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期)
第七節 性格多樣
幾乎沒有人能透徹地說清楚曹操的個性,舞臺上詭異的白色臉譜一廂情愿地夸張著曹操的奸詐,而曹操的個性,又豈能僅有一種顏色?下面擇其要而言之。
一、工于心計。
曹操小時候是個喜歡游玩調皮搗蛋的少年。其父母溺愛曹操,對其管束不嚴。曹操說自己少年時“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前者用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后者是孔子教育兒子孔鯉的典故。
因為曹操喜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就經常在他父親那里告狀。每次告狀后,曹操就會受到父親的數落甚至責罵,曹操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辦法毀壞叔父的可信度。
有次曹操在路上碰見叔父,就假裝嘴巴歪了,叔父覺得奇怪,問他怎么了,曹操說中風了。叔父就去告訴曹嵩。曹嵩大吃一驚,趕緊派人叫曹操回家,一看嘴巴沒有歪啊,就說:“叔父說你中風了,已經好了嗎?”曹操說:“沒有中風啊,只是叔父不喜歡我,看花眼了吧。”
從此以后叔父告曹操的事情,曹嵩都不再相信。曹操更加肆無忌憚地玩耍。
這個事情看似簡單,其實是環環相扣,前后聯系緊密,設計得滴水不漏。因叔父數次告狀,曹操才精心設計了這個圈套,少年時的曹操心思居然如此縝密。
曹操雖然貪玩,但在人生大事上卻不糊涂,為了顯名,不辭辛苦十分耐心地去等候太尉喬玄,果然如愿以償。又聽從喬玄的建議專程去找許劭卑辭厚禮請求許劭對自己作一個評價,并不惜以武力相威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成年后的曹操更是“詭計多端”,比如前面講過的西征馬超、韓遂時離間馬、韓關系,對付關羽時,不為孫權保密,不讓諸將追殺關羽,以諸侯禮厚葬關羽等行為。
這些大事容易記住,說件小事吧。
曹操有次討賊,軍糧不夠了,私下和管理軍糧的官員商量怎么辦,官員說:“可以用小斗。”曹操同意了。后來士兵傳言曹操欺負大家,群情洶洶,有嘩變的危險。
曹操就對該官員說:“只好借你的頭來安撫大家,不然事情沒辦法解決”,就殺了該官員,公布其罪名為:“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平息了眾怒。雖然曹操成功地化解了危機,顯示出其處理公共危機的能力,但這個辦法對管理軍糧的官員來說是非常殘忍的,無辜成為曹操穩定軍心的替罪羊。
軍糧不足,在三國征戰時期是普遍現象,作為軍隊統帥,戰前就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并根據糧食的多少制定戰略計劃和應變策略,而不是臨時以枉殺人命來解決這個問題。
用現代觀念來看,這是曹操的個人陰謀,不論是出于無奈還是出于救急,都是草菅人命,是對生命的蔑視和踐踏,但在古代卻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來就沒有尊重個體生命的觀念和意識,老百姓更是豬狗不如。
曹操的思維非常敏銳,往往能急中生智地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種敏銳甚至救過自己的命。如在濮陽攻打呂布時,中計入城,被呂布騎兵抓住了。這些騎兵不認識曹操,問他曹操在哪里,曹操說前面騎著黃馬逃跑的人就是,呂布騎兵放了他去追騎黃馬者,曹操趁機逃離。
“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也是曹操急中生智編造出一片虛擬的梅林,解決了士兵缺水口渴的難題。
二、率性真實。
曹操是個情感豐富的人,對情感的表達常常是不加掩飾自然流露,呈現出一個感性的詩人氣質的曹操,而不是一個理性的政治家的曹操。
曹操和大家交談時,說話幽默風趣,毫不隱瞞,說到高興處時,居然笑得腦袋都浸到酒杯菜盤中,菜汁湯水都沾到頭巾衣服上了。無所顧忌不顧形象的情緒表達,在政治家中實屬罕見。就算是一般人在休閑時光親友團聚時開懷大笑,也很少如此。
