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期)
除了主要軍事力量掌握在宗族子弟或親戚手里不容他人染指以外,曹操對人才的使用做到了“唯才是舉”,各盡所能,人盡其才,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靠出色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吸引人才。
特別是起兵之初,許多人才都匯聚到勢力最強實力最大的袁紹那里,一直到官渡之戰前,曹操陣營里的許多文武官員都和袁紹保持著聯系,隨時準備倒向袁紹。以當時的情勢來看這也是人求自保的人之常情,曹操對此也表示理解,并未追究這些人。
但也有獨具慧眼的人才早就看出袁紹不足以成大事而棄袁投曹,其中最為優秀的有荀彧、郭嘉等,他們完全就是沖著曹操的人格魅力和潛在的爭霸天下的能力而來的。不光有文臣,還有武將,如袁紹的大將朱靈,奉袁紹之命去增援曹操,任務完成后卻不愿意回去了,自愿留下來跟隨曹操。
和曹操相比,袁紹的個人魅力和能力相差實在太遠,早期集中在袁紹那里的人才多數投奔或投降了曹操,成為曹操倚重的人才。
二、不以個人好惡妄殺人才。
三國前期,大小軍閥林林總總不可勝數,受利益驅使而分分合合的現象屢見不鮮。今日的朋友成為明日的敵人,明日的朋友曾是昨天的敵人,其間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若率性而為的快意恩仇,勢必陷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難成大事。這是江湖俠客的行為,不是一個優秀政治家的行為。曹操在面對個人好惡、個人恩怨時,總能從大局出發,為未來著想,體現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胸襟和氣度。
劉備是曹操眼中唯一能與自己抗衡的英雄,郭嘉、程昱都建議殺掉劉備,但曹操沒有采納,其中的理由是害怕因此而失掉愛賢的美名,讓本想來投奔的人才望而生畏。
不聽袁紹的指使去殺楊彪、梁紹、孔融,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魏種,是曹操舉薦的孝廉,深得曹操的信任,在張邈、陳宮兗州叛亂時,曹操曾信誓旦旦地說只有魏種不會拋棄我,結果魏種拋棄了他向北逃跑了,使曹操顏面盡失,氣得發誓就算魏種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抓住他重罰。等到真的抓住魏種后,曹操卻親自“釋其縛而用之”,理由只有一個“唯其才也”。
張繡,兩降兩叛,特別是第一次叛變導致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給曹操帶來巨大的心理傷痛,但當張繡第二次投降時,曹操仍然接納了他,并為自己過繼給二弟曹彬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陳琳為袁紹作《為袁紹檄豫州文》,辱及曹操三代,抓獲陳琳后,曹操只是口頭埋怨了幾句,并沒打擊報復,還任命陳琳為司空軍師祭酒,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
……
面對這些或將成為自己的對手、或是拋棄自己的親信、甚或是害死自己親人、愛將、辱罵過自己祖先的人,曹操都能從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好惡和恩怨,仍然給予重任,確實顯示出曹操超越個人意識的用人觀。
三、用人不疑。
這是一個領導者最應該具備的品性和胸襟。用人最忌疑猜,既耗費自己大量的精力去關注、過問、甚至干涉下屬,又阻礙和傷害了下屬履行職責的過程和盡職盡責的積極性,還使得這個職務形同虛設,影響行政體制的正常運行。曹操一旦委任于人,就很少疑猜。
程昱,是曹操的重要謀臣,也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平定兗州叛亂中居功至偉。程昱本名程立,就是在這次力保三城之后,曹操為其改名為“昱”,深得曹操信任。程昱性格剛戾,得罪了很多人,就有人告其謀反,曹操采取的辦法是賞賜程昱更多東西,表示對程昱的信任。
國淵,大儒鄭玄的弟子,任魏郡太守時,遭人誣陷,曹操下令捉拿其人,最終查找出了誣陷誹謗者。
