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全民營養周」全國性科普活動也應運而生。
「全民營養周」主要由中國營養學會發起,定于每年5月份的第三周,到今年已經是第6年了。
全民營養周是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信息為依托,每年重點宣教其中一個部分。
就這樣一點點的向大眾推廣健康飲食的方法,提升國民的健康飲食科學素養。
如果你今天才剛剛知道有個組織叫中國營養學會,有個與飲食健康有關的全國性科普活動叫「全民營養周」,那也不晚,終于等到你了。
中國營養學會這個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成立于1945年,是國家與營養科學工作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會定期舉辦大型的營養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促進與國外學術機構的交流,也會開展落地的營養科普工作,將學術知識轉化為老百姓的生活。
主辦《營養學報》《衛生研究》《中華預防醫學雜志》《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華臨床營養雜志》等學術刊物,也出版人人都能讀,也特別推薦大家讀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組織營養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營養相關標準、政策法規的研制,也還是注冊營養師RD的評定機構。
總之,它在默默的推動,幫助我們構建更健康的美好生活。
車、衣物、皮包都需要保養,人體更是,但很多人聽聽就罷了,不見得有實際行動。
食物選擇是豐富而龐雜的,營養對身體的作用,也是潛移默化和相對滯后的,難免讓人忽視和困惑。
老A是典型的“三高”。年輕的時候整天在外應酬,大魚大肉抽煙喝酒一個不落。人到50,覺得身體大不如前,每天都要靠藥物來控制血壓和血糖,有些痛苦。
小B是30出頭的新青年。前些天,老爸因為買“營養保健品”被騙走了不少積蓄,令他十分發愁。最近,又傳出“大頭娃娃”事件,看著媳婦兒懷里才三個月大的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讓全家人的健康更有保障。
小C是全職媽媽。操持家人吃飯最耗神,孩子學齡期營養需求大,但她不知道該怎么搭配才健康。孩子就喜歡吃糖醋口味和油炸,長輩也常塞零食,還說胖乎乎最好。怎么能讓孩子吃的營養又不胖,真是大難題。
這些并不是幻想出來的煩惱,它們就真真實實存在于我們生活里。
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實用的營養知識,就會發現這事兒很簡單。
也有研究顯示,在中小學生中進行營養知識教育的效果非常好,而且越早進行教育效果越好。
對于成年人來說,重塑科學的飲食觀,可以大幅提升飲食品質,還有助于帶動改善全家人的健康。
常說一圖勝千言,能用一張圖傳遞的信息,就別用一大段字。
所以,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張飲食圖,也有與圖配套的相關科普讀物。
點擊可查看大圖
這些有趣的圖片不僅僅是一副副飲食指導圖,也包含了不少飲食文化理念在其中。各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讓國民了解營養,推動“健康飲食”成為流行的生活態度。
既然每個國家的膳食指南都是基于本國人的飲食情況,那對于我們來說,最具有參考價值的就是【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膳食寶塔的主體是一個五層的結構,各層面積各不相同,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列出了成人每日各類食物的具體推薦攝入量。
現實生活中,男生女生、高個子矮個子、輕體力重體力勞動,所需要的食物總量是有差異的,但總能量基本集中于1600-2400kcal之間。
而大家所需要的食物搭配,基本上是一致的。
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
這是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推薦每天攝入蔬菜300-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1/2;水果200-350g。
蔬菜和水果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各有各的益處。
每天平均攝入水產類40-75g,禽畜類40-75g,蛋類每天40-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
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也富含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天飲奶300g,或相當量的奶制品,平均每天攝入大豆和堅果類25-35g。
乳類是鈣的最佳來源,也富含優質蛋白質和多種營養素,但是中國居民乳類的平均攝入量還未達到100g,相距甚遠。
每天烹調油攝入量為25-30g,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g。
但是根據我國膳食和烹調習慣,這是非常突出的飲食槽點。
膳食寶塔給出的數據都是未烹飪前的生重,食物挑選好想要做成什么菜大家可以自由發揮,反正油鹽也都限制了呢。
除此之外,在寶塔旁邊還提醒了運動和飲水,進一步完善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議。
這兩張圖為你做個示范:
三餐食材搭配
快手一日三餐示范
中國居民膳食平衡寶塔當中簡單的數據呈現,背后是多年的飲食科學研究,普通人只需要簡單照做就可以了,簡單方便。
兒童、慢性病、素食主義者等特殊人群,也有相應的膳食指南,可以針對性學習。
如果你愿意深入研究,那更細節的數據也當然是有的,以下這幾本書足夠你研究很久很久了。
我叫田雪,是中國注冊營養師,這幾年一直在努力通過自創的211飲食法,推廣健康飲食知識和理念。
211飲食法并不是憑空產生,它就是從這些科學的膳食指南當中演化出來的。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會經常按照膳食寶塔編制食譜。逐漸發現,食物最終的體積是有個大致范圍的。而每個人的拳頭跟自己的體型還是很搭配的,非常方便粗略的估算份量。
中國營養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也都推出過平衡膳食餐盤,希望更可視化指導大眾生活,這也帶給我很多思路和靈感。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餐盤
美國膳食餐盤
接近8年的培訓經歷,讓我養成了拎重點的習慣,一直遵循“要點不超過3條”的原則。
因為超過3條之后,很多人就記不住了。
于是,為了讓大家好記、好操作,一直優先講解主食、蔬菜、高蛋白食物三個板塊,用拳頭來做示范。在2017年的夏天,好朋友幫我起了這個很好記的名字,叫211飲食法。
211飲食法是最小單元的健康飲食模型,每一餐包含2個拳頭蔬菜、1個拳頭主食、1個拳頭高蛋白食物。
2018年10月20日 果殼年度大會演講分享
211飲食法當中并沒有包含所有的食物,而是抓大放小,方便大家先模仿起來。無論是做飯還是在外就餐,查漏補缺都非常方便。
而水果、堅果、烹飪油、鹽等細節,都是在后續的進階內容當中才會一一闡述。
所以,211飲食法不是完整的膳食指南,而是最簡化的健康飲食行動方案。
它就像是一扇窗,讓你站在這個窗口可以先往里看一看,再隨手帶走一些能用的上的知識。當你開始愿意接納健康飲食,學習營養學的內驅力開始形成,那更多的知識也早已就緒,就等你來了。
「全民營養周」,我也全力打call,希望這項全國性的科普活動不僅僅營養圈內人熟知,也讓大眾更受益。
官方v信為「中國營養界」「注冊營養師服務號」,有不少近期的科普直播,方便集中學習。
全民營養周之際,祝愿所有營養從業者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愿我們這一代人,比以往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