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期)
上期聊到赤壁之戰序幕拉開,大戰一觸即發。這里有必要明確一下赤壁之戰的概念,赤壁之戰的時間、地點、參戰人數至今仍眾說紛紜,各有其理由。通常理解赤壁之戰就是孫劉聯軍火燒赤壁打敗了曹操,其實不是這樣的。
赤壁之戰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的是指赤壁水戰,火燒烏林(不是赤壁),曹操敗退。
廣義的除了包含上面兩個階段外,還指孫劉聯軍進攻江陵,曹仁撤退。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不是指具體的哪一場戰役,而是包含多場戰役在內的整體事件。
本文所言之赤壁之戰,從孫權攻合肥,到曹仁撤退江陵為止。大致時間為建安十三年(208年)底到第二年底,歷時一年;地點為合肥、江夏赤壁、烏林;江陵、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參戰人數為曹軍十萬,加上劉表降軍七八萬,總數約十七八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江陵,由曹操進攻荊州的部隊和劉表降軍組成,由曹操親自帶領,人數約十二三萬;一部分在章陵郡,趙儼以章陵太守兼都督護軍,總領張遼、于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路人馬,人數約四五萬。由襄陽、章陵南下,與曹操夾擊江夏。
孫劉聯軍總數約七萬,孫權軍五萬,其中周瑜三萬、孫權一萬、張昭一萬;劉備、劉琦各一萬。
第四節 赤壁水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初一,曹操率軍從江陵出發進攻夏口,目的仍然是驅逐甚至消滅劉備。
周瑜駐軍夏口。夏口是劉琦的勢力范圍,周瑜能夠順利進入夏口,并將夏口作為大本營,也說明在孫劉聯盟中,劉備處于從屬的地位。由此可以做一個推測,孫劉聯盟協議中,應該是劉備、劉琦交出夏口管轄權,作為孫權接納并保護劉備的條件,劉備軍則移屯鄂縣。
為了分散曹軍軍力,減少周瑜的壓力,孫權搶先下手,命張昭攻九江當涂(今安徽省當涂縣),自己率兵攻打九江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吸引曹操注意力。
此時曹操行軍至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疾疫(瘧疾或傷寒)開始在軍中蔓延。曹操派將軍張憙領一千騎兵會同汝南郡兵火速前往合肥救援。
揚州別駕蔣濟寫信給合肥刺史,假稱得到張憙的信,帶了四萬步騎來解圍,讓城中主簿出來迎接。然后派出三隊人馬送信,故意讓其中兩隊落入孫權手中。孫權信以為真,認為已經達到吸引曹軍注意力,分散曹軍的目的,于是引軍撤退。
在孫權攻打合肥的遮掩下,周瑜率領主力水軍從夏口出發,逆流而上阻攔曹軍,在離江夏約一百里的赤壁猝然與曹操水軍前鋒相遇。
曹操水軍前鋒的人數和船只并不比周瑜多,又主要由荊州投降的水軍組成,軍心不穩,士氣不高,再加上沒有想到周瑜會主動出擊,遇到同仇敵愾保家衛國士氣高昂的江東主力水軍,很快潰不成軍,一敗涂地。
第五節 烏林火攻
前鋒失利,曹操主力在離赤壁一百六十里的長江北岸一個叫烏林(有上、中、下三個烏林,曹軍駐扎在下烏林)的地方停止前進,將戰船首尾相連,形成水軍營寨。軍中疾疫失控,大部分士兵受到感染,戰斗力嚴重下降。
丹陽都尉黃蓋向周瑜獻計,主動要求由自己率軍到曹營詐降,趁機火燒曹軍水寨戰船,將曹軍趕走。
