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期)
上期聊到有多種選擇的諸葛亮出乎人們的意料地選擇了寄人籬下的劉備,這是為什么呢?
諸葛亮選擇劉備的最大原因是為了實現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自比管仲、樂毅,入仕為官在刺史郡守之上。
這個目標純屬個人目標,與興復漢室沒有任何關系,那時的漢室已經腐朽不堪,不值得興復。軍閥割據稱王稱霸也極大地削弱了皇室的權威,士大夫階層更多的是忠于自己選擇的一方諸侯,而不是只剩虛名的漢室。
諸葛亮非常清楚這一點,從諸葛亮以后的歷程來看,更多的也只是把興復漢室作為一種口號,作為工具來使用而已。
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必須有齊桓公、燕昭王這樣能成為霸主的“明公”;二、這個“明公”必須要像齊桓公、燕昭王重用管仲、樂毅那樣重用自己,使自己也能夠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著名將相,即要“盡亮”。
劉備是不是具備這些條件呢?這就得從劉備談起。
劉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是否值得諸葛亮輔佐,諸葛亮跟隨劉備是否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劉備客居荊州以前的經歷前面已經做過講述,此不贅述。這里只對劉備作一些分析評述,看看劉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
第一,一個堅忍不拔不屈人之下的人。
劉備之志向究竟為何,在見到諸葛亮前無從得知。史家記載劉備家東南角有一五丈高的桑樹,其形似車蓋,劉備小時與宗族中的一些兒童在樹下做游戲,說:“我一定要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有些人就據此認為劉備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
其實這種幼小時就有雄心壯志之言或特立獨行之異的現象,多數是臆造,是古代君權神受觀念和命中注定的宿命論的具體體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地兒童都有用殘缺磚塊“打皇帝”“做皇帝”的游戲,難道這些兒童都有當皇帝的志向?真是荒唐!
翻看二十四史,什么帝王母夢與神交、紫氣東來、滿屋紅光、龍角重瞳等荒誕不經的記載比比皆是。陳壽寫《三國志》還相對少一些,最突出的就是寫劉備。除了桑樹車蓋外,寫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這是什么帝王之像啊?
真正能發現劉備志向的是他三顧茅廬時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我自不量力,想伸張大義于天下,但能力不夠,以至于現在還無所作為。但我的這個志向并沒喪失,請問您我該怎么做呢?”
劉備說這番話時很慎重,先叫其他人退出,關上門單獨對諸葛亮說的,可以說是他的心里話。這番話完全表達了劉備的志向和困惑。其志向就是要“信大義于天下”,具體到行動就是扶漢室、誅奸臣、救主上。其困惑就是奔波征戰二十多年仍然沒能實現自己的志向,也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實現?請諸葛亮為其指引迷津。
劉備的帝王之心還表現在其替養子和長子分別取名封、禪上。封禪,是特指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活動,是強調君權神授的特殊手段。封,指在泰山上筑圓壇以祭天;禪,指在泰山下的梁父丘設方壇以祭地。《五經通義》說:“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
有關劉備父子的名字還有個趣事,蜀中大儒樵周認為劉備、劉禪的名字不好,備是全部備好的意思,禪是禪讓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劉備把江山社稷全備好了,拿來禪讓給別人。后來劉禪果然投降。有點意思吧?
聊這件趣事是想告訴各位讀者,看人文類文章得多個心眼,這類文章的作者(包括本人)都是尋找和使用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資料來進行論證,忽視甚至舍棄對自己觀點不利的資料,各位讀者要注意鑒別。
明白了劉備的志向,也就明白了劉備為什么總是不能依附于人供人驅使,總是不愿與自己所投靠之人玉石俱焚,總是想獨自打拼。
劉備是三國時改換門庭最多的一位,被人鄙視的“三姓家奴”呂布遠不及劉備投靠的人多。劉備先后依附投奔過鄒靖、毌丘毅、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和孫權。