于禁,早從鮑信,后隨曹操,跟曹操征張繡時,于敗兵途中懲治趁火打劫的青州兵,曹操不但沒偏聽偏信先告狀的青州兵,反而立即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蔣濟,任揚州別駕時,有人誣告蔣濟為當時發生的一件謀叛事件的主謀,曹操堅決不相信此事,對左將軍于禁、沛相封仁等說:“蔣濟怎么會做出這種事情!如果真是這樣,我就不算是知人之人。這一定是造謠。”為表示對蔣濟的信任,升遷其為丞相主簿西曹屬。
對投降過來的文臣武將,曹操也是信任有加,從不輕易疑猜,如對賈詡、蒯越等文臣,對張遼、徐晃等武將。
四、分功攬過,不吝褒獎。
這是曹操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每逢大戰后,曹操總是聚集文武官員論功行賞,并逐一說出,此為誰之功,此為誰之功,并堅持賞不逾時。如程昱守三城有功,即封東平相;于禁有功,即封益壽亭侯;蔣濟有功,即封丞相主簿西曹屬;荀彧有功,即封萬歲亭侯,雖然荀彧極力推辭,仍堅持封賜。偶有失敗,則總是自攬,明確說是自己的過錯。
不光對立功者有封賞,對其后人也有關照、獎挹。建安七年(202年)春,曹操下令對跟隨其已吾起義以來死去的將士中,沒有后代的,在親戚中找人過繼,授予土田,官給耕牛,安排教師教育。為死去的將士立廟,讓后代能夠祭祀先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春,曹操再次下令對將士進行褒獎,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針對不同情況免除死者家屬賦稅徭役。
這些激勵措施,都極大地調動了文臣武將包括士兵的積極性,形成戰前踴躍獻策,戰斗中奮勇殺敵的良好氛圍。
逆我者亡
曹操吸引和使用人才的目的是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唯才是舉是手段,鞏固統治才是目的,因此,在不利甚或危及自己統治時,曹操會毫不猶豫地痛下殺手,盡管這些人中有曾經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臣,充分顯示出政治家殘忍寡情的一面。特別是在掃平北方,政權穩固之后,對凡是不利于自己統治的,無論功臣還是名士,殺起來都是肆無忌憚。
殺荀彧。
這個前面已經講過,此不贅述。
殺崔琰。
崔琰,字季珪,清河崔氏子弟,先從袁紹,曹操取冀州后歸順曹操。崔琰和其從弟崔林等崔氏家族子弟紛紛倒向曹操的行為,為曹操順利迅速地穩定冀州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前面已經講過清河崔氏和崔琰的一些事情,此不贅述。
崔琰為曹丕師傅時對曹丕要求很嚴格。曹丕喜歡打獵,曹操征并州時以曹丕在鄴留守,曹丕就經常戎裝便服出去打獵,崔琰不假辭色極力勸阻。曹丕也只能接受,并希望崔琰繼續監督自己。
曹操為丞相后,先后任用崔琰為東、西曹掾屬、征事,專門負責人才的錄用、選拔、考核。曹操建立魏王國時為尚書,當時還未立太子,曹操在曹丕與曹植之間猶疑不定,就下密函征求幾位重臣的意見。
既為密函,自當保密,有意見建議也應秘密呈報,只有崔琰公開回答說:“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上五官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曹操對崔琰的公忠亮節非常感慨。
之所以感慨,是因為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與崔琰有親。而曹植之妻因為穿錦繡服飾被曹操看見賜死,崔琰就與曹操有私仇。崔琰不因私廢公而為國舉賢,確有公忠亮節之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師傅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出人頭地,特別是王者之師,一旦學生勝出,師傅即成為帝王之師,這是歷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歷代太傅、少傅偏私擁立自己的學生為帝之事,數不勝數。
