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過完,繼續(xù)閑聊。
曹操插足荊州
(緊接上期)上期聊到劉備、諸葛亮利用劉表家庭矛盾指使劉琦得到江夏太守之職,然后劉備率領所部從新野移防與襄陽近在咫尺的樊城,對襄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謀奪荊州的計劃開局看上去比較順利,那么,下一步應該怎么走呢?
正當劉備、諸葛亮緊鑼密鼓地準備實施下一步行動時,曹操突然率大軍南征荊州,徹底打亂了劉備、諸葛亮的計劃。
曹操為什么會在此時南征荊州呢?要知道,上一年(207年)曹操長途奔襲,北征烏桓,年底才回到鄴城。僅過了半年多一點,又要揮師南下。
半年多一點的時間,曹操除了要做好挖掘大型人工湖操練水軍,休整部隊,補充兵員,籌備糧草,修繕器具等繁瑣的戰(zhàn)爭準備以外,還要做廢除三公,設立丞相,清除異己等政治行政事務,太緊張,太繁忙。
曹操不顧才遠征歸來的疲乏,也不顧時間緊張來不及籌備完善的缺陷,于208年七月匆忙南征,一定是荊州形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得不立即南征。
確實如此。孫權西征黃祖取得勝利后,并沒有率領主力返回吳郡,而是擁兵柴桑,覬覦荊州。劉備則率兵移近襄陽,對襄陽虎視眈眈。荊州劉表陡然面臨曹操、孫權、劉備的壓力,憂心如焚,病情加劇,隨時有死亡的可能。集團內部也出現(xiàn)分裂。
種種跡象表明,荊州即將陷入一場大亂。如果曹操不及時南征,一旦劉表去世,無論是劉琦,還是劉琮繼位,都將給曹操奪取荊州帶來麻煩,更可怕的是荊州還有很大的可能落于孫權或劉備之手,那就更麻煩,更會給曹操政權的穩(wěn)固,希圖一統(tǒng)天下的事業(yè)帶來巨大的威脅和障礙。
如果劉琦繼位,以劉琦與劉備的關系,荊州無疑會落入劉備之手。這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曹操征荊州有兩個戰(zhàn)略目的,一個是占據荊州,一個是驅逐最好是消滅劉備。
由于劉表喜愛劉琮,劉琦繼位的可能性不大。而劉琮繼位也將引起局勢的變動。
若劉琮是個明君,在荊襄豪門世族蔡氏、蒯氏等輔佐下一展雄風,北上爭雄,將給曹操帶來極大的麻煩。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劉琮繼位后曾對蒯越、韓嵩、傅巽等官員說過:“現(xiàn)在和諸位一起占據荊州,守護先君的事業(yè),憑此以觀天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表明劉琮還是想有所作為的,只是被親曹的蒯越、韓嵩、傅巽勸阻了。
但荊州也有反抗曹操的人。劉琮部將王威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劉琮決定投降后仍然勸說劉琮反抗曹操,并懇請劉琮調撥數千人馬給他,趁曹操來接收荊州時出其不意地抓獲曹操。劉琮沒有采納。并不是說劉琮一定能夠戰(zhàn)勝曹操,但如果劉琮決意堅守,及時與劉備、劉琦等協(xié)調一致,起碼可以放手一搏。
若劉琮是個弱主,孫權、劉備就可能乘虛而入取而代之。特別是劉備,可以利用劉琦長子的地位,以立嫡立長的禮制要求劉琮讓位,或者以此為理由“清君側”。
因此,曹操必須趕在孫權、劉備二人尚未準備充分之前提前下手占領荊州,既不給劉備坐大的機會,又能遏制孫權的擴張,為今后一統(tǒng)天下掃除障礙。
曹操大軍出動不久,傳來劉表死亡的消息,曹操催軍急行,直奔襄陽。
剛繼位的劉琮當務之急是怎樣應對曹操的進攻。劉琮本人并沒有投降曹操的意思,首先想到的還是和曹操對抗,但遭到親曹派蒯越、傅巽、王粲等人的反對,力勸劉琮投降曹操。
傅巽認為,以人臣抗拒人主(于此可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效力)是叛逆;以荊州抗拒朝廷,勢力不夠;以劉備抗拒曹操,也不能敵。這三個方面都不足,想以此抗拒朝廷的兵鋒,必定會滅亡。”
傅巽還直截了當地問劉琮:“將軍自己覺得能不能和劉備相比?”劉琮說:“我不如劉備。”傅巽說:“假若劉備不能抵御曹操,就算保有荊州也難以生存。假若劉備足以抵御曹操,那劉備一定不會處在將軍之下,將軍也難以自保。希望將軍不要猶疑。”
一番權衡之后,劉琮最終決定投降曹操。
