念要用好幾次重復和回歸才能實現。而用高級語言就相對簡單。但是高級語言的學習和使用起點就比較高。
由于記錄材料的昂貴,中文在它的發展初期,被強迫性地進行了高度的精煉。所以成為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最高級的口頭和書面語言。任何復雜的信息,用中文來描寫的時候,比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至少短了一半。
但是那是指中國的文言文而言的。
現在我們講和寫的都是新文化運動后搞出來的白話文。那是有一大半從西方搬來的大雜燴。但是至少還是保持了中文中最優秀的部分,不分時態和性和格。有人搞不清,到底是那個語言好。
如果你學過俄文,那你就知道英文比起俄文來,那些不必要的時態,不必要的名詞的陰性陽性的區別,那些不必要的名詞、形容詞、動詞的格。在英文里已經是大大地省略了。你就體會到英語比俄語高級一點。
語言也是發展的,沒有必要的詞格變形最終總會淘汰的。英語也一樣。特別是在英語的世界化以后,現在,的英語已經有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洲英語……等的變種,語法漸見混亂。和不統一。再發展下去就有英國人看不懂的英語出來了。秦始皇當時就是把那些隨便造字的書呆子們給埋了。才造就了中國文字的長久輝煌。
對這一句“if me,i would win.”譯為漢語,可以有多種情況,要視語言環境和表達需要而定,比如可譯: 1 要是我,就贏了。2 如果我的話,肯定能成功。3 是我就會贏。4 假如我,將得到勝利。5 我能贏。等等…… 關鍵是要看具體的語言表達需要和語言背景情況,不能呆板。其實,漢語的時態表達方式也是非常豐富的。 漢語的語言表達、語言層次、語法結構也是很有特色的,很細致的,不要學了一點點英語語法而對其他語言和語法不太懂,就用來作為標準,去評價別的語言是好與壞,這是很不科學、很不好的習慣。就說漢語嘛,也要分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書面語、口語、方言,等等。你要都熟悉了,才能比較好地分析評論。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需要對兩種語言都有很好理解才行,簡單知道英語,卻去批評漢語不好譯,只能說明你漢語水平比較差或對漢語理解得不太
。。。。。。漢語是分析性語言,語言結構和順序固定,依靠句子中的虛詞來表達時態和語態。
英語是綜合型語言,語言結構和順序不固定,依靠句子結構變化和詞語變化表達時態和語態
漢語的語序比較重要,語言邏輯重音不一樣,語序稍有變化,語言含義可以大變。舉例說明:“沈陽市長春藥房”,由于邏輯重音不一樣,可一讀為“沈陽市’長春藥房”,也可一讀為“沈陽市長’春藥房”。這同樣一句話的意義是不是大變啦?邏輯重音或句讀不一樣,有很大不同的,這對于古漢語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不熟悉古漢語語感和語言環境時,可能會出現很大的錯誤!
五,英語崛起的啟示 在今天的歐洲,經常能夠聽到曾經作為貴族語言的法語,面對英語稱霸全球的酸溜溜的抱怨 。 而法語的衰落與英語的崛起,并不是因為語言或文字的優劣造成的結果。
事實上,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更“高貴”的拉丁語, 今天已經幾乎成為“死語言”。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討。 一種語言的興盛,更重要的取決于有多少優秀的思想家在用它思考、創作。 取決于在這種語言環境中最新原創思想、最新原生概念、最新原生詞匯的多寡。 歐洲的文藝復興之后,由于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羅馬教庭的保守頑固, 歐洲文明的中心開始離開地中海沿岸向北轉移。 在地理大發現方面,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獨占鰲頭西班牙和葡萄牙; 在希臘文化的復興方面,近水樓臺先得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策源地的意大利;最終卻落后了。 與此同時,科學活動開始的發展到組織化,大型國家科研機構開始建立。 牛頓的“歸納一演繹”法出現,標志著科學方法論的確立,這是古希臘以來的一次飛躍。 加上起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世界文明很自然地轉向了英語地區。 在英法的競爭中,英制與公制的競爭就是一個旁證。 英制雖然換算十分麻煩,但是在很多傳統領域,依然頑強地存在著,顯示著它曾經的輝煌。 誕生于法國的公制能成為今天世界的通用標準, 那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新興的美國采用了公制標準。 英語和公制稱霸今日世界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其背后強大的思想與科技實力。
語言或標準本身的優劣,只起到了次要的作用。
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 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古羅馬人并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 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 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 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并加以普及。 對于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 但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
最極端的情況就是——象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
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
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
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中國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于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于高峰期 ——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于經失落的靜態文明; 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 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