崔琰正直威嚴,不光群臣敬畏,就連曹操對他也有些忌憚。前面講過曹操以崔琰假冒自己接受匈奴使者朝見的故事,匈奴使者憑氣度認為曹操才是英雄。真人側立,假冒者估計也底氣不足心懷忐忑。
崔琰被殺起因于他曾舉薦給曹操的一個叫楊訓的人。曹操為魏王后,此人寫了一個表稱贊曹操,受到一些人的譏諷,認為其輕浮虛偽,就是拍馬屁。崔琰找楊訓拿草稿來看,然后給楊訓寫信說,“看了這個表,覺得很好啊!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本意是針對那些譏諷的人,認為那些人喜好指責而不遵循情理。估計崔琰因為正直,擔任選拔人才的官員時得罪了不少人,就有人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了曹操,說崔琰“傲世怨謗”曹操竟然相信了,也認為是“意指不遜”,就以此為由罰崔琰為徒隸。
崔琰被罰后仍然交通賓客,門庭若市。崔琰在和賓客交談時面部表情比較豐富,好像有所瞋恨。其實這也很正常,關鍵是要看談話內容是什么。曹操有心要害崔琰,就認為崔琰是在怨恨自己,又以此賜崔琰死。
崔琰的死很有戲劇性。曹操派人去暗示崔琰自殺,以三天為期。不知道是這人語言技巧不足,或者是崔琰領悟能力較差,幾天過后,這人向曹操報告說崔琰仍然平安如故,氣得曹操大怒,說:“崔琰是想要我親自拿刀鋸去殺他嗎!”這位官吏將曹操的話轉告給崔琰,崔琰才恍然大悟,向這人道歉說:“我真是太笨,不知道曹公恨我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于是自殺。
曹操殘殺忠良之臣,使崔琰蒙受了不白之冤。陳壽在《三國志·崔琰傳》里列舉了曹操殺孔融、許攸、婁圭之后接著說道:“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這只是曹操殺崔琰的表面原因,真實原因是崔琰公開回答了曹操征求立太子一事的秘密,引起群臣異動,給曹操建儲帶來被動和麻煩。太子乃國之根本,崔琰提前暴露了曹操已有設太子之想,并公開表示支持曹丕,就算崔琰是出自公心而非貪圖擁立之功,但此時曹操本人并未下決心立曹丕,還在立曹丕還是立曹植之間猶豫。
此事涉及王家秘密和政權的延續穩定,沒有人敢于公開討論這個事情。曹操也一直是以秘密的方式征求大臣意見,比如桓階、毛玠都是秘密和曹操進行這件事情的討論。賈詡在曹操秘密征求這件事情時,也不敢直言不諱地說,而是老奸巨猾地說了句:“思袁本初、劉表事”,以此暗示曹操立曹丕。
崔琰公開談論建儲機密使曹操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引起朝政波動。事涉國本,為了保證曹氏政權的穩固和延續,曹操只能殺崔琰以禁絕世人公開議論建儲之口。而這個理由只能藏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外。
正直耿介的人通常都有一個特點,長于謀國而短于謀身,很容易被人利用遭人暗算。崔琰一案,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陰謀,崔琰實際上是死于曹操兒子的奪嫡之爭,被曹植的心腹丁儀暗算了。(可參閱本號《兄弟相爭 子孫遭罪——曹丕、曹植二人奪嫡的惡果》系列)
殺楊修。
另外一個因為事涉奪嫡而被曹操殺掉的人是楊修。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人。其家族也是以儒學傳家的四世三公,和汝南袁氏一樣,所不同的是,汝南袁氏是習《孟氏易》,弘農楊氏是習《歐陽尚書》。
曹操與楊氏家族有些過節,主要是因袁術而起。袁術與楊彪聯姻,楊彪一直暗中幫助袁術,但這并沒有影響到曹操對楊修的信任和重用。楊修博學多才,被曹操征為倉曹屬主簿,深得曹操信任,以至于自曹丕以下的大小官員都爭著與其結交,其中與曹植的關系最為親密,最終卷入了曹植與曹丕的奪嫡之爭中。
曹操殺楊修,并不是像通常所說的嫉恨楊修的文才。常舉的例子有:門中寫活為闊、一盒酥為一人一口酥、雞肋口令意為要撤軍、解曹娥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為“絕妙好辤(辭)”等,這些不過是猜字測字的雕蟲小技,雄才大略的曹操斷不會因此而小肚雞腸地去殺人。
殺他,不是上面那些小聰明,而是他卷入了奪嫡之爭。
楊修對曹操的性格和處理政務的程序比較了解,又參與各項軍國大事的磋商,基本可以掌握曹操每天主要的議事日程和活動安排,每次到曹植那里去時,就預先寫好應答材料,吩咐手下按次序呈交給曹操。