曹操七月南征,八月劉表病死,同月劉琮投降。劉表近二十年的心血瞬間付諸東流。袁譚、袁尚起碼還奮力抗爭了幾年,劉琮卻是望風而降,全無一點血性,怪不得曹操瞧不起劉琮,直罵“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好在曹操沒有殺他,還讓他做了青州刺史,封列侯,后又任為諫議大夫。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劉琮投降時,劉備還在樊城,既不知曹軍已經臨近,也不知劉琮已經投降,直到曹軍抵達臨近樊城的宛城才發(fā)現(xiàn),大為驚嚇,緊急派親信到襄陽找劉琮詢問。
劉琮派五業(yè)從事宋忠(這個名字有意思,晚來一步真就給劉備“送終”了)來宣告投降的旨令。劉備氣得罵宋忠:“你們這些人怎么能這樣做事,為什么不早點告訴我,如今禍到臨頭才給我說,豈不是太過分了!”
罵完不解氣,又拔出刀來指著宋忠說:“我現(xiàn)在砍掉你的頭也不足以解忿,也恥于做這種大丈夫臨別時還要殺你們這些人的事情。你走吧!”
諸葛亮犯了個天大的錯
面對曹操,劉備一如既往地選擇了逃跑。經過襄陽時,諸葛亮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影響了諸葛亮一生,也是終劉備之年,沒讓諸葛亮帶兵打仗、隨軍參謀的重要原因。
這個錯誤就是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占據襄陽。
且不說劉備的實力能不能夠攻下襄陽,就算能夠攻占,短時間內能否服眾,最關鍵的是面對即將兵臨城下的曹操征南大軍能不能守???守不住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守得住,一旦守不住,再想逃命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
劉備否定了諸葛亮的建議,理由是不忍心攻打劉琮。真實的情況不是“不忍”,是不能,也不敢。劉備具備力量能夠攻打益州時,有過“不忍”嗎?
善于識人是劉備的強項,諸葛亮這個餿主意在劉備心里應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一生就只安排諸葛亮做政務、外交、后勤工作。臨終托孤,也是將軍事交與李嚴,足見劉備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不信任。
劉備沒有攻打劉琮,只是在襄陽城下呼喊劉琮出來相見,劉琮不敢。曹操以前屠殺徐州百姓的暴行令襄陽城中許多懼怕曹操的官員、世族、百姓出城跟隨劉備逃亡。劉備在襄陽城東劉表墓前拜祭一番后,帶領軍隊和沿途不斷加入的民眾向江陵逃亡。
后面發(fā)生的事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當陽長坂坡大戰(zhàn),也沒諸葛亮什么事,此處從略。
劉備被曹軍精銳虎豹騎沖擊得七零八落,被迫改道抄小路前往漢津(今湖北荊門市),與沿漢江而下的關羽會合,渡過漢水,遇到劉琦率領一萬多人馬來迎,合兵一起到達夏口,這才躲過一劫,僥幸逃生。
諸葛亮沒能完成平等結盟孫權的使命
前面說過,孫權也在覬覦荊州,得知劉表死后,魯肅立即自告奮勇前往荊州偵察,看是否能與荊州方結盟共同對付曹操(可參閱本號《魯肅,奇男,偉男,卻被《三國演義》描繪成一個弱智,真冤!》),或者尋找一個奪取荊州的機會。還沒到襄陽,得到劉琮投降、劉備逃亡的消息,立即改道在當陽追上了劉備,建議劉備投奔孫權。
劉備假惺惺推諉一番后答應了,到夏口后,立即派諸葛亮出使江東,商談結盟事宜。最理想的是能平等結盟,實在不行,也只能暫時屈居人下。
以劉備當時的境況,能夠和孫權結盟是解決困境的最佳方略。既能依靠孫權的力量與曹操對抗,避免覆亡的命運,又能留在江東,近窺中原。
劉備前半生都是寄人籬下,作劉表的客將和作孫權的客將,對劉備來說沒有什么區(qū)別。有個立足之地,又能保住性命,對此時的劉備來說,已經足夠了。
劉備之所以沒有主動提出投奔江東,一是為了抬高身價;二是荊州劉表與江東孫權是世仇,孫權能否接納自己不得而知,如果主動提出遭到拒絕,局面就難以收拾。
既然魯肅主動提起,劉備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魯肅的建議。從劉備非常高興喜悅的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魯肅的提議正中劉備下懷。
聯(lián)盟能否成功,直接關系到劉備的生死存亡,諸葛亮能夠不辱使命,挽狂瀾于既倒嗎?
