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期)
上期聊到劉備率水陸大軍直撲東吳,那么,孫權是怎樣應對的呢?
第三節 孫權備戰
擒殺關羽奪取荊州后,孫權就知道劉備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為此作了周密細致的安排部署,以嫁禍、求和、備戰三種方式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
首先是希圖嫁禍于曹操,將戰爭引向曹操。潘璋奉命將關羽斬首后,孫權立即將首級送給曹操,以此表示自己是奉曹操之命而行。其實這只是個形式,孫權明白曹操不會上當,劉備也不會相信。曹操以諸侯禮厚葬關羽,以示尊崇并表示關羽之死與己無關。同時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以此刺激劉備。
其次,求和。孫權派人出使(蜀)漢,向劉備求和。同時讓諸葛瑾與劉備聯系,商談求和。諸葛瑾的求和信中關于曹魏、劉備、孫權、獻帝之間的關系寫得十分混亂,稱孫權為吳王,是承認曹丕的封賜;但又稱劉備為陛下,漢獻帝為先帝,又是承認劉備為漢室正統。如果曹魏是篡逆,豈非將東吳也納入篡逆之列?
這不是諸葛瑾無能,而是同時出現兩個皇帝的狀況讓包括諸葛瑾在內的文人士大夫不知道該怎么面對。文人士大夫接受的觀念一直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現在出來兩個皇帝,該咋辦?
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當時的文人士大夫,要到孫權稱帝后和諸葛亮一起創造出“并尊二帝”的理論后才基本得以解決。
求和總得應該出讓一些利益來表明求和的誠意,或承認劉備的帝位,向劉備稱臣的政治讓步,或歸還被占領土,甚至割讓部分領土的實際利益,但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蓄勢待發的劉備在沒得到任何實際利益的情況下當然不會答應。
最后是備戰。要在未來的戰爭中穩操勝券,首要條件就是要確保曹魏不要乘虛而入。對付劉備,孫權并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曹魏從背后插一刀的話,江東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因此,剿除關羽后,孫權立即做了三件事來增強與曹操的關系:一、派遣校尉梁寓向朝廷實際上是向曹操進貢,表示臣服;二、命令王惇到北方買馬,既是與曹操建立經濟貿易往來,也是為壯大自己的騎兵隊伍做準備;三、歸還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占皖城時俘獲的廬江太守朱光等曹操將吏,但沒有歸還于禁,孫權在這里為自己留了一手。
第二年(220年)春,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改元延康。孫權立即上書曹丕,表示忠心,并歸還滅關羽后截留的于禁部將護軍浩周、司馬東里袞。當年十月,曹丕禪漢建魏,改元黃初。孫權又向魏稱藩,最后歸還于禁等人。十一月,接受曹丕封賜為吳王,大將軍,督交州,領荊州牧事,并受九錫。
孫權派西曹掾沈珩致謝,并貢獻奇珍異寶。對曹丕索要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等珍珠寶貝珍禽異獸的要求都一一滿足。
但在重大事情上,孫權還是有所保留。曹丕任孫權的兒子孫登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試圖使其就位以為人質,孫權以孫登年幼為由,上書辭封,并立即立孫登為吳王太子。
被孫權送還回魏的浩周專門負責孫登入質一事,以全家百口性命向曹丕擔保辦成此事。
孫權找了很多理由來拖延推脫,先是以年幼推辭。說我兒孫登實在太小了啊,我想過幾年等他長大了送去。再是以孫登尚未婚配推辭。說我兒本來應當去侍侯皇上,可是他還沒結婚啊!以前你都很掛念這件事,還說可以介紹像夏侯氏這樣的宗室女子給我兒子,要真能這樣的話,我想派孫長緒(孫邵)和我兒子一起去,禮聘成親,這件事還要你成全啊!
