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說法
. . .
聊聊法律中的故事
前 言
律師向不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也根本無涉法院內部的法官庭審與審委會之間的機制平衡。客觀地說,審判委員會的存在本身就是與刑事案件審理的正當程序相背離,本身就是對庭審實質化最大的破壞。這樣的鍋不應當由律師可以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這一小小的改動來背,也不會因為律師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而改變。在與不在,認識或沒有認識到,問題都在那里,不會有任何改變。
正 文
前幾日,一則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召開審判委員會時,邀請辯護律師向審判委員會當面陳述辯護意見的新聞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各方意見褒貶不一。
在諸多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中,最能有說服力是北京大學教授車浩的意見。在他《關于律師列席審委會的三點看法》一文中指出:“在我看來,如果這種方式常態化,可能會導致庭審的空殼化和形式化,實質的審判權被上移到審委會,既然審委會要聽取控辯雙方意見,就變成了實質的再次開庭。以合議庭的庭審為中心,就異化為以審委會的庭審為中心了。”并認為會“打破法院內部的法官庭審與審委會之間的機制平衡,造成內部權力失衡和法官責任制的落空。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車浩教授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這一點,與CU檢反對律師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的理由之一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其《邀請辯護律師到審委會陳述意見是對審委會制度本身的破壞》一文中指出“讓辯護律師到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其實質是把本應在法庭上完成的程序(工作)搬到審判委員會上再進行一次”。并認為“這樣的創新是對刑事案件審理程序的破壞。”
但問題是,是不是律師不到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就不會導致庭審空殼化和形式化?不會打破法院內部的法官庭審與審委會之間的機制平衡?不會對刑事案件審理程序造成破壞?答案應當是否定的。
按照現行有關審判委員會的規定,審判委員會是以聽取案件承辦人(合議庭)匯報、向承辦人詢問、各委員發表意見、最后表決的順序開展工作。對于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或法院其他有關單位應當執行,不得擅自改變,如有異議,須報經院長或副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重新討論決定。
這樣的工作方式就決定了審判委員會不是采用直接聽審的方式討論決定案件,而是依賴案件承辦人(合議庭)的匯報。對案件的了解,來源于案件承辦人(合議庭)口頭匯報以及在會議前向審判委員會提交的承辦人所制作的案件審理報告。
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典型屬于“審而不定,定而不審”。既有違刑事訴訟直接審理的基本原則,而且本身就架空了合議庭。只要案件一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合議庭就失去了對案件裁判的終局決定權,裁判結果不是形成在法庭,而是在審判委員會。這些和律師向不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一點關系都沒有。
律師向不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也根本無涉法院內部的法官庭審與審委會之間的機制平衡。很難想象如果律師可向審判委員會當面陳述意見,合議庭就不會按照既有的審理方式審理案件,不會按既有的做法和流程向審判委會提交案件審理報告和匯報案件。
反而可能帶來的好處是,在提交案件審理報告和口頭匯報案件情況、回答委員提問時更為客觀、全面,對控辯雙方意見的歸納更為精確。這是因為如果有失偏頗或不全面,必然遭到在場控辯雙方的質疑,讓自己在審判委員會面前難堪、丟臉。也絕對不會有律師在有機會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下,會不注重庭審,會不向合議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會把該說的話留到審判委員會時在講。
客觀地說,審判委員會的存在本身就是與刑事案件審理的正當程序相背離,本身就是對庭審實質化最大的破壞。這樣的鍋不應當由律師可以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這一小小的改動來背,也不會因為律師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而改變。在與不在,認識或沒有認識到,問題都在那里,不會有任何改變。
至于車浩教授所言及的“檢察長列席審委員的監督權,在內容和方式上要明確區隔于檢察官在個案的公訴權”,更是無法實現也與我國并非檢察官提起公訴,而是檢察院作為一個整體提起公訴相背離。
檢察官只是受檢察長指派出庭公訴,所發表的意見不是個人意見,而是代表檢察院發表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區分檢察長的監督權和檢察官在個案的公訴權。檢察長在審判委員會就個案討論時發表意見,名義上是行使監督權,實質是在強化檢察院作為控方的意見。而且這是以監督名義發表意見,會比庭審中檢察官的意見對審判委員會更有影響。
在前一段時間,某檢察院報道因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讓審判委員會對擬做無罪判決的案件改判決有罪的新聞就充分說明這一點。雙重身份以及法院是否支持檢察院的公訴意見事關部門利益,自然屁股指揮腦袋,多站在控方的角度說話而少監督者本應有的客觀公正。
在現在不可能對審判委員會進行根本性變革,法院也無法拒絕檢察長或檢察長委托的副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的大背景下,我認為,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邀請律師當面向審判委員會陳述意見的做法屬無奈之舉,是無法撼動基本格局下的一種改良。
一是以此抵御檢察機關日趨強化以監督之名列席審判委員會,避免其過度侵襲審判權的獨立行使;
二是回應社會尤其是律師群體的關切,保持中立地位,維系控辯基本平衡;
三是擴大討論案件聽取意見的范圍,能更為客觀全面做出決定。
這種改良總是一種進步。常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進步總比沒有進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