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 筆 君 子
溫度◆品味◆性靈◆覺知
一 場 思 享 的 夜 宴 ( 又續 )
□ 遠 牽
上
一場思享的夜宴(中續)
詩歌當如何體現精神能量與美學的追求?
詩與歌在藝術上如何相通?如何汲取古典文化的營養?如何欣賞抽象藝術?
帶著這些問題,王昭旻老師將他在藝術上不斷探索的寶貴心得一起與我們做了分享,今天我們繼續王昭旻老師在慢生活里分享的精彩內容,先來欣賞王昭旻老師的一首詩歌作品——
黑鵝絨般酮體上紋一首詩
□ 王昭旻
每當夜深人靜時
總有一雙溫柔的手
撫慰
我的身軀
不再疲乏
滿天星斗由你點亮
我的心不再暗淡
在黑鵝絨般酮體上
紋一首詩
如春天在大地上做的東西
紋上蝴蝶
尋覓一朵花的記憶
紋上天使
羽翼在彩色云朵中尋覓王子的氣息
在荒瘠的土地上
種上誓言
種上最后的玫瑰
生命的華彩才剛剛開始
在熠熠的群星間
紋上名字
紋上你一汪秋水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夜
仿佛我迷失在你的身體里
清晨醒來
仿佛我的靈魂在愛河里爬出
葡萄酒的夜色讓相同的天際泛紅
彼時,沐浴在霞光里
詩人&瓷板畫藝術家王昭旻老師作品
這首詩里并沒有用特別高深莫測的詞匯,就是很接地氣的一個鋪墊,滿天星斗由你點亮,這個“你”是第二人稱寫法,是我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那個TA,TA是可以為我點航明燈的人。
所以我的心不再黯淡,在黑鵝絨般酮體上紋一首詩,換一句話說就是黑暗的夜空掛滿了星星。對于黑暗的夜,你可以把詩歌的意象假想為自己愛人的酮體,如黑鵝絨般的酮體充滿質感,對于紋一首詩,在一個人身上紋一首詩比較容易理解,但在夜空上紋一首詩,就是滿天星斗、天地萬物,心中的愛人。
日月星辰還原到這個量子狀態,所謂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呈現,折射著我的世界觀。我在書寫的時候呢,都是習慣于從人的角度上去寫,一方面是為便于理解,另一方面是期望賦予一些靈性或人性化的血液傾注在里面。你可以把它當成情詩,但這情詩不僅僅停留于人世間的情愛,在結構上是有一點不同的。
在沿著前直覺主義的通道向前走時,實際上也對應當下的社會現實。在這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信仰不再。這也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普遍問題,所以強調回歸初心,回歸原點,回到萬事萬物的根本,就要尊重自然。我們來自于自然,故道法自然。我們既是萬事萬物的一份子,也可以是全部。因為我們每一顆靈魂的存在,起心動念間可以感動天地,如果按照混沌原理來說,蝴蝶的翅膀可以卷動整個世界。
關于混沌理論蝴蝶效應,圖片中的那個星云蝴蝶像天使的翅膀,它不是虛幻,它是哈勃望遠鏡的實拍。蝴蝶形成交叉點可以產生蟲洞,穿過蟲洞可以理解為四維到五維的跨越。微觀粒子流有個希格斯場,內有微觀粒子流,如同流星雨一樣,所以小千世界里面有大千世界。實際上整個宇宙比我們的語言系統要復雜得多。我們用的形容詞越多,這個世界就變得越來越小,因為宇宙的浩瀚不是人類語言可以簡單描繪出來的。詩歌的書寫與做藝術一樣。"藝"這個繁體字的寫法是草頭下面有一個埶,埶在下面又有一個云。對于埶,你可以將它理解為規定性,核心的價值觀,或者靈魂的住所。這個詞分解開來看,里面有一個小土,邊上有個丸字,丸就是原點就是回歸到本心,草是半確定的狀態,而云是世上最千變萬化的,伱可以任意想象,這是審美上的補缺心理。
補缺心理在詩歌藝術中的表達特別重要,補缺心理可以讓詩歌實現審美的最大化,最美的一定是在想象中。詩歌需要給定空間,模擬一種狀態,它需要半確定的草,也需要極具變化的云,風吹草低現牛羊,詩歌表達一要在詩眼上噴薄而出。做藝術的時候,如何引起人們關注,去搭好一個橋梁,用易懂的語言來向人們描述一個系統,來呈現一個新的藝術世界,或者是還原自然的內在美學,而鑄就你的密碼,你要用你獨特的語言系統來表達,來創建屬于你自己的藝術王國同詩性天地。
此外,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一直堇守道的意思,道德經中“上士聞道,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無知者無畏,我的格言是靈魂在高處,把自己低到塵埃里。我自己恪守中庸之道,我是有態度的,人的肉身自我意識要脫落,要懂得把自己化身為微觀粒子,把自己當成萬事萬物的其中一份子,其中一個細胞,把整個宇宙當成一個大腦,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神經元,你跟你周邊的萬物并無二致,只有這樣愛才會無處不在,才能廣種福田。
藝術一方面來自于勞動,一方面來自巫術。巫師是可以通天地的人。真正懂得藝術的人是看大勢的,并不拘于雕蟲小技。
通過易的轉化,音樂成了天地對接的一個有效高級通道,風雅頌都可以唱出來的的,風是國家用的,雅是生活用的,頌是祭祀用的。所以詩歌創作的時候,跟音樂一樣,都可以吟誦,即便是現代體新詩,上古時代的文化瑰寶也可以拿來借用。在詩歌書寫的時候,我有意識進行了文本上—些新的突破,無序的世界讓它變得有序,有序的世界推翻重來建構出一個新的秩序,作為藝術家,在你的方寸之地,如何建構屬于你自己的藝術王國家是永遠的使命,一一這個王國的秩序由你決定,你就是國王,用尼采的話來說:“我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我,太陽的光輝永遠在照在我自己的頭頂上。”
詩人簡介【瓷板畫藝術家王昭旻老師】
王昭旻,詩人;國際考古暨歷史語言學學會理事 國際中文詩詞筆會副會長;藝術家;“前直覺主義”理論奠基人;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美中文化聯合會現代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近年由油畫轉向"瓷色隱語",用獨創的"瓷負型造跡"國家專利技術把瓷的藝術推向了世界。“女神的創造”等系列瓷作曾榮獲聯合國性別工作組"消除針對女性暴力"卓越貢獻獎。他所秉承的人生信條是:靈魂在高處,把自己低到塵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