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一,狹紡錘形,莖下部稍木質(zhì)化,縱棱明顯,多分枝,莖、枝被類白色微柔毛。
白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長快,3月中旬至4月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jié)實(shí),10月初成熟。
中文名稱
白蒿
拉丁學(xué)名
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
別稱
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科
菊科
亞科
屬
功效分類
解毒藥;補(bǔ)益藥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藥材基源
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釋名」蘩(《爾雅》)、由胡(《爾雅》)、蔞蒿(《食療》)、 (音商)。
時珍曰∶白蒿有水陸二種,《爾雅》通謂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陸 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蔞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丑,秋為蒿。
則通指水陸二種而言,謂其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則皆呼為蒿矣。曰賴,曰蕭,曰 ,皆老 蒿之通名,象秋氣肅賴之氣。
「集解」《別錄》曰∶白蒿生中山川澤,二月采。
弘景曰∶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復(fù)識之。
恭曰∶《爾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葉頗似細(xì)艾,上有白毛錯澀,粗于青 蒿 禹錫曰∶蓬蒿可以為菹。故《詩箋》云∶以豆薦蘩菹也。陸璣《詩疏》云∶凡艾白色為 皤蒿。今白蒿先諸草發(fā)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頌曰∶此草古人以為菹。今人但食蔞蒿,不復(fù)食此。或疑白蒿即蔞蒿,而孟詵《食療》 又別著蔞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其苗 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時珍曰∶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 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詩》云∶呦呦鹿鳴,食 野之蘋。蘋,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種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詩》云∶于 以采蘩,于沼于 。《左傳》云∶蘋蘩蘊(yùn)藻之菜,可以薦于鬼神,羞于王公。并指水生白 蒿而言,則本草白蒿之為蔞蒿無疑矣。鄭樵《通志》謂蘋為蔞蒿,非矣。鹿乃山獸,蔞乃水 蒿。陸璣《詩疏》謂蘋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細(xì)葉直上,狀如牛尾也。蔞蒿 生陂澤中,二月發(fā)苗,葉似嫩艾而歧細(xì),面青背白。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莖, 生熟菹曝皆可食,蓋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謂吳人善調(diào)酸,瀹蔞蒿為 齏,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苗根
「氣味」 甘,平,無毒。思邈曰∶辛、平。
時珍曰∶發(fā)瘡疥。
「主治」 五臟邪氣,風(fēng)寒濕痹,補(bǔ)中益氣,長毛發(fā)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久服輕身 ,耳目聰明不老(《本經(jīng)》)。生 ,醋淹為菹食,甚益人;搗汁服,去熱黃及心痛;曝為末 ,米飲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燒灰淋汁煎,治淋瀝疾(孟詵)。利膈開胃,殺河豚魚 毒
「發(fā)明」 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與庵 同法耳。
時珍曰∶《本經(jīng)》列白蒿于上品,有功無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豈不得服之之訣歟?
「附方」 舊一。
惡瘡癩疾,但是惡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 曲及 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師方》)
子
「氣味」 缺
「主治」 鬼氣。為末,酒服之,良(孟詵)。
大籽蒿: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單一,垂直,狹紡錘形
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干山坡或林緣等地。
主要產(chǎn)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此外山東、江蘇等地也有栽培。
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還可治療風(fēng)濕寒熱邪氣,熱結(jié)黃疸等疾病。治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guān)節(jié)、去滯熱、傷寒等。
嫩莖葉可供食用。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nèi)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zhì)0.499%、黃酮類0.831%、內(nèi)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地上部分含一第列的倍半萜類衍生物,內(nèi)有:白蒿素(sieversin),4-羥基-8-乙酰氧基-8-乙酰氧基-1(2),9(10)-愈創(chuàng)木二烯-6,12-內(nèi)酯[4-hydroxy-8-acetoxyguaia-1(2),9(10)-dien-6,12-olede],洋艾內(nèi)酯(artabsi n),洋艾內(nèi)酯(artabsin),洋艾素(sbsinthin),白蒿寧(siev-ersinin),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10,11-表洋艾素(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esiversin),11α-二氫墨西哥蒿素B(2β-hydroxy-8-desoxy-11α,13-dihydroxrupicolin B),11α,13-二氫漢菲林[11α,13-dihydro-4(2)-hanphyllin],異戊酸,-(8-異戊酰氧基)橙花醇酯(8-isovaleryoxy-nerylisovalerate),2α,3α-環(huán)氧-11α,13-二氫去氫木香內(nèi)酯(2α,13-dihydrodeth-drocostrslactone),大牻牛兒烯(dermacetene)D,右旋姜黃烯(cur-cumene),異戊酸橙花醇酯(nerylisovalerate),4-去羥亞菊素(4-de-hydroxyajadin,ludartin),安洋艾素(anabsinthin),球花母菊素(globicin),蘭香油薁(chamazulene),蘭香油精(chamazuleno-gen),蒿萜內(nèi)酯(artemolin)等。還含木脂體類分合物:芝麻素(sesamin),e,a-阿斯?jié)h亭(e,a-ashantin),e,e-蒿脂麻木質(zhì)體(e,e-sesartemin),鵝掌楸樹脂醇B二甲醚(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B),鵝掌楸樹脂醇A二甲醚(epi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A)。又含黃酮類化合物:艾黃素(artemisetin),獵眼草黃素(chrysosplenetin),蕓香甙(rutin),異槲皮甙(isoquercetrin)以及馬栗樹皮素(escul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精油(essential oi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