曹操最初并沒有覺得異常,次數多了,曹操就覺得有些奇怪了,怎么我的問題才提出來,曹植就叫人把意見建議呈交上來了,這也太快了吧,就去查問,才知道是楊修作弊,對楊修的看法就有些轉變了。(另外一種說法是楊修寫好答案叫手下依次呈報,誰知道風吹亂了次序,手下的人拿錯了,被曹操發現破綻,事情敗露)
曹操也經常出難題考驗曹丕、曹植。有次曹操叫他們分別從鄴城不同的城門出城,同時下令守城門的士兵不準他們出城,看他們怎么應對。
曹丕見出不了城就回去了。楊修則告訴曹植,如果守門士兵阻止你出城的話,你可以身受王命之名殺了他們。曹植果然就殺了守門士兵而出。
這件事情后來成了楊修勾結諸侯的罪狀。但如果從完成任務的角度出發,楊修的指教是正確的,為了完成王命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其實守城士兵也可以服從王命為名殺了曹植,但他們不敢。曹操的行為本來就是矛盾的,要解決這個矛盾,就看雙方誰更有勇氣。
其實楊修并不想摻和到曹氏兄弟奪嫡中,他和曹植是因為文才、性情相似而趣味相投、惺惺相惜,卷入奪嫡之爭一是身不由己,二是曹植的挾持,他無法拒絕,也不敢拒絕。他自己深知這一點,所以在臨死前對朋友說:“我本來就知道會死在這件事情上,沒想到拖到這么晚。”言下之意就是受曹植連累。
曹操確定曹丕為繼承人后,就著手削弱和鏟除曹植的力量,以免曹植將來仍有力量和曹丕相爭。楊修很不幸成為第一個被清除的人。
其實丁儀兄弟才是曹植奪嫡的主力,楊修更多的時候是被迫而為。但丁儀兄弟能力有限,沒有家世背景,對曹操、曹丕都沒有太大的威脅。楊修不一樣,第一,他是袁術的外孫,朝中袁氏故吏還有很多,其父楊彪也還很有影響力。第二,楊修家世背景很強,也是四世三公,并且是很特別的四世三公。袁氏四世三公中有司徒、司空多種職務,楊氏的四世三公則全為一個職務,就是主管國防軍事的太尉,在軍中具有特殊的影響力。最后一個原因,楊彪父子與曹操不同心,并不忠誠于曹操。這樣一個人留在曹植身邊,曹操百年之后,曹丕能否順利繼位還真是個問題。
因此,曹操必殺楊修。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以多次泄露機密,私自交結諸侯為名將楊修殺害。
曹操殺楊修的行為一直得不到楊氏家族的原諒。曹操殺楊修后給楊彪寫信表示安慰并送去很多禮物,信中直言不諱地指責楊修不守規矩,“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豪父就是指楊彪。
楊彪并不領情,回信中雖然表面上承認楊修是咎由自取,但仍然表明自己喜歡楊修,看見曹操賞賜的這些東西更加深了思念兒子之情。
卞王后也給楊修母親袁氏寫信慰問,也送了許多東西。袁氏回信和楊彪的回信大同小異,但信中說楊修死時剛到而立之年,三十歲,和史書所記死于四十五歲有出入。引發楊修生卒年公案。聯系到楊修是二十五歲時陷于曹氏兄弟奪嫡之爭的,應該死于三十歲。母親不會記錯兒子的生日。
曹操有次遇見楊彪,見楊彪很清瘦,就問:“楊公怎么這樣消瘦啊?”楊彪回答說:“我很慚愧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還懷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曹操被噎得不知道說什么好,很是尷尬。
金日磾是漢武帝時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漢后深受漢武帝喜愛和重用。金日磾長子被漢武帝稱為弄兒,特別喜歡。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里同宮女戲耍,玩得有些過分,他怕將來受到這個淫亂兒子的連累,就親手將他殺了。聽得出楊彪的怨恨了吧?早知道我自己把兒子殺了算了,免得我現在這樣苦苦的想念他!
自建安十一年(206年)楊彪爵位被奪后,就以腳疾為借口辭官歸家,一直到死都不愿出來為官輔佐曹操、曹丕父子。魏黃初五年(225年),楊彪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除了殺荀彧、崔琰、楊修以外,曹操為了樹立個人威信穩固統治地位,還殺了哪些人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