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么感覺學校老師的專業水平普遍沒有社會輔導班老師水平高?” 筆者認為:兩種情況下的老師們都有千千萬萬,不宜這樣泛泛的比較。學校老師和輔導班老師各自內部都有水平高低之分,并且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之所以會有人認為他們有整體上的水平差異,可能是基于以下幾點原因。
教學負擔不同。
在校老師同時要教好幾個班,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常規教學任務外,還要進行大量的教研活動,班級管理,行政工作,家長接待等等,光是各種公開課,匯報課,評比,會議,學生糾紛,家訪就忙得焦頭爛額,嚴重分散教師的精力和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時的情緒和質量。老師們開玩笑說,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是全能型超人,同時要兼任教書匠、心理咨詢師、公關、外交、迎賓、會計、出納、保安、偵探、社區調解員......外行的朋友經常羨慕老師,還是你們當老師的好,只要上好課就可以了,一年有三個月假。三個月就一定能休息嗎?不經歷就不會感同身受,對此,除了苦笑還能做什么?有位教師朋友撰文求救:我根本不稀罕什么榮譽稱號,誰喜歡我讓給誰。我只是單純喜歡教孩子們的感覺,不要讓我參加什么評比、競賽,讓我安安靜靜教書吧!
然而,相比之下輔導班老師負擔要輕了很多。這些年來,各種輔導班、補習學校,一對一輔導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老師們為何如此熱衷于此?不是說學校的負擔本來就很重嗎?為何還要再給自己加任務?其實,老師們都有了一個共識,只教書根本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算不上什么負擔,真正的負擔都是教書之外的事。輔導班的課,老師就算一天教六到八節,心態也是輕松的。就象有位教師同仁說的,只需要備課,上課,數錢就行了,沒那么多煩心事。過程相對簡單,知識儲備根本不算問題,自然能夠更精心地上好每一節輔導課,讓學生覺得教師教得好,水平高。而且輔導課的內容不需要面面俱到,有了學校學習的基礎,主要是挑重點難點進行集中突破,讓學生茅塞頓開,更加佩服。老師還是那個老師,教學質量和評價卻發生了變化。
教學目的和態度不同。
老師在自己學校教書,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力求穩定,穩中有進。能有成績固然可喜,如果教的學生基礎差態度差,沒有太大成就也慢慢能接受,不會影響自己的職位和福利穩定,畢竟學校領導也清楚實情,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樣的,老師自己也盡力了。神醫也無法治好所有的病人,教師也不可能轉變所有的雙差生,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神。這不是消極,是無耐的現實。
教學效益不同。
在校老師面臨大量的教學類和非教學類任務,工資待遇卻不一定高。社會上很多人都見不得教師談錢,認為有違師德,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商品社會之中,物價飛漲,教師也是商品經濟中的一個普通消費者,也要生活和養家糊口。安貧樂道是教師的自身修養和崇高品德,可以自我要求,但不能由外界去要求。付出和回報要相當,這是社會的基本公平。教師用自己的勞動獲取物質回報本身是無可厚非的,當然,部分師德觀念淡薄,唯利是圖的教師除外。
輔導班教學的經濟效益遠遠高于學校工作收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相對于輔導班和一對一學習所交的學費,家長更在意的是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果。輔導班的老師只有提高教學效果,才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學習,在這一點上,更像是市場上的自由競爭。我國的教育,早已不是純粹的公眾事業,而是成了一個有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這是一個令人悲哀的現狀。
總的來說,輔導班老師來源于學校,其實是同一群體,如果說有差異,那是不同環境下的不同狀態而已。
以上,是我個人對“為什么感覺學校老師的專業水平普遍沒有社會輔導班老師水平高?”這個問題的一個客觀分析。說得不對的地方,歡迎各位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