最后以父子情深不忍分離推辭。說我兒年少體弱,教養不足,想起要和他分別,我確實割舍不得啊!父子恩情,豈有完結的時候。我又想讓張昭追隨去輔育護衛他。
這些話聽起來都是那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而事實上是孫權根本就沒有送孫登為人質的打算。因為此事害得浩周終身不被曹丕重用。
曹魏要孫權送子入質一事由來已久,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袁紹后,就要求孫權送兒子做人質,孫權不愿意,周瑜也堅決反對,二人一起找吳太夫人商量。
周瑜分析了送質的弊病和后患,只要送去人質,就會受到曹操的控制,不光如此,還會限制自身的發展,得到的最高官職不過是個侯爵,十幾個仆人,幾輛車、幾匹馬,怎能和自己稱王道寡相比。
吳太夫人覺得周瑜說得在理。得到母親和周瑜的支持,孫權更加堅定了不送質的決定。曹丕此時舊事重提,仍然是想以此挾制孫權,同時為自己對東吳采取軍事行動尋找理由。
穩住曹丕的同時,孫權加緊進行軍事部署:
一、定都武昌。
劉備一稱帝,孫權就提高了警惕,立即遷都到鄂,并將鄂改名為武昌。孫權本來是都建業,征關羽時遷至公安。公安過于靠前,安全系數不大。建業又過于靠后,不便于軍情傳送指揮調度。選擇二者之間的武昌,有效地解決了這二個問題。
為加強都城實力,孫權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八月,遷都武昌完畢后,孫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戰前動員,要求諸將提高警惕加強戒備,不得懈怠。
二、層層設防。
第一道防線:振威將軍、固陵太守潘璋守秭歸;將軍李異、郎將劉阿等守巫山、巴山、興山等地;
第二道防線:安東中郎將孫桓守夷道;將軍宋謙屯枝江;建武將軍、廬江太守徐盛屯當陽;
第三道防線:昭武將軍朱然、偏將軍韓當共守江陵;綏德將軍、領南郡太守諸葛瑾守公安,興業都尉周胤(周瑜次子)助守;建忠中郎將駱統屯孱陵。
以平戎將軍步騭率交州義士萬人守益陽;武陵都尉鮮于丹守武陵,遙相呼應。
同時,以呂范為建威將軍、封宛陵侯、領丹陽太守治建業,鎮守大本營;以周泰為奮威將軍、封陵陽侯、漢中太守固防西北,防備(蜀)漢軍隊偷襲。以朱桓為濡須督與安東將軍賀齊巡防長江,防止魏國偷襲。
三、確定主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爆發瘟疫,為孫權立下不世之功的呂蒙身體本來就不好,不幸又染上時疫,一病不起,死時年僅四十二歲。同年遭溫疫去世的還有孫皎、蔣欽。
孫權悲痛得無以復加,但也回天乏術。此次大戰,事關重大,任誰為帥,成為擺在孫權面前的一道難題。在將領有些是孫策時舊將,有些是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互不聽從的復雜局面下,經過慎重考慮,孫權選擇了在荊州之戰中表現和功勞都僅次于呂蒙的陸遜,命令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率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迎擊劉備。
事后證明,這個選擇非常正確。拿這串名單和劉備將領的名單對比,就可以看出,東吳這批將領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能力明顯高于劉備一方。
第四節 夷陵之戰
前面聊過,漢末魏初時大小戰役眾多,其中決定歷史走向的僅有三場:一、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奠定北方霸主之位;二、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打敗曹操,使曹操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和能力;三、就是今天要聊的夷陵之戰,三國疆域的劃分由此成型。
夷陵之戰,也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先來看看戰爭的過程。
第一階段:進攻與撤退。
劉備以白帝城為大本營,趙云坐鎮江州為后援。將軍吳班、馮習為先鋒,首先進攻東吳陸遜、李異、劉阿等人防守的巫山、秭歸。陸遜一是要避敵鋒芒,二是要誘敵深入,放棄抵抗,主動撤退。(蜀)漢軍順利進入,駐扎秭歸。武陵五谿的土著部落表示愿意出兵幫助劉備。
占據秭歸后,劉備停下來安排部署下一步行動。治中從事黃權認為水軍順流而下容易,后退艱難,建議由自己擔任前鋒先行,劉備留在后軍鎮守接應。
統帥在后,將軍前出,這本來是常理,但劉備不聽,認為黃權阻礙了自己的行動,改任黃權為鎮北將軍,帶軍在江北防備曹魏的軍隊。自己親率大軍從江南和長江水路向前推進。
這段歷史中有個疑點,劉備七月伐吳,迅速攻取巫山、秭歸。然后一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再次進攻。中間出現近半年的空白期。而《三國志·先主傳》中有“先主軍還秭歸”的記載,這句話讓人費解。劉備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去,為什么還?沒人知道。
現在有學者說劉備回成都去了,這個值得商榷。成都并沒有發生什么大事需要劉備親自回去解決。劉備的目標是伐吳,這才剛起步,形勢大好,怎么會丟下大部隊回成都呢?
