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去旅行吧,我說我的夢想是去西藏,你說西藏的冬天太冷太冷,我說好吧,我們去麗江!
走了,我們上路吧,我說我的定位是降本增效,你說降本增效太大太難,我說好吧,我們慢!慢!來!
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妥協,但在工作和鉆研上一定要嚴肅活潑、溫柔堅定。
我在工作之初接觸精益,并且受益至今,那精益帶給我哪些改變,一直以來又是怎么指引我一步步走上敏捷、DevOps 之路的呢?下面我會依序跟大家進行回顧,希望也能為感興趣的伙伴提供參考。
精益篇
精益篇:迷茫的的起程,朦朧的燈塔
前言:我記得那是一個下午,拿著一紙“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畢業證正在思考擇業方向的我,在迷茫與無措中接到了一位張姓"大忽悠"的電話(至今我都記得電話的內容:你好,我是張弛,我是 XX 集團的 XXXX,我們是一家從事精益管理咨詢 16 年的公司,我們有 XX 咨詢顧問,分別來自......)從此開啟了我精益的起點。
精益教給我的第一點是識別你的客戶,這里的客戶指的是你服務于誰,或者是你的行動和決定會作用和影響到誰,他們就是你的客戶,簡單總結包括:內部客戶和外部客戶,這里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當我們搞培訓,我作為助教時,培訓老師就是我的內部客戶,參加培訓的學員就是我的外部客戶;當我作為銷售經理時,我部門的銷售專員就是我的內部客戶,購買產品和服務的人就是外部客戶;當我參與籌備論壇活動時,籌備組的其他成員就是我的內部客戶,來參加論壇的人員就是我的外部客戶。
這一點到現在也一直影響著我對人對事的態度和方式,而現在敏捷需求也在強調應用“用戶畫像”洞察用戶目標。
精益教給我的第二點是定義價值,根據客戶訴求和自身期望定義價值。做每一件事情前首先思考他對我的客戶(內部客戶或外部客戶)的價值是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怎樣通過實現客戶的價值來滿足做自己的目標。
精益交給我第三點是識別價值流, 業界主要討論的是分析“價值”流經的過程,發現浪費,以進行流程優化和持續改進,達到盡善盡美。
我們當時主推的模式就是“精益全價值鏈模式”:以企業全價值鏈為改進方向,突出企業全部門產生價值功能,以企業整體經營效果的變化為依據、反映企業綜合改善實力,并以戰略方針、目標為引領、戰略實踐課題為導向的精益全系統管理模式,精益全價值鏈是將精益思想、體系和方法論運用到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中,通過各系統、各部門的自主改善和協同管理,完成企業的戰略經營目標,實現向精益企業邁進的飛躍。
引自前前前前老板:愛波瑞精益管理咨詢集團副總裁王月老師
而現在 IT 領域也在推崇 IT4IT,作為管理 IT 業務的行業標準架構。它使用價值鏈方法建立了一個模型,其包含了企業提供價值時所需的所有功能;強調從業務到 IT 的價值流動,并提供自動化 IT 活動所需的功能組件和信息流。
引自 The Open Group IT4IT 架構
下面我將結合第二第三點跟大家說明其對我個人工作的影響:
在做精益管理咨詢的時候,作為銷售經理,為了挖掘潛在客戶,我會分析已經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客戶的價值鏈,然后在其價值鏈的上游也就是供應商側入手,聯系其已有供應商和潛在供應商,站在供應商的角度,以其客戶/潛在客戶(即已經與我們公司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在做精益生產的企業)的需求拉動,進行精益管理價值共識,進而推薦我們的咨詢項目。當我做 PMO 進行項目管理流程優化的時候,我會先識別現有的工作流,然后分析每一流程節點對于我的內部客戶(研發、測試人員)的價值,調研其對該節點管理動作的反饋,分析其現有工作習慣、痛點及期望進行流程優化的思考,然后繪制現有工作流,詳細列出每一節點的的 Lead Time,在合適的時機,作為回顧會議的輸入材料,引導團隊成員共同進行流程改進,并在這個過程中共識流程每一節點的價值。當我作為項目經理,讓研發、測試人員出具相關文檔的時候,我會提前跟大家共識這項工作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寫文檔對于研發、測試人員是一件多么 boring 的事情,給出的文檔質量也不高,那就是項目經理出馬進行價值共識的時候了。
我一般會跟我 Team 的伙伴這樣交流: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本來已經想的挺好了,但寫文檔的時候就不知道怎么寫了?你有沒有這種體會,寫文檔的時候按照目錄結構往下捋突然發現原本構思的邏輯不通了?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本來已經溝通清楚,大家按理解開始干活了,驗收的時候意見不一致 了,但已經找不到基線了?