前面幾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備接替陶謙領徐州牧后,劉備成為一方諸侯,具備了一定的實力,開始爭盟淮隅,在群雄逐鹿中嶄露頭角,引起了各大勢力的注意。
袁術要消滅劉備,呂布這個只知征戰不知政治的武人突然闖入徐州,迫使劉備投奔曹操。
曹操和袁紹則是想利用劉備,因為劉備的名聲特別好、名氣特別大,曹、袁都想借劉備來抬高自己求賢若渴的名聲,吸引天下英雄為己用。
按說這兩個人是當時最有可能成為天下霸主的人,劉備隨便依靠哪一個,發揮自己的能力,利用自己的名聲,盡心輔佐,都有可能助其成功。特別是曹操,給了他那么高的官職,那么重的禮遇,并視其為與自己一樣的英雄,劉備來個惺惺相惜感恩圖報盡力輔佐,也不是沒有可能成為曹操的方面大員。
但劉備就是不領曹操的情,不光如此,還與漢獻帝的岳父車騎將軍董承、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從《獻帝起居注》中記載的董承與王子服的對話“昔呂不韋之門,須子楚而后高,今吾與子由是也”中可以知道王子服是一位姓劉名服的王子或皇子,惜無記載)等同謀誅殺曹操。
袁紹也給了劉備極重的禮遇,估計是想表現出比曹操更有誠意,以此來感化劉備。但劉備仍然不老實,在投靠袁紹期間讓趙云秘密組建自有軍隊,號稱“左將軍部曲”。當劉備意識到袁紹最終將會失敗時,立即想方設法離開了袁紹。
投奔劉表后,環境相對安穩,又受到劉表的猜忌和戒備,劉備沒有實力獨立作戰,劉表又只是“從容自守”無心擴張,劉備就只好留在荊州。看到自己髀里肉生,不禁悲從中來,慨然流涕,心不甘而又不知何去何從,困惑而迷茫。
劉備不愿屈人之下,從他的對手對他的評價中可以找到依據。
劉備投奔呂布時,呂布手下諸將對呂布說:“劉備反復不定,難以馴服,應該早日滅掉。”劉備投奔孫權向其借荊州時,周瑜給孫權上疏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出自對手之口,自然不會是贊譽夸獎,但卻是事實。
劉備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一樣,不管前進的道路上有多少妖魔鬼怪險山惡水,始終是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第二,一個以人為本的英雄。
劉備出生于販履織席之家,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對民生的艱辛疾苦深有體會和感觸,十分同情底層民眾。青年時就善待下人,任平原相時,既要抵抗流寇,又要開財源施與百姓。不論來拜訪的是士人還是百姓,都同坐同食,愛民的行為引來四方民眾的歸附。
太史慈說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特別突出的是曹操征荊州時,劉備敗逃江陵途中,有十多萬百姓追隨,影響了行軍速度,有人建議劉備舍棄百姓,快速逃亡。劉備斷然拒絕,義正辭嚴地說:“做大事要以人為本,如今百姓追隨我,我怎么忍心舍棄他們而去!”
從軍事的角度看,劉備帶眾而行是個錯誤,但從政治角度看卻是個壯舉。由此也可看出劉備長于政治短于軍事,劉璋的丞相掾趙戩就說:“劉備沒有什么本事,不會用兵,每戰必敗。”
劉備是個英雄。從劉備前期經歷來看,很難把他和英雄的稱號聯系在一起,因為他總是戰敗,總是被強大的對手追打而逃奔,這樣的人怎么能是英雄呢?但他又無一例外地被朋友或對手稱為英雄。
先看曹操這邊對劉備的評價。最知名的莫過于曹操所說的那句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投奔曹操時,程昱就勸說曹操:“劉備有雄才又很得民心,始終不會屈居于人之下,不如早點除掉。”這和呂布手下諸將看劉備的觀點一致。曹操沒有聽從程昱的建議,理由是:“現在正是收容英雄的時候,殺一人而失天下英雄之心,不可。”
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的間隙攻打劉備,眾將不解,曹操說:“劉備是人杰,現在不打擊他,今后一定會成為后患。”曹操此話不幸而言中。
程昱在劉備投奔孫權時分析說:“劉備有英雄之名,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孫權一定會借他們的力量來抵御我們。”
郭嘉對劉備的評價一致,但建議曹操怎樣處置劉備卻有不同的說法。一種和曹操一樣,認為劉備是英雄,不能殺一人影響其他英雄豪杰來投奔。一種恰好相反,和程昱一樣,建議曹操除掉劉備。但不論哪種說法,郭嘉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董昭在曹操讓劉備領兵攔截袁術時對曹操說:“劉備英勇而且志向遠大,又有關羽、張飛作為羽翼,恐怕劉備之心志不可估量啊!”