袁紹曾經得到過一枚玉印,和曹操在一起時,悄悄拿給曹操看,對袁紹這種鬼鬼祟祟的舉動,曹操大笑著說:“我不會相信你的。”對袁紹的蔑視溢于言表。
就是在政治上,曹操也是很直率的。比如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其中就直截了當地說自己不能交出兵權,不能讓位。在要回三個兒子推辭不受的爵位時也直截了當地說要用來作外援。
毫不掩飾地直陳自己行為的真實目的,在政治家中也不多見。
三、慈愛的父親。
作為父親,曹操對自己的兒子們愛護有加,也許曹操因為自己兒時是在無拘無束比較自由的環境里長大的,對兒子們的志向追求也沒有十分嚴格的要求,能夠理解和尊重兒子們的選擇。兒子們長大成人進入仕途,開始承擔社會責任時,曹操也注重對他們的教育教誨,囑咐他們遵紀守法愛惜自身,努力建功立業。
前面講過曹彰不好讀書,“喜好為將”的事情,曹操問清楚緣由后就不再要求曹彰課讀詩書了。后來曹彰真的成長為一員猛將,為曹操立下不少的戰功。
特別突出的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代郡烏丸反叛,曹彰領軍征討,平息了叛亂,回來后曹操喜形于色,拉著曹彰的黃胡子說:“黃須兒竟大奇也!”拉扯兒子的胡須調侃兒子,也反映出曹操的率性、與兒子的親密無間和對兒子的慈愛之心。
但曹操并不嬌縱兒子,曹彰以中郎將,行驍騎將軍的名義領兵北征烏丸,臨行時曹操嚴肅地告誡他:“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公私分明,不容私情。
曹彰以武藝深得曹操喜愛,曹植則以文采受到曹操青睞。對曹植,曹操也是寄予厚望,差點立其為太子。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臨行前告誡曹植說:“我從前為頓丘令時二十三歲。想想那時的行為,無悔于今。現在你也是二十三歲,要努力啊!”
語重心長地囑咐曹植要以自己為榜樣勤于事業,做到無悔于自己的行為。由于曹植自身行為不檢,在加上其兄曹丕的暗中算計,最終沒能成為太子,
與太子曹丕之間的相處反而見得不多,能夠見到的就只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沖死后,曹丕勸慰曹操,曹操對曹丕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大幸。”
這個對話也值得玩味,揭示出曹操對曹沖的喜愛并想傳位給曹沖的想法。曹操作為父親失去兒子深為不幸,曹丕作為繼承人之一失去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則是大幸。始終覺得作為父親的曹操對兒子曹丕這樣說話的態度隱含著對曹丕的不滿。
但從曹丕對曹操的回憶中還是可以看出曹操對曹丕的影響。曹丕在《典論》里記敘了曹操酷愛學習手不釋卷的事,深刻地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可見曹丕喜愛學習的習慣來自于曹操的言傳身教。
不光愛護親生兒子,對養子,曹操也視若己出一視同仁。還記得曹操食言自肥奪了關羽數次相求的秦宜祿的前妻杜氏的事吧?秦宜祿與杜氏生有一子,就是后來成為曹操養子的秦朗。
曹操非常喜歡他,經常對賓客說:“世上有人喜愛養子和我一樣嗎?”秦朗長大后成為魏明帝曹叡的寵臣,但人品和能力都不大好,沒多少建樹,被《魏略》歸在“佞幸篇”,看作是一個奸臣。
與秦朗一起為曹操養子的還有漢大將軍何進的孫子何晏。曹操對何晏的愛護甚至引起曹丕的嫉妒和憤恨。何晏后來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開一時風氣,成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何晏是個美男子,成語傅粉何郎就是說的他。其人雖有才華,卻好色輕浮,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都不喜歡他,后來黨附曹爽,為侍中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仗勢專政,終為司馬懿所殺,夷三族。
曹操喜愛的兩個養子政治上都不成器,人品上都很低劣,難道遺傳因素真那么重要?