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 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于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 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 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 所以,現在并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
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 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 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 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于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 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并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 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并重。 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六,再談漢語與英語的優劣 談到漢語與英語的優劣問題,首先就會想到“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的區別。 前面已經講到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已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著大量形聲字。 歷史上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語言所要表達的概念不斷增加, 表意文字要求漢字擁有了一個數量龐大的字符集, 但現代漢語已經不用增加字符來表達新的概念,而是創造新詞, 加上對漢字漢語的規范化,這已經基本上達到了減少了使用字數的目的。 與漢字相反,英語名為“表音文字”,其實并不能真正的表音; 英語正詞法中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英語的書面拼寫形式和讀音之間的矛盾問題。 由于文藝復興時期印刷術的推廣和教育的普及, 英語的書面拼寫形式逐漸統一,形成了規范的形式, 而這些規范的形式又通過印刷的方式進一步固定下來。 但與此同時,英語的語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蟲)中,g不發音, knight (騎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發音, 而在中古英語中,這幾個字母全都要發音。 又如,輔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詞尾的 r (如 father)不發音, 詞尾的 e (如 live)不發音,而在中古英語中,它們都是要發音的。 這種情況,使得規范的書面形式與實際的發音之間出現了很大的矛盾。 這也是中國人學習英語時遇到的一個難點: 學習一種“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國際音標,也不一定能準確發音,是不是好笑? 18世紀開始,英國強調語言的規范化,要求語言準確有力。 1755年,約翰遜(Samuel Johnson) 編寫了第一部英語詞典, 把英語詞的拼寫形式固定了下來。這樣,英語的正詞法就能夠以詞典作為規范的根據。 這很象中國秦朝時將小篆的書寫規范化,但是卻沒能阻止漢字語音的變化。 這就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所謂拼音文字也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許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來口語的不斷變化,
它的書面文字與讀音往往相去甚遠。
法語也一樣,它的書面語言表達的還是四、五百年以前的發音,不發音的元音彼彼皆是, 象hommes讀為um,aiment讀為em。 事實上,現在的書面英語、法語,已經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 歷史上的漢字作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關系, 無論用哪種語言或方言去讀,意義沒有變化。這是幾千年來各種口語分化交熔變遷, 而漢字一直作為一種統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認同的原因。 漢字使操不同口語的人互相交流成為可能,而隔膜是統一的主要障礙。 所以在“表意”、“表音”這一點上,漢字并不比英語劣勢。 現在普遍認為漢字的龐大的字符集使它顯得非常復雜:難學、難記、難用。 但是這里面需要搞清一個前提:那就是漢字的“字”與英文的“word”是不同的概念。 現在的中小學教育需要掌握2000—3000個漢字,才能夠滿足日常閱讀。 但這不僅僅是學習2000—3000個“字”,而是學習2000—3000個概念。 一個人一天之內可以學習26個英文字母,但是他能閱讀英文嗎? 由于英文已經不是典型的“表音文字”,學會26個字母甚至連準確的單詞發音都沒有掌握。
到頭來,在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中小學中,仍然要進行大量的單詞拼寫訓練。
掌握2000—3000英文單詞是什么水平?能應付日常閱讀嗎?學習過英語的人都明白! 研究表明:漢字作為一個復雜的文字符號系統,其信息熵很高。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漸擴大漢字容量,隨著漢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趨緩; 漢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顯的增加。我國科學家指出: 漢字的容量極限是12366個漢字,漢字靜態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 通過數理語言學中著名的齊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 這是當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號系統。 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別不大。漢字的信息量最大。 在鼓吹拉丁化的人們,值得深思啊! 漢字對拼音文字的這種信息熵優勢是什么概念?簡單的比喻就是十進制數與二進制數的差別。
十進制數字系統需要人記憶0—9,10個符號,二進制只需要記憶0和1兩個符號。
十進制乘除要記憶9X9表,二進制只需要學會與、或、非的簡單邏輯。
但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不使用二進制數字系統呢?
因為那樣很浪費,一個數字“7”表示成二進制就成了“111”,記個大數不把人累死?
反過來,人類為什么不用十六進制,或更高的進制呢?