也許那個“還”字是多出來的衍文,這樣理解起來倒是容易,劉備本來就駐扎在秭歸,但是不好解釋為什么會停留那么久。只能存疑了。
不論怎樣,劉備確實在秭歸停留了一段時間,也許是前面提到的(蜀)漢軍先天不足的原因讓劉備放慢了腳步,也許是劉備看出了陸遜誘敵深入的計策,或者就是那個謎,劉備率軍到另外的地方去了。如果不是吳將宋謙主動進攻(蜀)漢軍隊的話,也許事情會發生別的變化,說不定還能夠弄清楚這段時間劉備的行蹤。
陸遜看到劉備住兵不前,誘敵深入之計有可能落空,長期與劉備對峙的話,曹丕有可能乘虛而入,就讓宋謙主動進攻(蜀)漢軍隊。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宋謙不辱使命,帶兵接連攻克(蜀)漢軍五個據點,將守將全部斬殺,全軍而退。
劉備受此刺激,立即以馮習為大督,吳班為前部,張南為先鋒;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將領為別督,全力攻吳。
將軍吳班、陳式率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劉備從秭歸率軍進至猇亭。從佷山開道通向武陵郡,派侍中馬良安頓撫慰武陵五谿蠻夷,贈以黃金錦帛,授予官職爵位,五溪蠻相繼響應,部落酋長沙摩柯領兵相助。
鎮北將軍黃權也在江北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至此,(蜀)漢軍已全取固陵,割據宜都,降服武陵,荊南幾乎已收入囊中,收服荊州似乎已是手到擒來的事。
第二階段:相持。
劉備占據猇亭,在狹窄的山道上連營七百里,扎營數十座。陸遜固守猇亭,兩軍對峙。陸遜誘敵深入的計策相當冒險,一旦(蜀)漢軍突破猇亭,進入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以水軍為主要支撐的吳軍要想阻擋擅長陸地作戰的(蜀)漢軍隊恐怕就難上加難了。因此,陸遜已經不能再退了。
此時劉備的處境十分不利,一是戰線太長,連綿七百里,為防止被吳軍割斷,必須處處設防,分散了兵力;二是環境險惡,七百里全在山區,道路崎嶇,補給困難;三是進入夏季,氣候潮濕悶熱,容易使人煩躁和疲倦。
劉備七百里連營曾經受到曹丕的嘲笑,說劉備不懂軍事,其實這并非劉備之錯,是環境使然。在狹長的山路上,換作曹丕上去布防也只能這樣。況且劉備的陣式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一字長蛇陣,而是蝌蚪型的,頭大身小,集中主要兵力在前部,這樣才能保證在進攻和防御時有足夠的兵力,后面的營寨主要是為了保持補給線暢通和后方安全。
陸遜則是以逸待勞,背靠江漢平原,補給線既暢通又便利。
雙方所處的環境不同,采取的戰術也就有所區別。對劉備最為不利的是持久戰,最希望的是主力決戰,一舉擊潰吳軍,沖出山地,進入平原,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為此,劉備做了兩次努力。
第一次,圍點打援。
吳安東中郎將孫桓,是孫河的第三個兒子,一表人才,聰明機敏,博學強記,被孫權稱為宗室顏淵。在前兩年攻打關羽的戰斗中,跟隨孫權在華容追擊關羽,誘叛關羽士兵五千多人,繳獲了許多牛馬器械。
孫桓此時二十五歲,年輕氣盛,仗著自己是宗室子弟,不聽陸遜的指令,率兵與劉備軍前鋒張南在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陸城)交戰。劉備聞訊大喜,立即率重兵將孫桓團團圍住。
劉備圍而不打,是希望陸遜帶兵來救。孫桓確實向陸遜求救,但陸遜不救。手下將領著急啊,孫桓是宗室子弟,怎么能不救呢?陸遜說:“孫桓很得將士人心,夷道城牢固,糧食充足,不用擔心。等到時機成熟,我的計劃得以實施,不用去救,危難會自然消除。”
后來果然如陸遜所言,孫桓之圍不但自動消除,還歪打正著成為追擊劉備的前鋒。事后孫桓很坦率地告訴陸遜,最初對不發兵相救的事情懷有怨言,現在口服心服。
