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垂——“真如寺”(現存元朝建筑)張海攝
很想寫一下南垂,打開電腦查一下南垂相關資料,這個千年古鎮列出條目最多的竟然是南垂駕校,歷史給了古鎮古老,也給了它嶄新和時髦。
說起南垂,首先想到的是趕會,南垂至今每年有三個廟會是要過的:二月十九、七月十三,十月初八。每逢廟會,村里老人、鄰村百姓總要有不少人到大廟、玉皇廟燒香貢獻,許愿還愿,免不了有人還要組織個故事會、扛樁、踩蹺等等,十分熱鬧!鄰村近莊不少人都要去觀看一番。其實,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誕生日,七月十三是大勢至菩薩圣誕日,十月初八是涅盤日(放生日),紀念的都是佛家人物,燒香磕頭該到村外的“真如寺”等供奉有觀音的寺廟才對。但是已經沒有人去較這個真了,好在中國的神多,老百姓也懶得知道,只是見廟就燒香,見老爺就磕頭。不起什么作用,總是心靈受一些寬慰,在沒有什么醫療設施什么人什么法律可保護的情況下,也只有把不靈當靈死馬當做活馬醫了。
南垂,南北長大約有三里長,千年歷史,使古鎮的街曲曲折折,改造起來很難但正因為這樣,也保存了一些滄桑。
古鎮的中央,有一個小小的新華書店,小的時候是那個樣子,到現在,已經是很破舊了,走進去,再一看,還是那位老太太在賣書。記得我的第一本書《大鬧天宮》就是在這買的,那時候書很便宜,我記得一本《智取威虎山》小畫書也就五分錢,小時候這個新華書店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周圍都發展了,只有它還是過去那個老樣子,雖然破舊了,可是仍然很親切。相信許多喜歡讀書的人走到這里也會涌起與我相同的不盡的回憶。
南垂是個商業古鎮,當然富家大戶也不少,不知道在什么書上看過,在這里的潞商也很多,知名的也很多,但是記載的不多,歲月把古鎮的昨天抹去了很多,但是遺存卻也不少。
就說那一塊唐朝的碑吧,1987年5月20日,長治市博物館的同志在村里一居民院內發現了它,竟然是貞觀十二年的碑,一塊小小的石碑,阿彌陀佛十二臂觀音,佛像竟然達到42座,那不過是一塊一米多高的普通的石頭,可是卻給我們留下了大唐初期的許多印記,石經幢造像雖然形體豐滿,雕刻線條流暢,但還沒有大唐的恢弘氣勢,魏隋造像倒很明顯。1995年第04期《文物世界》發表一文《長治南垂村發現一塊唐代石造像碑》,當時可是引起一片轟動。
再說道西的真如寺,據《潞城市志》載,始建于公元672年,其建筑遺跡尚存,20世紀20年代,還臨時作為“潞城縣第三高小”使用,當年我見到1994年《郊區教育志》一書,看到只有只有南垂還有解放前的學校遺照,真是欣慰。
就是普通的一個人家吧,比如我的姥姥家,那個舊院子,屋后的的石鋪路,大門外的大石頭,大石頭后的老門扇,門扇后的石刻下水道,下水道上的那個鴿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姥姥住北屋,舅舅和孩子們住西屋。
姥姥住的北屋,右首第一間儲藏室,第二間廚房,第三間臥室冬天的,四間五間連在一起夏天住,很小時候就讓我知道了什么叫套間,什么叫住的舒服。
每年初二到了姥姥家,我們總是先走進廚房,然后姥姥帶我們走進暖烘烘的里屋,坐在爐火旁,姥姥再打開夏屋兩間,走進去給我們拿出好吃的還有壓歲錢。
南垂,給我留下了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村子從北到南主干道,是潞州通往潞城、河北、河南的必經官道,這條古道見證了古鎮的昔日,而今天村西的公路,則始修于1921年。
在村子的主干道上,建筑有三義閣、實圪臺閣、春秋閣、文昌閣等跨街(官道)而建的大閣,東西巷道建有仰光閣、慈悲閣、耕讀閣等小閣,閣樓高,閣門嚴,儼然就是一個小的城市或者城堡,史稱夾寨。據一家之說,著名的三垂岡戰役也發生在這里。
特別是村子中間的春秋閣,緊挨關帝廟,并在閣上布滿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結義,岳飛抗金等圖案彩繪。明清以來逢廟會唱戲,這里最為熱鬧
據說村子曾有個三義班,這個戲班唱岳家將、楊家將、呼家將,更唱劉、關、張,唱忠武也唱孝義,在古老的上黨大地,在沒有音響設備情況下,壓住了廟會的喧囂,唱出了上黨梆子的鏗鏘,唱出了它的精髓。
去年去天脊山,路經平順北社東河村西的九天圣母廟,說起南垂,不想這圣母竟然是南垂的閨女,一直到現在,據說南垂村的人到圣母廟燒香,一說是娘家人來了都不收門票的,很熱情的招待。
聽廟里的人講,包括河北涉縣索堡的娃皇宮,關村的一座廟,里面供奉的神女,都是南垂老奶奶的閨女,老奶奶有五個閨女,都是有名的仙女,問起其余兩個在何處,他們也不得而知。至于大廟主神九天娘娘,又名“九天玄女”,傳說為上古女神,人頭鳥身,是圣母元君弟子、黃帝之師,輔助黃帝戰勝蚩尤安定天下而得敕封為女神。
九天玄女是奶奶閨女的話,九天玄女為上古女神,奶奶為何時人?就是單從建造年代說,此廟建造時間在隋末,可見南垂會有多久遠?最有趣的是還有娘家南垂人給他們還留下了一篇文,全文如下:
送東峪圣母對
佐上帝以施恩不愧元君之職,
撫下民而布降無慚圣母之尊。
靈顯著東山滿路相迎沾德澤,
大恩偏南鎮各家梵頂表虔誠。
護青羊一帶地方共沐九天雨露,
庇刈陵無數村里同沾四海恩波。
庇東峪數十村莊風調雨順,
護南垂千百人家歲稔年豐。
靈哉圣母自古無求不應,
妙矣元君于今有感遂通。
盛德巍巍庇護青羊諸里,
慈心藹藹撫安刈陵庶民。
東山時被元君澤,
南鎮恒歌圣母恩。
至于誰人所作不得而知,只有這故事長流。
南垂南垂,南邊也,說明古建制很早就是潞城的最南,歷史記著這里的風雨,歷史記著這里的故事。
在南垂東山的果樹林,我看到村里的人再把老果樹換成核桃樹,國家每畝地補貼500元,也許南垂人吃慣了蘋果,不久又可以吃自己種的核桃了。想你,南垂,想你的昨天,也想你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