曹操還喜好評價別人的兒子,就象現在的家長總喜歡比較評價別人的子女一樣。如贊揚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望子成龍之心看來是古今皆同啊,雄才大略的曹操也同樣如此。
這和中國的宗法制度有關系,國家、家族都是通過傳給兒子的方式來延續,自然希望兒子優異出眾,能將國家、家族發揚光大。
四、深情的丈夫。
作為丈夫,曹操對妻子情深意重,是一個好丈夫。曹操一生有過兩任妻子,一為丁夫人,一為卞夫人,曹操對她們都是有情有義恩愛尊重。
丁夫人的事情前面已經講過,這里只說卞夫人。
卞夫人家庭出身是“倡家”,非良家子女,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曹操的妻妾中,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幾乎沒有,這和當時已經呈現出的門閥制有很大的關系,曹操宦官出身,屬于寒門,很難與望族大姓聯姻。
不要說曹操,就是位居大將軍的何進想與名門聯姻也遭到斷然拒絕,拒絕者還是他的下屬長史王謙。從丁夫人與曹操分手后,以織布為生還難以維系生活,還要依靠卞夫人經常周濟度日的情形看,丁夫人也不是大戶人家出身。
卞夫人勤儉樸素,恭謹謙遜,有母儀之德,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喜愛,曾夸贊卞夫人“怒不變容,喜不失節,故是最為難。”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是曹操妻妾中生子最多的一個,可見曹操對其之寵愛。曹操還規定諸子無母者,都由卞夫人撫養,亦可見其對卞夫人之信任。(按古代婚姻制度,正妻是所有妾生的兒女的母親)
但曹操對外戚并不驕縱,這和曹操與卞夫人自身道德品行有關,也和漢末外戚專權攪亂朝綱的經驗教訓有關。
卞夫人的弟弟卞秉,建安時擔任別部司馬,經常在曹操面前抱怨官職太低,想得到更大的官職,曹操的回答頗具幽默,“你只需要做我的小舅子就夠了,還不知足嗎?”卞秉求官不成,又找曹操要錢,曹操仍然不給,還諷刺他說“你就象偷盜者一樣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
一直到曹操去世,卞秉既沒能升官,也沒能發財。
曹操對妻子是有愛有情的,但對妻子以外的姬妾就很難說了,更多時候是把這些女人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甚至是戰利品。這在古代也正常,妾和奴仆的地位是一樣的。
曹操有著強烈的雄性占有欲,幾個姬妾都是被他見色起意強搶而來的。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不是理性意義上的人類,而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雄性動物,以捕獲獵物擁有獵物吞噬獵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五、自信自戀。
曹操弱冠成名,文治武功皆備,對自己的能力一直非常自信,在《三國志》里經常可以看到曹操說“這次我不會敗了”“這次我一定能勝”的話,也經常能夠看到曹操打了勝仗后分析得勝的原因的記載,《三國志》中進行戰后總結最多的就是曹操。
這類事情很多,不一一列舉,最能表現曹操自信的是《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絕不是曹操為抬高自己地位或者為自己大權獨攬編造出來的假象,而是當時客觀存在的事實。呂布在給瑯邪相蕭建的信中也提到過這種現象“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曹丕《典論》中也說“而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室名義征討中原大小軍閥,一統北方,確實起到了消除軍閥混戰防止進一步分裂的作用。