周瑜認為可行,黃蓋就給曹操寫信,表示自己愿意投降,信中說:“我受孫氏厚恩,經常作為將帥出征,待遇不薄。但是天下事要看大勢所趨,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來抵擋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這是海內共識。
江東將吏,無論聰明與否,都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只有周瑜、魯肅偏執不能理解。因此,我現在歸順是真實的想法。周瑜的部隊,很容易擊敗。交戰之日,我為前部,可以趁機離開主力,為你效命。”
曹操自然不會輕信,秘密召見來送信的人仔細詢問,問完后對這人說:“我只是擔心你們詐降。黃蓋如果是真的投降,我一定封他為侯,賞賜超過前后所有投降的人。”
黃蓋集中了數十艘蒙沖(古代水軍主力船。船體狹而長,機動性強,便于沖突敵船)、斗艦(舷上有女墻,墻下船舷開棹孔,甲板上有棚,棚上又有女墻,棚上無覆背,前后左右豎旗幟金鼓,用來指揮作戰,可壯聲勢),裝滿柴草,灌滿魚膏油,用帷幕遮掩,插上牙旗。
然后在各艘大船后系上走舸(快速戰船。舷上立女墻,棹夫多,戰士少。此處用于接應大船上點火的士兵,然后趁火快速沖擊),黃蓋親自帶兵前行,在距離曹軍水軍大寨不遠處讓士兵舉起火炬高呼投降。
曹軍士兵看見黃蓋船隊來投降了,都走出營寨嬉笑擁擠著觀看,絲毫沒想到很快就會大禍臨頭。
離曹軍水軍大寨只有二里(約600米)時,黃蓋命令士兵點燃船上的柴草,快速沖向正對面的曹軍戰船。
此時東南風大起,船借風勢,風助火力,曹軍戰船水寨頃刻間一片火海。
黃蓋率軍乘勢殺入,不幸中箭落水。后面接應黃蓋的輕裝精銳部隊及時跟進,拼命擂鼓,造成大軍來襲的假象。
援軍中韓當的戰船過來救起落水士兵,黃蓋也在其中,但救援的士兵沒認出來,把黃蓋放置在船中的廁床上就走了,黃蓋奮力大聲呼叫韓當。韓當聽出是黃蓋的聲音,趕忙過來脫下戰袍換掉黃蓋被江水浸濕的征衣,黃蓋得以生還,因功被升遷為武鋒中郎將。
曹操見大勢已去,也不知道周瑜的后軍究竟有多少人馬,為了不讓沿江一線首尾相連沒被黃蓋燒到的戰船落入周瑜之手,命令士兵將其全部燒掉,然后領兵從華容道(今湖北省監利縣北)向江陵撤退。
漢時長江沿岸多為沼澤湖泊,道路泥濘難行,華容道就是這樣。曹操見大軍難行,就讓一些羸弱士兵背負柴草去填塞鋪設道路,騎兵才能通過。因急于逃奔,許多士兵來不及退出就被騎兵沖倒在泥濘里,踐踏而過,死傷慘重。
劉備也參加了此次戰斗,為保全實力,故意拖拖拉拉地跟在周瑜之后,此時見曹操撤退,也趁機放火,只是曹軍已退,劉備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曹操帶兵通過華容道后還因此嘲笑劉備,諷刺劉備為何不早點放火。
第六節 周瑜救夷陵
曹操領軍北歸,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衛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衛襄陽,奮威將軍滿寵守衛當陽。派丞相掾劉巴去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本來要派桓階去,但桓階認為自己不如劉巴,這才派的劉巴。
劉巴不愿意去,曹操寬慰他說:“劉備要是攻打你的話,我帶領主力做你的后援。”劉巴這才去的。不過赤壁之戰曹操慘敗,劉備趁機收復包括以上三郡的地區。劉巴慘敗而歸。
曹操逃走后,魯肅立即回報孫權。孫權召集百官迎接魯肅。魯肅拜見孫權,孫權回禮說:“子敬,我親自下馬迎接你,足以顯示你的威名吧?”魯肅快步前趨至孫權面前說:“不能。”群臣聽他這樣說,無不驚訝,覺得這小子真像張昭說的那樣粗率。
魯肅入座后,慢慢舉起手中的馬鞭說:“愿您威德加于四海,總括九州,終成帝業,再以安車軟輪征召魯肅,那才足以顯示我的威名!”孫權聽了鼓掌歡笑。
特意轉述這一場景是想說明,魯肅是一以貫之地希望孫權稱帝,當時江東君臣都有一統天下之心,并非茍安江東之輩。
