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
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念白)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
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
(念白)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這是關漢卿元雜劇《魯子敬設宴索荊州,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簡稱《單刀會》)里的一段唱詞,寫的是關羽應魯肅之邀,帶人親赴單刀會的壯舉。
唱詞巧妙地將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句子與人物內心、眼前景色、故事情節聯結在一起,用優美的文學語言幾近完美地塑造出關羽豪氣干云的英雄形象。
這部元雜劇證實,遠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的文學作品中,魯肅的形象就被人為地貶低了。
《三國演義》繼承了這個傳統。
《三國演義》最主要的內容是擁劉反曹,最重要的人物是文(諸葛亮)武(關羽)兩圣人。為了突出這個內容,突出這兩個人物,作者有意識地改寫了一些歷史事實,弱化,甚至丑化了一些歷史人物。
吳國很不幸地,既不是主要內容,也沒有重要人物。遠較蜀漢劉備重要的東吳孫權被寫成了偏安江南打醬油的,其手下的文臣武將也成為被弱化和丑化的對象。
周瑜是被《三國演義》丑化得最厲害的人。
周瑜文武雙全,風流倜儻,雅量慷慨,一向倚老賣老瞧不起周瑜的老將程普,最終也被周瑜的寬宏大量所感動,發自內心地感嘆“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不光同時代的人贊美周瑜,后來的讀史者也都對周瑜稱贊有加,如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里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何等瀟灑!
而在《三國演義》里,周瑜卻被寫成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人,生生地被諸葛亮氣死了。丑化得無以復加。(周瑜之事,可參閱本號《壯烈與悲凄——周瑜:三國文武第一人》,此不贅述)
魯肅則是被《三國演義》弱化得最厲害的人。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魯肅在諸葛亮面前幾乎就是個白癡,除了性情善良,老是替諸葛亮窮擔憂外,啥也不懂,總是慢半拍。
在開篇提到的“單刀會”事件中,《三國演義》里的描寫是魯肅存心要捉拿關羽,以此要挾劉備歸還荊州,卻反被關羽挾持,嚇得“魂不附體”,最終“如癡似呆”地看著關羽揚長而去。
魯肅真就那么不堪嗎?當然不是,不然本文標題怎么會說他是奇男、偉男呢?
舉家投吳 “榻上對”語出驚人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生下來父親就死了,祖母將其養大。長得魁梧彪悍,少年時就胸懷壯志,喜歡策劃一些奇謀妙計。
魯肅的家境十分富裕,但因天下動亂不安,他也不著意經營,反而廣賣田土,得來的錢主要做以下三件事:
一、賑濟窮人;二、結交名士;三、組建并訓練自己的武裝部隊,類似于清朝的鄉勇、團練。古代歷朝亂世中各地富豪都有這樣的行為,以此自保。這個傳統一直到抗戰時期都存在。
魯肅前二個行為得到時人的贊許,名聲遠揚。后一個行為則受到家鄉父老的質疑,認為“魯氏家世要衰落了,才生了這么個瘋狂的兒子!”
周瑜作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區)縣長時曾帶領數百人從魯肅這里經過,因為糧食不夠,找魯肅借糧。魯肅家里有兩個糧倉,各存糧三千斛(以每斛約27斤計算,為81000斤)。
魯肅隨手指了一座糧倉送給周瑜。這是真豪氣了!就算在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夠如此輕易地送八萬多斤糧食給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
周瑜也是個同樣豪爽的人,在家鄉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時,也是這樣隨手將一座大宅子送給了剛結識不久的孫堅。
兩人性情相投,惺惺相惜,一見如故,結為好友。
當時的東城在袁術的勢力范圍內,袁術聽聞魯肅的名聲后,請他擔任東城縣長。魯肅和周瑜一樣,認為袁術成不了什么大事,不愿意去。
當時諸侯逐鹿,中原大亂,魯肅認為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就武裝帶領族中男女三百多人前往江東。
徐州官府(應該是陶謙,當時與袁術聯盟)派兵追趕(當時人口數量少,各地諸侯都禁止本地民眾外遷。三百多人已經算大規模外遷了),魯肅對追兵說:“如今天下大亂,有功不賞,你們不追也不會受罰,何必苦苦相逼呢?”