曹操也有自信過頭變成自負的時候,赤壁之戰,曹操從華容道突圍,剛出來就沾沾自喜,認為劉備沒有早點放火是失策,逃跑途中還不忘貶低劉備抬高自己。
曹操年輕時作洛陽北部尉是司馬懿的父親尚書右丞司馬防所舉。曹操為魏王后,專門召司馬防到鄴城把酒敘談,問司馬防“我如今能夠再作北部尉嗎?”司馬防回答說“我以前舉薦你時,你只適合作北部尉。”曹操是存心戲弄羞辱司馬防,非常自負,沒想到自討沒趣。
曹操也自戀,如征馬超、韓遂時,得意洋洋地讓馬超、韓遂部隊里秦、胡士兵觀看。
曹操唯一不能自信自負的就是自身形象了,前面說過他讓崔琰假裝自己接待匈奴使者一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八節 安葬鄴城
曹操雖貴為王公,但生性樸素節儉,不事奢華。曹操在《遺令》中還不厭其煩地絮叨,分香料、衣服,讓諸夫人沒事可以學著做鞋賣等。
曹操《遺令》被很多士大夫嘲笑為瑣碎不堪,并以此攻擊曹操為人猥瑣小氣,其實曹操的《遺令》真實感人,情深意切,不愧為真男人的真性情,難能可貴。
曹操的樸素節儉除了有自身性格的原因外,還有戰亂、災荒造成物質匱乏的客觀原因,也有與儒學豪門崇尚奢華的行為相對抗的政治原因。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年已六十四歲的曹操可能是自知身體狀況欠佳,頒布《終令》,為自己選擇了墓地,其令為:“古代安葬死者,一定是在貧瘠淺薄的荒地,我選擇在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以后陪陵的諸侯在左右以前,卿大夫在后。公卿大臣列將中有功勛的人,死后也可以陪葬。壽陵修建面積要大,足以容納陪陵之人。”
曹操臨終前又頒布《遺令》說:“天下尚未安定,不必尊崇古代喪禮,下葬后,全部脫去喪服。帶兵屯田和戍邊的將領,全部不準離開駐地。魏王國各部門照常辦公。下葬時給我穿上當季的衣服就行了,不要陪葬金玉珍寶。”
這是曹操公開頒發的《遺令》,另外還有一個私下留給家人的《遺令》。這份《遺令》是陸遜的孫子陸機在西晉擔任皇宮著作郎時,于晉惠帝元康八年(298年)無意之中在宮內秘閣中發現的,離曹操去世已經七十八年。
這份《遺令》體現出來的曹操才是真實的作為一個人的曹操,和冰冷僵硬的公文《遺令》相比,這份《遺令》充滿了人性情懷,讓人覺得曹操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或者是冷酷狡詐的妖魔,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真實得就像鄰居老漢一樣。
現將全文意譯如下:
我半夜醒來,覺得有細微的不舒服,第二天,喝粥時出汗,服用了當歸湯,這是我在軍中經常使用的辦法。
我的小憤怒,大過失,你們不要效仿。
天下尚未安定,不用遵循古代喪禮。
我有頭風病,自己會先戴好頭巾。
我死之后,我的魏王禮服要好好保存,不要遺失。
參加葬禮的文武百官,十五天結束哭喪。我下葬后,就可以脫去喪服。帶兵屯田和戍邊的將領,全部不準離開駐地。魏王國各部門照常辦公。
下葬時給我穿上當季衣服就行了,埋葬在鄴城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不要陪葬金玉珍寶。
我的婢妾與伎人(指歌伎藝人)都很勤勞辛苦,讓他們居住在銅雀臺中,好好對待他們。在臺堂上安放一張六尺床,掛上帳幔,早上放一些食物。每月初一和十五,從早上到中午對著床作伎樂。你們要經常登上銅雀臺,向西觀望我的西陵墓田。
剩余的香料可以分給各位夫人,不要讓她們祭祀。各位夫人居家無事,可以學作做鞋賣錢。
我為官以來所得的印綬,全部要好好收藏。
我余下來的衣服,可以另外找一個地方收藏。不能收藏的,各位兄弟可以一起分了。
不知各位讀者還記得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年)發布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嗎?