烏林逼走曹操,周瑜率軍進攻江陵。
孫權抗曹時將軍隊分為左右軍,周瑜與程普分別為左右部督。程普是老臣,大家都尊稱他為“程公”,不大瞧得起周瑜,二人之間不和睦,導致最初攻打江陵時戰事不利,險些失敗。多虧周瑜氣度恢弘不予計較,終于贏得程普的贊賞,發出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飲醇厚的美酒,不覺自醉的贊嘆,從此對周瑜心服口服。
劉備建議讓張飛帶一千兵跟周瑜作戰,請周瑜另派二千兵給自己繞道夏水攔截曹仁的后路,周瑜同意讓關羽與荊州降將甘寧的朋友蘇飛一起前往。
江陵久攻不下,甘寧獻策,由他率兵從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得手后可以東西夾擊曹仁。周瑜立即讓甘寧日夜兼程占據夷陵。
駐扎在與夷陵相連接的益州將領襲肅帶領本部人馬前來依附甘寧。戰后孫權曾打算將襲肅的人馬合并給呂蒙,呂蒙沒接受,他認為襲肅有膽識,有才干,而且仰慕歸化,遠來投奔。從道理上講,應該擴充他的兵力,而不應奪去他的軍權。孫權贊同呂蒙的看法,歸還了襲肅的軍權和人馬。
曹仁見勢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圍攻夷陵,企圖一舉奪回這一戰略要地。此時甘寧手下只有數百軍士,加上襲肅的兵員,也不過一千多人。曹軍在城外搭設高臺,弓弩齊下,矢密如雨,軍吏膽戰心驚,只有甘寧談笑自若毫不畏懼。
曹仁加緊攻城,甘寧見情勢危急,一邊頑強堅守,一邊派人向周瑜求援。
一些將領認為人馬本來就少,增援甘寧的話這里就不夠用。橫野中郎將呂蒙力排眾議,認為應該緊急援救甘寧,這里只需要留下承烈都尉凌統堅守十天就行,并自告奮勇跟隨周瑜前往,建議周瑜另外派三百士兵用樹木柴草堵塞攻打夷陵的曹軍退路,讓曹軍騎兵無法通過。
周瑜聽從了呂蒙的建議,率呂蒙等前去解除了夷陵之圍。曹軍退軍途中遭到周瑜軍追擊,退路又被堵塞,只得棄馬步行。周瑜軍因此獲得戰馬三百多匹。這對于嚴重缺乏戰馬的江東部隊,不啻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
第七節 曹仁戰江陵
解除夷陵之圍后,周瑜又北渡長江重新回到攻打江陵的戰場,與曹仁展開一場惡戰。
曹仁,字子孝,曹操從弟。曹仁的祖父曹褒是曹操祖父曹騰的哥哥,官至潁川太守。父親曹熾,官職侍中、長水校尉。這樣看來,曹仁還是個世家子弟。
曹仁從小喜歡騎馬射箭,四處打獵。漢末動亂時,曹仁和當時的大多數群豪一樣,糾集了一千多小混混,在淮、泗之間游蕩。曹操陳留起兵后,曹仁就跟隨曹操,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在破袁術,攻徐州,征呂布,平黃巾,迎獻帝到許縣等一系列戰斗中建功無數。
曹仁曾因功被任命為廣陽(廣陽國,即燕國,治所在今河北薊縣)太守,但曹操器重曹仁的文韜武略,不讓他去赴任,給了他一個議郎的身份統領騎兵,可能是曹操最早的騎兵統帥。
曹操手下猛將如云,但能稱得上帥才的并不多,曹仁是難得的帥才,特別擅長帶領騎兵作戰。在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中,不是做先鋒奮勇沖擊在前,就是做機動閃電突擊救危。
曹操兵敗回軍,留曹仁駐守江陵,也是因曹仁具備獨當一面的統帥之才。
江陵七省通衢,是長江中下游極其重要的戰略重鎮。占據江陵,可以北取襄陽,西攻巴蜀,東保武昌,南固長沙。南宋呂祉在其所著《東南防守便利》里闡述過江陵的重要性:“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因此江陵之地對曹操、孫權,劉備都極具戰略意義。