諸葛亮趕到江東時,孫權已經做出了抵抗曹操的決定,既然劉備要來投奔,也可以看看劉備有什么實力和想法,同時也可以給主戰(zhàn)派增添信心,給投降派消除疑慮,所以又召集了一次群臣會議。
在東吳朝堂上,諸葛亮的才華橫溢得到精彩的表現(xiàn)。
諸葛亮首先把孫權、劉備、曹操三者并列,為爭取平等結盟建立基礎,然后為孫權分析眼前的形勢和可以選擇的出路,明言孫權已大禍臨頭,誘使孫權表態(tài)。
孫權并不上當,而是反問劉備為什么不投降曹操?諸葛亮趁機使出激將法,抬高劉備的宗室地位和不能為曹操之下的傲骨節(jié)操,刺激孫權的自尊心。
這次孫權果然上當,勃然大怒,但對劉備的實力還不大放心。諸葛亮又夸大其辭的描述了劉備的實力,并不惜用一些諺語民謠來貶低曹操的實力,此消彼長,證實劉備是有實力和曹操抗爭的,并為孫權預測了勝利的前景。
當然,中心意思仍然不忘鼎足之勢。開頭、結尾都反復提醒孫權和劉備的并列關系。孫權卻不傻,同意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但對是否平等結盟則不置可否。
這個場景十分精彩絕倫,諸葛亮打好根基,步步進逼。孫權最初還有一點心理優(yōu)勢,以守為攻,層層抵御。在諸葛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逼迫和抽絲剝繭的分析下,終于同意聯(lián)劉抗曹。
赤壁之戰(zhàn)時,劉備和孫權是從屬關系。孫權是帥,劉備是將。劉備的軍隊納入東吳軍隊內由周瑜統(tǒng)一指揮。
諸葛亮出使東吳有兩個使命:一個是促成孫劉聯(lián)盟;一個是爭取平等結盟關系,這就是諸葛亮和孫權會談時始終圍繞鼎足而立做文章的原因。第一個使命順利完成,因為孫權本來就要抗曹,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何樂而不為呢?第二個使命沒有完成,孫權始終沒有答應平等結盟,只是答應接納劉備而已。
孫權答應接納劉備,劉備趕緊率軍從夏口進駐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的樊口。鄂縣是孫權的勢力范圍,當時的縣長是孫權的同學胡綜,沒有孫權的許可劉備是不可能毫無阻攔地率軍進駐的。
作為結盟條件,劉備交出了夏口管轄權,周瑜、程普等率領江東水軍進入夏口,以此為指揮部和集結地出發(fā)攻打曹操水軍。
《三國演義》和其他民間傳說為了美化諸葛亮,把孫權抗曹說成是全靠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這不是事實,事實是不管有沒有諸葛亮的激將,孫權都已經決定和曹操決一死戰(zhàn)。
孫權此時是個二十六周歲的年輕人,血氣方剛,不愿意屈居人下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江東本身也具備一定實力,可以一試。魯肅的堅持,周瑜的堅定,諸葛亮的激將,無疑對堅定孫權的決心有重大的作用,但最終的決定應該還是來自孫權的內心。如果孫權自己沒有抵抗曹操的想法,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改變他的決定。
赤壁之戰(zhàn)由此拉開序幕。戰(zhàn)后,劉備得到與諸葛亮“伏龍”齊名的“鳳雛”龐統(tǒng),大為欣賞,諸葛亮的地位受到威脅,諸葛亮是怎么應對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