為了阻止追兵,魯肅讓人拿了個靶子放在遠處,拉弓直射,箭矢全都洞穿靶子。追兵們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看見魯肅弓馬如此嫻熟,又擔心制服不了魯肅,干脆回去了。
魯肅渡江至曲阿住下。誰知此時祖母去世,魯肅又扶靈柩回東城安葬。葉落歸根,古代人死了一定要安葬在故鄉。
魯肅回家安葬祖母期間,接到好友劉曄的書信,要其投奔近在巢湖割據的鄭寶。魯肅答應了,安葬好祖母回到曲阿后就準備北投鄭寶。
魯肅回老家安葬祖母時,周瑜已經先行將魯肅的母親接到吳。魯肅把投鄭寶的事情告訴了周瑜。周瑜極力挽留,將魯肅留了下來。然后立即向孫權推薦魯肅,并建議孫權無論如何不能讓魯肅離開東吳。
孫權隨即邀集群臣宴請魯肅,相談甚歡,言猶未盡。孫權干脆讓其他賓客先回去,單獨留下魯肅繼續交談。
為了交談方便,孫權讓人把魯肅的坐榻和自己的坐榻相對挨在一起,兩人對飲,引出了魯肅著名的“榻上對”。
“榻上對”的主旨就兩條:一、漢室不可復興;二、稱帝圖霸天下。
有人認為“榻上對”于孫權,猶如“隆中對”于劉備一樣重要,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有拔高“榻上對”的嫌疑。
“隆中對”就像一盞明燈,給在黑夜中摸索了大半輩子的劉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使劉備豁然開朗,因此,劉備欣然接受并以此為今后行動的指南。
“榻上對”則沒有這種撥云見日的功效,原因是東吳在孫策時就有了張紘的“江都對”。雖然孫策已經去世,但孫權一定知道“江都對”的戰略規劃。張紘跟隨孫權多年,也會不斷地給孫權灌輸“江都對”的思路。
(這劇照荒唐,三國時是跪坐,沒有這么坐的,真不知道這些編導是咋想的)
“榻上對”幾乎就是“江都對”的升級版,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張紘說得婉轉隱晦,魯肅說得直接明白而已。
這和兩人的身份和所處的年代有很大的關系,張紘提出“江都對”時還是朝廷官員,不論從名士風范,還是職業操守,張紘都不可能說出漢室要亡了,要孫策取獻帝而代之的大逆不道的話。當時獻帝還沒被曹操挾持,天下雖然動亂不安,但最終會走向何方還不明朗,畢竟關東聯盟名義上還是在努力恢復漢室。
因此,張紘雖然說了要“匡扶漢室”,但最后卻說了句,功業已經超過了齊桓公、晉文公,難道只是做個“外藩”而已?超過了桓、文,又不做“外藩”,這不就是要稱帝嗎?
魯肅是布衣,沒什么顧忌,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再加上此時獻帝已經被曹操牢牢抓在手里,不可能有翻身獨立的機會了。因此,魯肅才會那么說。
孫策、孫權這兩兄弟也有意思,孫策的目標是做朝廷“外藩”,也就是割據一方的獨立勢力;孫權則是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的那樣的功績,都沒有想過做皇帝,反而是兩人的謀臣都主張稱帝。(人人都想建擁立之功啊)
因為有“江都對”在先,所以,孫權聽了魯肅的建議后,并沒有像劉備那樣欣喜若狂,而是婉拒了,說:“我現在只是盡力一方,希望能以此輔佐漢室而已,你的話非我所能及。”
孫權口頭上是這么說的,內心是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很難說孫權沒有心動,或者說孫權本來就有這種想法,只是不能這樣明目張膽地說出來。那年頭要冒然稱帝,風險太大,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受到各方勢力的圍剿,袁術就是例子。
從后來魯肅在公開場合再次提到稱帝的事情時,孫權表現出來的態度可以證實孫權的內心一定有稱帝的想法。
雖然“榻上對”的意義和作用不如“隆中對”,但魯肅能夠直白地說出“漢室不可復興”,“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話,在當時也是驚世駭俗振聾發聵的,孫權不可能一點震動都沒有,只是城府太深,不形于色而已。
“榻上對”讓孫權特別看重魯肅。魯肅舉家遷移,應該只帶了細軟,家具、服飾沒辦法帶齊全,孫權就賞賜了他家許多家具、服飾,也包括許多財寶,讓魯肅家里過著和原來一樣富裕的生活。這也是孫權的用人之道。
聯劉抗曹 促成赤壁之戰
荊州與東吳是世仇,加上地處上游,時刻威脅著東吳的安全,孫策、孫權的近期戰略目標都是奪取荊州,也都因實力不足,沒能成功。
荊州牧劉表病死后,魯肅立即給孫權上表,先分析了荊州的形勢:
首先,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池牢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如能占據荊州,可以成為將來稱帝的基業。
其次,劉表死了,兩個兒子向來不和,軍中將領也因此出現選邊站的情況。
最后,劉備是天下梟雄,和曹操有仇怨,寄居在荊州,劉表忌憚他的能力而不敢重用。
然后提出利用和奪取的兩種策略:
一、利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齊心協力守護荊州,那就與他們結盟。
二、奪取。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離心離德,就想辦法奪取荊州。
魯肅不像其他謀臣那樣,只是動嘴皮子,弄出些什么“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的玄虛神秘,而是親力親為,主動請求到荊州去,以憑吊劉表的名義去實地偵察,見機行事。
魯肅之所以這么急迫地去做這件事,是擔心曹操搶先下手奪取荊州,要從曹操手里奪取荊州就太難了。
魯肅的擔心不無道理,曹操真就搶先對荊州下手了。等魯肅晝夜兼行趕到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劉備出逃,荊州落入曹操之手。
考驗魯肅的時候到了,此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一是返回吳國;一是找到劉備,繼續完成利用劉備和劉表長子劉琦的計劃。
古代沒有及時通訊設備,魯肅沒辦法請示孫權后再行動,只能自作主張。魯肅優秀政治家、戰略家、外交家的潛質此時得以表現出來,當機立斷追劉備。
終于在當陽長阪追上了劉備。劉備的軍隊剛剛被曹純的虎豹騎沖擊得七零八落,傷亡慘重,剩下不到八百人,確實很狼狽。
魯肅與劉備的交談很有意思。魯肅先問劉備有何打算,這是想讓劉備親口說出想到東吳的話來,好贏得主動。
劉備這個老滑頭當然不會上這個當,說與交州蒼梧郡(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太守吳巨是朋友,準備去投奔他。
劉備要去蒼梧得穿越孫權和士燮的防區,能否順利通過就是個問題。以劉備逐鹿中原的心志跑到偏遠的蒼梧,幾乎相當于放棄了一生的追求。以此兩點就可知不是劉備的真實想法。
劉備此時想得更多的應該是如何擺脫眼前困境,盡快與關羽、劉琦會合。以劉備的經驗,深知魯肅冒險追趕自己,一定有所圖謀,這樣回答,就是把球踢回給魯肅,試探魯肅的真實意圖,然后再來定奪。
魯肅見劉備不肯說出真實想法,只好自己說了。他說吳巨只是個沒有什么才能的普通人,地處偏遠,自己恐怕都會被別人兼并,怎么能夠去依靠這樣的人呢?不如去投奔孫權。
孫權敬賢禮士,江東英雄豪杰都前往歸附。現在已經占有江東六郡,兵精糧多,足以成事。不如你派親信心腹前往江東聯絡,締結和好聯盟,一起濟世立業。
以劉備的境況,能夠和孫權結盟是解決當前困境的最佳方略。既能依靠孫權的力量與曹操對抗,避免覆亡的命運,又能留在江東,近窺中原。
劉備前半生都是寄人籬下,作劉表的客將和作孫權的客將,對劉備來說沒有什么區別。有個立足之地,又能保住性命,對此時的劉備來說,已經足夠了。
“隆中對”里已經有孫權“可援不可圖”的判斷,劉備知道這一點,之所以沒有主動提出投奔江東,一是為了抬高身價;二是荊州劉表與江東孫權是世仇,孫權能否接納自己不得而知,如果主動提出遭到拒絕,局面就不好收拾。
既然魯肅主動提起,劉備立即順水推舟地同意了。從劉備非常高興喜悅的狀態中,可以看出魯肅的提議正中劉備下懷。劉備一到夏口就立即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和孫權商討聯盟事宜。
魯肅當機立斷追趕劉備的行為,改寫了歷史的走向。如果沒有聯劉抗曹,就沒有后來的赤壁之戰,更沒有后來的鼎足三分。
魯肅趕回東吳復命時,正好遇到孫權召集群臣商討應對曹操之策。
曹操此次南征有兩個戰略目的,一是奪取荊州,二是驅趕甚至消滅劉備,并沒有渡江作戰征討江東孫權的計劃。
孫權最初也沒有和曹操交戰的打算,只是“擁軍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觀望成敗”。
兩個都沒有想過要戰場交鋒的人,最后怎么會大打出手打得死去活來呢?魯肅在其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呢?
下期接著聊。謝謝。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