這也是曹操一聽說劉備逃往江陵時,立即派虎豹騎狂追的原因之一。劉備一旦占據江陵,取得江陵儲存的軍需物資,就可以固守江陵。到那時,曹操能不能打下江陵還是個未知數。一旦打不下來,劉備的將來的發展就不可限量。
曹操在烏林兵敗回軍,也不愿意放棄江陵,就是要為將來的發展留下根基。而孫權在步兵并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仍然要周瑜強攻江陵,也是為了實現全據長江,西圖巴蜀,進而與曹操逐鹿中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江陵之戰相比,赤壁、烏林之戰只是小菜一碟。
為攻占江陵,周瑜集結了數萬人馬,幾乎是江東一大半兵力。前鋒數千人率先抵達,在城下列陣,準備進攻。
曹仁在城樓上看見,想在周瑜軍立腳未穩時就將其沖垮,立即招募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隊,派部將牛金(記住這個人,曹仁死后,他轉為司馬懿部將。司馬懿篡權后,他和司馬懿家族之間發生了很有趣的事情,所謂牛繼馬后是也)率領出城挑戰。
敵眾我寡,牛金很快被周瑜軍包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曹仁大為憤慨,叫左右牽馬過來。長史陳矯等人趕忙拉住馬韁,對曹仁說:“敵人太多,不可抵擋。就算城下數百人戰死對我軍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將軍不能把自己也搭進去啊!”曹仁不理會這些人,披掛上馬,率領幾十名精銳騎兵殺出城外。
出城離敵人一百步遠的地方有一條壕溝,城樓上緊張觀戰的陳矯等人以為曹仁要停在溝邊,聲援牛金而已。誰知曹仁直接打馬躍過壕溝,沖入敵陣,把牛金解救出來。牛金率領的敢死隊還有人陷在敵陣中苦戰,大聲呼救,曹仁又回身殺入救出其余的人。
陳矯等人在城樓上看見曹仁殺進殺出,神勇無比,都感嘆地說:“將軍真是天人啊!”全軍都欽佩曹仁的神勇。
周瑜大軍圍城,大戰曹仁。江陵城易守難攻,戰斗十分慘烈。周瑜親自領兵攻城,不幸被流箭射中右肋,身受重傷,只好退兵回營。曹仁見有機可乘,帶兵出城攻擊。周瑜為穩定軍心,強忍傷痛出巡軍營,激勵將士奮勇殺敵。
樂進、徐晃與滿寵、文聘等率軍援救曹仁,在夏水、漢津、尋口、荊城等地與關羽、蘇飛大戰。南郡諸郡山谷蠻夷投降樂進,又攻破劉備所派臨沮(今湖北省南漳縣東南)縣長杜普、旌陽(今湖北省宜城縣)縣長梁大,關羽、蘇飛后撤。
徐晃與曹仁共擊周瑜于江陵。汝南太守李通率兵來援,進攻關羽等人,一路且戰且前,親自下馬拔鹿角入圍,勇冠諸將,但在途中得病而逝,時年四十二歲。李通是外來投靠曹操的勢力中最為忠心耿耿的人,曹丕稱帝后追謚他為“剛侯”。
第八節 江陵歸吳
先期撤退回鄴的曹操經過短期休整后,于建安十四年三月(209年)率軍回到家鄉譙縣。在這里建造輕舟,治理水軍,準備正式進攻孫權。這是第一次明確地以孫權為目標的軍事行動,既有圍魏救趙,解曹仁江陵之圍的目的,也有雪烏林戰敗之恥,削弱孫權力量的用心。
七月,曹操率軍從家鄉的渦水入淮,出肥水,軍隊先駐扎合肥。曹操對揚州刺史部所管轄的郡縣長官進行了重新安置,在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南)屯田。
芍陂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并稱為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東漢時,仍可灌溉良田萬頃。曹操為大力屯田收取糧食,多次修治芍陂。建安五年(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在淮南屯田,開始整理修復芍陂來灌溉稻田,取得糧食大豐收。此次曹操親自主持芍陂屯田,規模超過劉馥,為今后曹魏芍陂屯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盤踞廬江郡的雷緒、陳蘭、梅成等地方勢力起兵反曹。曹軍入巢湖,以威虜將軍臧霸為先鋒,攻破居巢。曹操命行中領軍夏侯淵都督諸將進剿雷緒;虎威將軍于禁、威虜將軍臧霸等討伐梅成;蕩寇將軍張遼督平狄將軍張郃、朱蓋(此人資料不詳)等討伐陳蘭。