曹操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沒有篡漢之心時說:“等我死了以后,妻妾們都要改嫁出去,傳播我的這片苦心,使大家都知道。”這個遺令里沒有這條,筆者絲毫不懷疑曹操當初說這話時的真誠,也相信他那時死了的話會這么做;也對曹操這時不提此話表示理解,畢竟是此一時彼一時。
之所以提起這個話題,只是想說隨著環境、地位的變化,人心也會變化,多年前的話當不得真,特別是政治家的話。日常生活中,別老惦記著多年前某人的許諾,鉆這個牛角尖太累,忘記了,也許你會活得更加輕松愉快。
陸機發現曹操的這份《遺令》后大為感慨,不勝哀嘆,心有所感,撰寫了《吊魏武帝文》抒發自己對曹操的敬仰。正是陸機此文讓曹操的這份《遺令》得以重見天日。
遺憾的是,雖然陸機肯定了曹操的豐功偉績,卻并不認同曹操的瑣碎絮叨,認為不是通達之士所應有的。
后世一批衛道士也借此嘲諷曹操瑣碎絮叨,無大丈夫之氣概,其實正是這些瑣碎絮叨反應出曹操真摯的人性,流露出對生命的無比留戀。
曹操死后確實安葬在鄴城高陵,只是后人并沒有完全按照曹操的遺令安葬。曹操要求不封不樹,就是不要有任何標志,但后人仍在他的墓地上建有祭殿、車庫和馬廄等。沒有金玉珍寶的陪葬品倒是真的,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魏武帝,為曹操刻了一方金璽,沒有打開墓室放入,而是專門修了一個石室安放。
現在的西門豹祠在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是不是曹操時代所建已不能確定,所以無法以此為參照確定曹操的陵墓。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就是曹操墓。這只是官方認可,學術界還沒有完全認同,有人認為這是曹奐、曹宇的父子墓。
第九節 不稱帝之謎
觀曹操一生,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初涉朝堂,雖有雄心而勢不可改,遂隱于鄉;亂世起兵,依袁紹之力而成勢;迎帝都許,方有稱雄之志;兵敗赤壁,錯成鼎足之形;蕩平關中,一統北方,居功至偉。陳壽對其的評價是“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此言不虛。
曹操政治生涯中有一個謎,一直為人所猜測,就是為什么不稱帝?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曹操的個人原因;一是客觀形勢。
曹操政治智慧中有一個異于常人的閃光點,就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在群雄爭霸時期,曹操不會愚蠢地妄自稱帝,使自己象袁術那樣成為眾矢之。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后,侍中太史令王立多次對漢獻帝說:“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曹操聽說后,立即派人告訴王立說:“知道您忠于朝廷,但天道深遠,請勿多言”,及時地制止了自己有可能代漢為帝的流言傳播,將由此帶來的危機成功消解。
張魯功曹閻圃曾在張魯想稱漢寧王時勸諫說:“遽稱王號,必為禍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亂世中稱王稱帝的危害性,而袁術稱帝遭到各方勢力的征討圍攻則是現實中活生生的先例,以曹操的政治智慧是不會做出這種蠢事的。
曹操是在大一統皇權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其心理定型期和觀念成熟期都在大一統之時,對天命神授的皇權心存迷信和畏懼。
如前面所講平張繡時入覲漢獻帝被衛兵雙戟交頸,從此再不朝見之事,不能斷言這是曹操對天子威儀的害怕,但起碼讓曹操不舒服,心里有忐忑不安的感覺。
平關羽時,孫權上書稱臣,要曹操稱帝,曹操公開展示孫權的書信,說:“這個家伙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此話有雙關之意,漢為火德)可見曹操仍然不想因為稱帝而成為矛盾的焦點。
陳群、桓階、夏侯惇等建議曹操稱帝,曹操一概拒絕,只是表態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表示只愿輔佐天子,而不想自做天子,真正做到了“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客觀形勢上也決定了曹操用不著稱帝。迎奉天子后,所有的政治行為和軍事行為都可以借天子之口而出。為魏王時,不光事實上擁有天子之權,禮儀上與天子也幾乎一模一樣。既不冒稱帝帶來的巨大危險,又能夠實際擁有天子的權力,兩相比較,何必要稱帝呢?
曹操之死,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漢末紛亂大小軍閥割據的局面即將結束,進入三國鼎立的相對穩定局面。原原本本聊三國的上篇《亂世群雄》也由此結束,進入下篇《三國鼎立》來繼續聊,歡迎各位讀者繼續捧場。
皇權體制下,先皇去世和新皇繼位的交接時期,是王朝最脆弱、最危險的時期,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混亂,帶來危機。此時也不例外,曹操在洛陽去世,法定繼承人曹丕遠在鄴城,呆在身邊的是平定烏桓后帶兵至洛陽的曹彰。
而曹彰此時竟然關心起曹操的魏王官印在哪里的問題,那可是“權把子”啊,非人臣所能過問的,軍隊也出現異常,向來獨立成軍的青州兵,和臧霸所轄的部分隊伍不聽管轄,公開擅自離去……
朝局風云突變波詭云譎,曹丕能否順利繼位都成了問題,曹丕該怎么辦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