一方面是人腦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進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
這種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聯合國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
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計算機處理呢?這方面恐怕還很難下結論。
簡單的比較漢與英文的輸入速度是不能說明問題的,因為“字”與“word”是不同的概念。
要比較只能比較同一內容的中英文兩個不同文本,計算擊鍵數的差值。
在“詞”的單位基礎上,現代漢語與英語是可以進行比較的。
現代英語為了應付不斷涌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斷地造詞。
無非是借助拉丁詞根、或重新組合已有單詞,結果越是專業科技的詞匯,就越長、越難記。
或者是大量使用縮寫:如WTO、FBI、IBM、UFO等等,縮寫一多就容易混淆、難以理解。
在這方面,現代漢語造詞的優勢就十分突出了。這就是漢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優勢。
用現代計算機技術作為信息化的標準,來衡量漢字與英文字母的優劣是件很荒誕的事情。
現代計算機技術說到底就是基于“二極管”的技術,將來的發展很難預料。
難道要人類高度智能的思維模式,去模仿“二極管”式的思維?那是典型的削足適履。
試想,難道當年就因為發明了黑白照像術,人們就該廢掉油畫的色彩?
難道當年就因為摩爾斯電碼適合新發明的電報,人們的語言就都應該改成“嘀嘀嗒”?
漢字在應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我們不應該忽視,但是沒必要過分夸大。
當年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應用。
直到清朝末年中國還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術。
其原因就是漢字數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夠印書的字模難度太大,也不經濟。
最后還是20世紀初,西方人引入了機制字模,中國才實現了活字印刷。
在20世紀,人類進入計算機時代的初期,漢字處理軟件的缺乏也曾經是一種阻礙,
但是很快也就解決了。現在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漢字的傳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礙中國進步的并不是技術,而是人們思想的禁錮。
在西洋活字傳入中國之前,利馬竇、徐光啟翻譯的歐洲文藝復興思想書籍,
已經通過古老的雕版印刷出來了。但是在當時及后世很長時間內,卻得不到國人重視。
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錮下,
即便我們象伊朗、土耳其那樣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進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寫,
我們也無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奧斯曼帝國那樣的衰敗。
七,漢語拼音問題 所有語言可分為有聲調和無聲調的語言兩種。 在有聲調的語言中,一個音節聲調改變了,語意也隨之起巨大的變化。 漢語屬于有聲調的語言,英語屬于無聲調的語言。 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有聲調的語言信息熵更高,當然發音也更難掌握。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 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 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終,中國在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
1958年2月間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正式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
中國在中蘇友好的五十年代設計的漢語拼音采用了羅馬字母而非俄文字母,
當時考慮到全世界只有俄國、保加利亞和蒙古三國使用俄文字母,
英語系國家的人也覺得中國的量詞既多又累贅,一匹馬、一條狗、一顆星、一個人……,他們只要在horse、dog、star、man等前面加個a就行了。各有千秋
1 漢語的名詞沒有冠詞
2 漢語的句子成分不清晰 經常使用拆分的替代結構 介詞重贅(在……地方的地方,把在……地方的東西吃掉)
3 漢語的從句不清晰 沒有從句的標志詞
4 漢語的動詞沒有時態結構 導致第3條毛病(因為無法判斷一個動詞究竟是謂語動詞還是非謂語動詞)
5 漢語的構詞和句子成分混淆
......
-----------------------------
1漢語不需要冠詞,表達數量加數字即可,強調加上“前文的”“那個”即可。
2漢語可以表述清晰成分,拆分結構只不過讀起來順口而已,比如(吃掉……地方的東西)
3漢語是分析語,從句可以用一些結構(定語從句:…樣的……,狀語從句……地方的……,賓語從句,動詞后面的句子即是,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4漢語不需要動詞時態,著了過即可替代動詞時態,非謂語動詞也可以用詞語替代,比如(……的行為……,……的活動……的事情……)
5句子構詞即預示結構,前文講過。
結論:網上考慮漢語的弱點,集中在一些生活中的口語,英語口語毛病也不少,外國人交談很少能把時態全部表達正確,前后時態矛盾是常有的事。最簡單的例子,學漢語很少學語法,只要高中把查找病句學好,一個人表述一句結構清晰,意思好懂的話絕對不是難辦的事,
所謂漢語難學,是說學好漢語難,但是學會漢語不難,現在小學生都能在電視上侃侃而談,誰會認為學會漢語是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