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氣候干燥寒冷,皮膚在缺水狀態下,就很容易出現瘙癢現象,很多人會忍不住用手抓撓,直至抓破才舒服。中醫認為,秋冬季皮膚瘙癢的病理病機,一般是和血、風有關,需辨證論治。很多人的秋冬季瘙癢以風寒較為多見,常因體內陽氣不足,無法抵抗外寒,再遇氣溫降低,風寒入侵,血脈不和,則引發瘙癢。遇寒加重,遇暖緩解,治則上以祛風散寒為主,因此可用活血驅寒的方法來治療,如:
1、食療方:準備紅棗、紅糖、豬板油,先將紅棗、豬板油一起加少許水,煎至豬板油融化,加入紅糖,將紅棗上的果核祛除,一起攪拌混合,每日食用。
2、外用方:通常是需經過中醫把脈問診后,對癥開方,常見的止癢的藥物有蒼術、生地黃、荊芥、赤芍等,將其放在一起煎水,熏洗患處,每日早晚使用。
3、藥茶方:準備大棗、小麥、甘草、合歡花,一起洗凈,放入砂鍋中,加水煮開,待溫度適中時,加蜂蜜飲用。具有益氣健脾、安神靜氣、消煩潤膚的作用。
當然,還有一些中成藥是可以止癢的,例如:
1、潤燥止癢膠囊,此藥里面包含首烏、生地黃、葉、苦參等,具有祛風止癢,潤腸通便之效。
2、濕毒清膠囊,此藥包含地黃、當歸、丹參、蟬蛻、苦參、白鮮皮等,有養血潤燥,化濕解毒,祛風止癢的效果。
但皮膚瘙癢的嚴重程度和病癥皆有所區別,上述藥物并不是對癥于所有人,大家還需經過中醫把脈問診后,對癥開方,切勿自行使用。同時在治療期間,要注意飲食習慣,很多瘙癢性疾病都是飲食所致,常見的有“辣椒、海鮮、牛羊肉、竹筍”等,都會使皮膚發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