經過常態化的一系列溝通和交流,大家就會對文檔的價值達成共識:編寫必要的文檔,按邏輯梳理思路、以系統的完善方案設計,利用文檔將通過充分溝通和理解的需求留下基線,方便度量需求變更和需求質量,以促進產品迭代,幫助團隊持續改進。
另外給大家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精益的很多思想已經融入進了我的思維方式中,比如我在做飯的時候就會思考,一道工序是什么、二道工序是什么......怎么合理利用手頭的家電和工具將一些工序并行,以提升效率,早點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之前一次家庭聚會,主廚師兄臨時有事兒,人都張羅齊了,不能沒席啊,于是我"義不容辭"、“臨危受命”,周六開始規劃、采購,周日作為主廚完美的張羅的24 個菜,招待了大人小孩 20+,在大家的稱贊中,我明白這種統籌、規劃和高效執行能力,是精益思想給我帶來的改變。
超強的家庭聚會陣容--大家大業的呢
主廚的24道菜-是不是很豐盛
回顧過去,畢業時慌亂的我,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但我唯一清楚的一點是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我的視野和見識不夠,那我最緊要的就是找一份能夠開拓眼界提升視野的工作,先上路,然后再慢慢摸索自己想要從事的方向,當時去精益管理咨詢公司的時候有 80%賭的成分,感謝天時和人和,我賭贏了,精益思想也成為指引我至今的燈塔。
敏捷篇
敏捷篇:優雅的轉身,明滅的燈塔
上篇說道,精益管理咨詢公司的工作經歷,幫我開拓了視野、提升了眼界,甚至轉變了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在思考自己喜歡并可以從事哪些方向呢?看著公司各 500 強企業出來的咨詢顧問們、想想我的客戶--在各城市郊區的偌大工廠、冰冷忙碌的生產車間,我又一次陷入了迷茫中,我想成為誰?我想我能去哪里?
2014 年我參與了《第十一屆中國制造業管理國際論壇:從中國制造到創造》的籌備和設計工作,在主論壇,我聽到中外各大師企業家們對工業 4.0 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暢想和探討,在專場聽到《平臺戰略》作者陳威講述的平臺戰略與互聯網思維,我深受啟發,想想自己曾經"愛而不得“”的 CMOS,“情深不壽”的匯編、C++,看著原來課堂上老師講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頻繁出現在新聞版面,感受著國內國內 IT 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想或許我可以在 IT 領域尋找出路,跟各位老師、領導探討請教,最終我決定從事項目管理方向,因為我認為項目管理是一門實踐性最強的管理科學,有很大的延展性和發展空間,結合我當時的情況和訴求項目管理是一個很好的切入方向。
基于以上背景我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選擇跳槽到某國有銀行信息科技部做 PMO,雖然當時是外包的職位,但銀行系統規范的項目管理體系,五位行方領導群面的面試陣容還是征服了我,我決定再賭一把,這次是天時、地利加人和(哈哈),在行方系統的項目管理體系和規范的項目管理流程之下,我完成了一次從制造業專家顧問跟班兒到 IT 領域 PMO 的優雅轉身,在此再次感謝 X 哥、N 姐的信任和支持。
隨著工作的慢慢熟悉,我接手的項目也越來越復雜,尤其是“信用卡預授信及叫號機營銷項目”設計到行內 8 個系統的聯動和配合,為實現業務規則需要多方數據支持,項目過程涉及到數據調研與分析(表級、字段級)、數據傳輸及入庫、數據加工及處理,項目需求規則涉及復雜的的邏輯和計算規則,需要反復確認和驗證。我突然意識到按照行方的項目管理框架是不足以支撐項目實施的具體環節的,雖然那個時候我已經結合實踐學習和研究了 PMP、Prince2,但感覺還是不能適配我的項目情況
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各種浪費:無效溝通的浪費、等待的浪費、返工的浪費......,當時覺得這樣不行,這很不精益!
于是我開始在行方的流程框架和行方領導的指導下,細化我們團隊的項目管理模式,首先需求澄清過程,我們采取迭代增量式,每次只做規則明確且優先級高的事情;團隊協作上,我們引入了固定時間和地點周會,把項目各系統的同事叫到一起共同計劃和承諾交付時間,然后承諾他們不會過多參與每個系統各自的工作內容,但我會做整體跟進和考評,對于上一節點的學歷提升工作我會要求下一節點的人員:首先他是否按時提供給你了?給你的交付物是否符合的準入條件?
