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雁饃
昨晚,瀏覽朋友圈,在戰友發的吃飯視頻中,看到了一個既熟悉又十分陌生的食品——老雁饃。
今早跑步,仍再想老雁饃,總想寫點什么,寫什么?不知道,心里有某種心緒在渲染著什么。
老雁饃,顧名思義,就是像大雁形狀的饃。是用面粉做皮,做成大雁形狀,里面包上粉條豬肉餡,然后在地鍋里蒸熟。
這種食品是老家太和的一種習俗,出嫁的閨女,每年過了正月十五至二月二之間這段時間里,要蒸好老雁饃給爹娘送過去。
為何叫老雁饃?女兒長大后,出嫁走了,就像大雁飛出家門,所以就叫老雁饃。女兒給父母送老雁饃,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老雁饃又寓意消災吉祥等。
在蒸老雁饃的時候,手巧的婦女,還會蒸青蛙、小雞等等,小動物里面也填滿餡子。
以至于每年的這段時間里,鄉間小路上三三兩兩的婦女,挎著籃子,籃子上面用布蒙著,不用看,里面準是老雁饃,這是給自己的爹娘送去的。
這種習俗,在九十年代初之前經常能看到,但是,步入就是年代后期,已經很少看見了。
以前,農村還不富裕,吃白面只能在春節吃幾頓,至于出嫁的閨女給爹娘送老雁饃這一習俗從何時興起的,也就不得而知了。
記得小時候我吃過老雁饃,是母親的干閨女送的,形狀就像一只大雁,有鼻子有眼的,栩栩如生,附帶還有幾只小青蛙。在鍋里熱了后,母親用刀把老雁饃切成幾段,分給我們弟兄幾個,一人一塊。大雁饃里面的餡子用粉條豬肉調制的,皮是發面的,吃到嘴里皮筋餡香,真是美食也。
母親沒有閨女,就在本村里認了一個干閨女,逢年過節會去看母親。
記得每年的這個時候,母親看到村里出嫁的閨女回來給爹娘送老雁饃,就羨慕得不得了,也聽到她長長的嘆氣聲。就在母親去世前幾個月里,她在我這小住,一次與母親閑說話,母親還是嘆氣地說,我有個閨女多好,能說說知心話。聽到母親的話,我沉默無語,知道這是母親的心結,也只能長嘆一口氣了。
看到老雁饃,讓我想起母親的點點滴滴;看到老雁饃,讓我想起母親臨走前對閨女的情結;看到老雁饃,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兒子是永遠替代不了閨女對爹娘的疼愛之情的!
老雁饃,其實就是一種淡淡的鄉愁……
(圖片:網絡)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