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甪端與甪里先生
甪直是有名的江南水鄉古鎮,在蘇州城東,依著吳淞江可直達上海最中心。除了通常的水鄉街巷勝景,古鎮還有唐代詩人陸龜蒙墓,現代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墓,均在千年古剎保圣寺內。葉圣陶1930年代寫的短篇《多收了三五斗米》,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文章中提到的萬盛米行和碼頭如今也是人們常會到訪的景點。87版電視劇《紅樓夢》開篇的葫蘆廟、十里街、甄士隱的一些場景就是在保圣寺一帶取景,在寺前百花弄的窄且古舊里,就能發現些電視紅樓夢的背景。
游一趟甪直,總會有以上的記憶。還有一件事可能會念念不忘,那就是名字里的“甪”字。這個筆畫不多,見面不多,長相怪怪的字,發音lù。
“甪”用處極少,說地名好像就是江浙有,蘇州除了甪直,還有西山的甪里。除了用于地名,就是中國傳說的一種瑞獸甪端。所以,現在景點的甪直古鎮西入口就有一個很大的甪端石像。在甪直算是把“甪”的字義都發揮使用了。
從很多解釋里,似乎甪字就是為甪直而生,或者說就是甪直這地方造出了甪字。甪直原被稱呼過甫里,陸龜蒙就自號甫里先生。有人解說,甪直的地理形勢就是一個“甪”字:甪直也叫六直,吳語方言“六”和“甪”諧音。何為六直?甪直有三縱三橫六條筆直的河流在古鎮的體內,組成一個“用”字,而吳淞江又恰如其分地從鎮北擦過,在頂上點下一撇,俯瞰正是一個象形的“甪”字。
至于神獸甪端的傳說直接嫁接給了甪直:話說瑞獸只伴明君,秦始皇暴虐,甪端因而棄皇都咸陽向南,來到甫里不再離去。傳說是甫里的風土清嘉留住了甪端,也是甪端讓此地風調雨順。所以甫里就成了甪直。
同樣是蘇州,在太湖洞庭山有甪里村,“甪”字與“用”字形近,與“角”也形似。所以甪里也曾叫角里,甪里村在近時期的地名演變中也曾有四皓的名稱,當時甪里村歸屬四皓鄉。從四皓和甪里自然會聯想到“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周術。
后世關于商山四皓的傳說大概都是源于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這是張良的傳記。其中說到漢高祖劉邦寵幸戚夫人而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感到危機請張良出主意,張良的計謀是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盈。商山四皓是避秦亂世的高級人才,當時知名度很高,隱居在長安東南的秦嶺山里,也就是我的老家商洛。劉邦滅秦以后曾想請四皓出山也未遂,可見是曠世高人。不知是呂后的計謀還是太子劉盈的仁孝,四皓被請來隨太子劉盈身邊,劉邦見到劉盈身邊這四個皓首老人,放棄了廢立太子的打算。結果是戚夫人的王子劉如意不但沒有成為太子,高祖劉邦身后,呂后還將戚夫人折磨成“人彘”。從史記記載看”商山四皓“竟有影響大漢皇室廢立的能量,但是后世關于四個人的記載僅僅是夾在史記張良傳記中間不多的一段,沒有更多其他記載。正是因為沒有更多記載,才會有更多附會的可能。
由于我老家在商山,對商山四皓就很有興趣。有一年專程去看“四皓墓”,在州城東南的丹鳳縣(丹鳳也是賈平凹的故鄉),我只見到三座墳丘,問了一下說是還有一座在市區運輸公司院內。我隨后去找了,院內果然有一土丘,上有柏樹,立有一碑,刻字“四皓墓”。也不知是四皓之一還是四皓合葬。
后來到蘇州,發現這里太湖邊也有四皓隱居地,并解釋是在漢高祖末年隱居于此。我不知道是究竟是隱居在我老家商山,還是在太湖。還是先在商山出山輔佐了太子劉盈為孝惠皇帝,再隱居之太湖。甪里一帶短時間有過四皓鄉的名稱(四皓鄉比甪里的范圍大許多),沒用多久又取消了四皓的名號,估計用四皓是看重了四皓的歷史文化份量,取消是不是不確信?因為“商山四皓”已被歷史凝固。關于“商山四皓”的清晰信息只有史記那一點,疑問不得而知。
我倒覺得,如果隱居在商山,離都城咸陽或長安很近,似不是真隱,準備伺機出山。要真隱在太湖洞庭山,洞庭雖不比商山那樣的高且深,卻真是處江湖之遠了。
在河南的汝陽也有甪里街,甪里也是一個古姓。關于“甪”字相關的好像就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