按照這種拉動的方式,我們極大的提升了協作效率,也讓各系統間伙伴們形成了該項目上的凝聚力。當時這一些列動作和成果給了我極大的滿足感,感覺自己居然能把精益里的一些理念和項目管理方法結合起來,我簡直是太牛了,日后是不是可以寫書、搞方法論了。
當然我覺得自己的這些實踐還都是野路子,也一直在摸索更為適配的項目管理方法論,直到我發現敏捷(原諒從制造業出來就一腳踏入銀行業的我,信息就是這么閉塞,苦笑 ing),當時真的是又悲又喜,悲在,我去!敏捷不就是精益和項目管理的集合嗎?我還出書?我還出方法論?喜的是原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空想,我的良好實踐也不是歪打正著的僥幸,原來有這么多大拿早就已經將我的痛點和摸索總結成了成型的思想、框架。然后我就喜滋滋的報了 ACP 的輔導班,從此踏上了我的敏捷研究與實踐之路,在這條路上我的燈塔絢爛璀璨!
DevOps篇
DevOps 篇:苦澀的蛻變,璀璨的燈塔
上篇提到 ACP 開啟了我們敏捷研究與實踐之路,在系統的學習和研究了敏捷之后,分析自己當前的工作環境、狀態以及期望,我跳槽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項目經理,在這家公司我負責所有預裝 App 的項目集管理,到了公司之后我就被公司的高效率、快節奏所震撼,更多的接觸研發團隊,也對他們使用的工具有了更多的了解,當時的意識是還是互聯網公司先進,各種工具五花八門,難怪效率這么高,難怪一個星期就能發一次版本。
在這里我作為項目經理,使用著 Jira、Conflunce、TeamBition 進行規劃和協同,偶爾用 Jenkins 打個包,Push 下研發利用 Maven 實現 Apk 解耦,Push 下研發經理 Git 上趕緊完成 Merge Requst ,感受著工具帶給我及團隊的方便,但從來沒有想過去研究工具本身,直到我跳槽到了某傳統公司的互聯網化部門,作為一個新成立不久的平臺部門,我變成了光桿司令,除了釘禪道和一張嘴啥也沒有。項目兩周一個迭代,第一周研發,第二周測試,What?迭代?這不就是小瀑布嗎?!
后來經過細致的了解,我們的項目剛剛經歷從 0-1,之前的架構耦合性較高,而架構師正在 Push 拆微服務,SaaS 平臺也在建設,也因為環境問題引入 Docker,目前也在用 Sonar 去發現和解決技術債。
我認為這是好的趨勢,但同時也意識到,作為項目經理不僅要懂研發及項目觀管理流程,還要縱向的去軟件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個環節,分析每一環節的工作步驟,用價值流映射對流程進行分析,定義相關的規范的同時引入良好實踐及工具。再利用價值象限進行分析,識別必要但非增值的工作引入相關工具,將其自動化。
這樣才能站在精益全價值鏈的維度去前瞻性的去規劃工具引入方案,然后尋找合適的時機和切入點,避免被動的由問題觸發盲目的選擇工具。在這個過程中我跟部門測試負責人趙老師建立了很好的鏈接,跟他了解到了 DevOps。更有幸結識了汪老師,自此踏上了 DevOps 工程效能之路,Respect 我的領路人!
回望來路,也曾迷茫無助、也曾披荊斬棘,感謝每一段征途上陪我并肩作戰的伙伴,也感謝一路指點我的老師們,在這里分享給大家我的職業發展經歷,也希望能夠結識志同道合的你,我們一起開啟更奇妙更刺激的旅程,我們彼此為伴,山太高我們就找梯子,路太遠我們就造輪子,找不到方向我們就尋名師指路,共勉!
如果感到彷徨朋友那就去旅行吧,你的一生注定要走在路上 ,無論是麗江還是西藏
我沒有單反相機也無妨 !
作者:PMO想靜靜
【關于我】我是想“靜靜”的靜靜,IDCF FDCC認證學員。曾做過精益管理咨詢,銀行項目 PMO,組織集 PMO 從 0-1 建設,海外機型預裝 APP 的項目集、項目組合項目經理,AI 項目的 Scrum Master or 項目經理,敏捷 DevOps 咨詢顧問。
【技能&興趣標簽】喜歡互動性強的運動,羽毛球、籃球、足球?,人越多的越喜歡
【靜靜叨叨叨】作為一名 IT 領域從業者,工作以來不同性質公司的從業經歷,以及服務不同類型項目的經驗,我認為項目管理是一門落地性最強的管理科學,對于組織和個人都非常有價值,但價值體現的前提是必須根植于現有組織狀態。項目管理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打造”鐵打的營盤“,但這確實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綜合組織架構、組織環境、業務架構、技術架構以及團隊人員綜合考量及裁剪組合,這必須也必然是一套組合拳!需要我們項目管理人員深練內功,無招勝有招,守破離、守離破、破守離、破離守......這是個問題,需要結合不同情況漸進持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