梅成假裝投降于禁,于禁中計撤軍。梅成趁機帶領部眾與陳蘭會合,進入天柱山盤踞(今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山高路險,易守難攻。張遼布置諸將進攻,諸將大多認為兵少路險,難以深入。
張遼說:“這就是所謂的一對一,勇者勝啊!”(狹路相逢勇者勝)堅持帶兵進攻,力斬陳蘭、梅成,將其部眾全部俘虜。曹操論功行賞時認為張遼功勞最高,為其增加封邑,并賦予假節的權力。
為防止孫權援救陳蘭、梅成,曹操將臧霸派至皖城,攻擊孫權的偏將軍韓當,牽制孫權。韓當與臧霸在逢龍(今安徽省安慶市集賢關)激戰。韓當另外派出一直部隊穿插到夾石(今安徽省桐城縣北峽關),希圖夾擊臧霸,結果兩路人馬都被臧霸打敗。臧霸領軍屯住舒縣。
孫權派數萬人乘船屯住舒口,準備分兵援救陳蘭、梅成,聽說臧霸已經駐軍舒縣,立即撤退。臧霸連夜追趕到第二天,行軍百余里,前后夾擊。孫權軍士兵來不及上船,很多人跳到水中逃走。
臧霸對孫權援軍的成功阻截,保障了張遼能夠全力追剿陳蘭、梅成,取得最后勝利。陳蘭被張遼攻破,陳蘭、梅成被斬殺。
雷緒被夏侯淵擊敗,率領數萬部曲逃往荊州投靠劉備。
到了年底,曹操仍未能取勝,解不了曹仁之圍,沒辦法,只好令曹仁撤軍退守襄陽,自己也撤軍回譙。留下臧霸與夏侯惇等屯兵居巢,派張遼與樂進、李典等率七千余人屯兵合肥。
經過近一年的戰斗,建安十四年(209年)底,曹仁奉命撤離江陵,全軍退守襄樊。
在周瑜攻打江陵期間,劉備推舉劉琦為荊州刺史,按照結盟協議替孫權收服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全都投降。
劉備在赤壁之戰的正面戰場上并沒有多大的建樹,一是和周瑜的限制提防有關,二是劉備有保存實力的私心,但在收復武陵等四郡中卻發揮了主要作用。
這四郡以前是忠實于劉表的,劉備以劉琦為荊州刺史,順利地收復四郡。如果是孫權去收復,就沒有這么容易了,兩家是世仇,這些人與其投降孫權,不如保持投降曹操的現狀。孫權要武力收復,又會面臨惡戰,江東主力都跟隨周瑜在打江陵,沒有實力兩面作戰。
魯肅聯劉抗曹的策略此時收到了顯著成效。
孫權任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任命程普為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沒劉琦什么事兒了);黃蓋為武陵太守;全柔為桂陽太守;分割長沙為漢昌郡并以魯肅為太守。至此,荊州大部分地區為孫權所有。
劉琦身體不好,不久病逝。劉備手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關羽是遙領,不是實領,襄陽此時在曹仁手里;張飛是實領,宜都郡是劉備借荊州后,改臨江郡而成,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年)。
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孫權論功行賞,文武官員都有升遷,彈冠相慶喜形于色。
赤壁之戰至此結束。這場戰爭對天下形勢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曹、孫、劉三家在這場戰爭中的得失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