陳登也極力推崇劉備,認為劉備“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再看袁紹。陳登向袁紹通報劉備領徐州牧一事時,袁紹就認為劉備“弘雅有信義”,同意讓其擔任徐州牧。劉備投奔袁紹時,袁紹、袁譚父子也傾心敬重。
最后來看孫權。周瑜上疏孫權,說劉備有“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建議孫權軟禁劉備,用聲色犬馬誘惑劉備,然后分隔關羽、張飛,不能將荊州借給劉備。臨死時還上疏孫權要警惕曹操、劉備,認為曹操在北方威脅著東吳,而劉備寄居在東吳內,有似養虎。
孫權沒采納周瑜的建議,有兩個理由,一是他認為既然曹操在北方威脅東吳,東吳就要廣攬英雄來對抗曹操。二是擔心制服不了劉備,反而會釀出禍亂。
魯肅也認為劉備是天下梟雄。
還有劉巴,在劉璋派法正迎接劉備入蜀時說:“劉備是英雄,進入巴蜀一定會為害,不可接納。
曹操、孫權的手下都曾建議除掉劉備,但曹操、孫權都因為同樣的理由拒絕了,就是不能因殺劉備而堵塞了天下英雄歸順自己之心,可見劉備的英雄之名更多的是來自于士人、百姓的擁戴,來自于口碑相傳的名聲名氣。
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十分準確中肯。
第三,一個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人。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
一,劉備與部屬的關系。
劉備前半生幾乎都是在東奔西逃,既無固定地盤,又無雄厚兵力,隨時都有被強大對手消滅的可能,但其部屬卻愿意死心塌地地跟隨,這不能不說是被劉備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關羽、張飛自不必說,趙云、糜竺、龐統、黃忠、魏延、法正、劉巴、馬超、馬良兄弟等等,包括諸葛亮,一旦跟隨就至死不渝。放棄跟隨劉備的人很少,著名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田豫,一個是徐庶,兩人都是以侍奉母親為名離開的,只不過田豫是假,徐庶是真。田豫是主動離開,徐庶是被迫離開。
二,劉備與士人、民眾的關系。
劉備作平原相時已因其仁慈愛民的舉動而吸附了許多百姓。當時發生的一件事也可以說明劉備愛民的舉動不是做秀,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比如來刺殺劉備的刺客放棄刺殺一事,寫史的陳壽都忍不住帶著個人情緒稱贊劉備“其得人心如此。”
正因其得人心,每次兵敗后總是能很快招納部伍,組建自己的武裝。投奔呂布后就因為很快“復合兵得萬余人”,引起呂布的忌恨攻打。
殺車胄復占徐州后,“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
在荊州屯住新野時,“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引起劉表的猜忌。
逃離荊州路過襄陽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沿途民眾跟隨者更多,等到了當陽已是“眾十余萬,輜重數千輛”,其中“被甲者少”,多數是老百姓。
劉備入蜀后,襄陽世族中的龐、向、馬、習、楊等都隨劉備到了益州。如果沒有非凡的人格魅力,這些世族大姓會放棄家世產業跟其到一個前程未卜的陌生之地嗎?
留在襄陽,他們也會和蒯、蔡等世族一樣得到廣攬人才的曹操的封賞。五大家族都是因為劉備代表正統漢室,曹操代表篡漢奸佞的政治原因而跟隨劉備入蜀的說法顯然沒有說服力。
第四,一個善識人善用人的人。
這點陳壽說得最清楚。在劉備取得益州后,陳壽對其人事安排作了一個評價:“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劉)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劉)璋之婚親也,彭羕又(劉)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劉備)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其任魏延為漢中太守,告誡諸葛亮馬謖徒有虛名不可重用、托孤諸葛亮與李嚴以求平衡等都可反映出其善于識人用人的本領。雖然這些事情是在諸葛亮已跟隨劉備之后,但在此之前,劉備也一定是這樣“盡其器能”的使用人才,這是其一貫作風,而非得了益州后才有的神來之筆。
劉備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吸引了部屬、士人、百姓心甘情愿地跟隨他,并相信他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好的前程更美好的生活。
糜竺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他是徐州別駕,超級富豪,官紳一體,先與陳登一起擁戴劉備領徐州牧。劉備被呂布攻打流竄廣陵海西,進入人生最低潮,要兵沒兵,要錢糧沒錢糧,士兵餓得吃人,眼看就要全軍覆沒,糜竺不惜舍親人、身家相助:
把妹妹送給劉備做夫人,解決劉備的家室之憂;
送奴隸作士卒,解決兵員之困;
送金銀貨幣,解決軍需。
劉備這才能夠東山再起。
劉備投奔曹操后,曹操表糜竺為嬴郡太守,其弟糜芳為彭城相,但兄弟二人都棄官不做,寧愿跟隨劉備。糜竺所為無疑是一項政治投資,他相信劉備能夠有所作為,自己的投資能夠帶來豐厚的回報。后來果然如此,劉備平定益州后論功行賞,糜竺被任命為安漢將軍,位置在諸葛亮以上。“安漢”之名,何其厚重。
在北方曹操、南方孫權都不能選擇的情況下,劉備幾乎成了諸葛亮唯一的選擇,因為只有這樣一個堅忍不拔不屈人之下的人、一個以人為本的英雄、一個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人、一個善識人善用人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實現諸葛亮的人生目標。
當然還有一個現實的選擇,劉備雖然有糜竺、孫乾等文臣,但他們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人才,局限于一地一事,不具備全局性戰略眼光,諸葛亮完全有把握能超越他們,使劉備像齊桓公重用管仲、燕昭王重用樂毅那樣重用自己。
反之,曹操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孫權有周瑜、魯肅、張昭、包括諸葛瑾等重要謀臣,就算諸葛亮的能力能夠超過這些謀臣也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最終能否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還未可知。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諸葛亮有一個現成的可以迅速得到重用一展才華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能否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準,就憑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敏銳和智慧。
后來諸葛亮在得知好友徐庶在曹魏任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石韜任過郡守、典農校尉時,曾十分感嘆地說:“魏國真是人才濟濟啊!這么優秀的兩個人都得不到重用嗎?”有對曹魏如此強大的憂懼,也有對好友得不到重用的惋惜,有沒有對自己能不受限制地盡情發揮才能的慶幸呢?
如此看來,劉備符合諸葛亮的選擇,大爭之世,臣擇君,君也擇臣,諸葛亮符合劉備的選擇嗎?如果不符合劉備,豈不是自作多情?結果如何,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