第二次,設伏誘敵。
劉備讓將軍吳班帶幾千人馬在靠近吳軍一方的地方扎營,引誘陸遜來攻打。吳軍將領見吳班突前扎營,人數少,地勢低,很容易攻打,紛紛向陸遜請戰。陸遜仍然不答應,告訴諸將這里面必定有詐,諸將大多不信,有些還覺得是陸遜膽小不敢打。
幾天之后,劉備見吳軍始終不來,就帶著埋伏在附近山谷中的八千伏兵撤出了埋伏陣地。吳軍將領看到劉備伏軍出來,才相信了陸遜的判斷,對陸遜又多了一份敬重和信賴。
找不到和吳軍主力決戰的機會,劉備拖不下去了,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放棄水路,除留守船只的水軍外全部上岸,集中兵力強攻猇亭。吳班本來是和陳式一起帶領水軍屯住夷陵,現在出現在山道上,表明水軍只有陳式一部了。
陸遜一直堅守不出,就是在等這個機會,立即給孫權上疏,表示戰勝劉備的機會已經到來。上疏中陸遜明言最初擔心的就是劉備水陸俱進,現在劉備自己放棄水軍,相當于自取滅亡。
第三階段,猇亭決戰,攻防易位。
陸遜下令諸將準備出擊。諸將大為不解,提出異議,認為進攻劉備的最好時機應該是在劉備從秭歸進入時,現在劉備已經深入五六百里,相持七八個月,所有的要害地區都有防守,這個時候進攻難以取勝。
陸遜解釋說:“劉備非常狡猾,經驗豐富,軍隊集結之初,思考周到,精力專注,不會受到任何干擾。現在時間長了,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將士疲憊,士氣消沉,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起死回生,打敗劉備,正在今日。”
陸遜先選擇了一座軍營來進攻,試探(蜀)漢軍虛實,尋找合適的進攻方式。這也是陸遜聰明的地方,如果全線進攻,戰事不利,被(蜀)漢軍隊纏住,后果難以預料。
結果真失敗了,諸將都埋怨陸遜,認為白白損失了士兵,但陸遜卻找到了(蜀)漢軍陣地的弱點,發現主要是由樹木構筑的。這是因為山上樹木繁多,便于取材和搭建,與夯土為墻來修建陣地相比,更為方便和快速。因此陸遜安慰諸將說:“雖然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我已經找到打敗(蜀)漢軍的辦法了。”
陸遜下令全軍出擊,每個士兵帶一把茅草,沖入(蜀)漢軍陣地放火,攻破(蜀)漢軍隊四十多營,斬殺張南、馮習和沙摩柯等將,杜路、劉寧等投降。火燒連營,大獲成功。
孫桓之圍此時自然解除,正好成為前鋒,奮勇殺敵,占據上兜道,截斷劉備退路。劉備被迫登上馬鞍山固守。被孫桓窮追猛打讓劉備十分氣憤,也十分感嘆,說:“我以前到京口時,孫桓還是個黃口小兒,今天居然把我逼迫到如此地步!”
陸遜指揮各軍從馬鞍山四面進攻。(蜀)漢軍土崩瓦解,傷亡過萬。劉備乘夜逃跑,讓民夫將挑擔里的金鐃(用于鳴金收兵的工具)、鎧甲等物資堆積在路上燃燒,阻止追兵。
逃到秭歸后,劉備已是身心俱疲,騎馬都很困難,只好讓士兵們趕緊做了一個簡易的人力車,用蜀錦做韁繩拉車,進入白帝城。改白帝城所在的魚復縣為永安縣,是希望(蜀)漢永遠安寧吧?
(蜀)漢軍的戰船及其器械,水軍、步軍的輜重物資,全部丟失。死傷士兵無數,尸體漂流,塞江而下。劉備既慚愧又憤怒,說:“我竟然被陸遜折辱,這難道是天意嗎!”
敗逃途中,將軍傅肜、從事祭酒程畿戰死。傅肜面對吳軍勸降,憤然說道:“吳狗,安有漢將軍降者!”程畿沿江而退,追兵將至,士兵勸他棄船而行,他說:“我從軍以來,從沒敗退過,何況這次是跟隨天子出征,豈能讓天子有危難!”鎮北將軍黃權在江北,道路隔絕,回不了益州,無奈之下,投降了魏國。馬氏兄弟中最賢良的白眉馬良也戰死沙場。
前期引誘(蜀)漢軍深入的東吳將軍李異、劉阿等緊追劉備,在白帝城東北的南山上安營扎寨,一直呆到八月才撤回巫山。
夷陵之戰就此結束,劉備為什么會失敗呢?蜀漢、孫權、曹魏在這場戰役中分別有什么得失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