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一名價值投資者,都建議你看財報,這是合格投資者的一個標準技能。
即便你覺得自己是快進快出的技術派,看懂財報也可以幫助你有效地避開一些深坑。
有一點,你是沒有辦法否認的,任何上市公司最終的股價,或者說是市值,都將會和本身的財務報表掛鉤,與業績相匹配。
而那些最終市值高高在上的上市公司,絕對不是因為短期的投機炒作,而是企業一步一個腳印發展起來的,都是有硬實力的企業。
它們給到投資者的回報,也是非常可觀的,甚至有幾十倍之多。
而財務報表就是見證這些企業一步步從小做到大的過程,也是它們逐步長大過程中一次次交出的答卷。
如果我們能看懂企業交出的答卷,找到這部分優等生,就能大概率地做優秀的投資,賺到企業成長帶來的市場紅利。
而所有的股票軟件,其實都集成了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一個簡單的F10,囊括了所有公開的數據。
今天從基本面的角度,去給大家說說,如何看懂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
如果單純地看財務報表,一共有三張重要的表格,分別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
這三張表可以完整地反應一家上市公司當下的財務情況。
先說資產負債表。
所謂資產負債表,主要指的是凈資產負債率。
比如一家企業的凈資產是700億,負債200億,凈資產就是500億。
資產的負債率就是200/700=28%。
資產負債率如果偏高,像部分房地產企業,超過80%,風險就會比較高。
這就好像你買了一套1000萬的房子,如果800萬是銀行貸款,那么銀行的風險就會很高,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企業在發展的路上,一定是需要現金流的,出現負債是很正常的。
如果一家企業的負債率只有10%,甚至更低,說明財務上比較健康。
但同樣的,企業的負債率很低,說明企業已經不在高速發展期了,不需要“借錢”來快速擴張了。
一家正在高速成長期的優秀企業,凈資產的負債率往往在30-50%,是比較健康的。
超過70%就要警惕財務危機了,低于15%說明企業現金流良好,但是發展增速就比較緩慢了。
資產負債率同樣要搭配總體的凈利潤來看,部分企業會通過調整負債率,去應對潛在的風險和危機。
在資產負債表中,有一條是應收賬款,這一條要格外謹慎對待。
有一些企業的應收賬款,是很快能變成實收的,而有一部分企業的應收賬款,隨時可能會變成壞賬。
在計算資產負債率的時候,要判斷應收賬款是屬于哪一種,尤其是對于應收賬款特別多的企業,要抱著謹慎的態度,以免應收賬款最終都成了雷。
再說利潤表。
利潤表是最直接反應一家上市公司賺多少錢的。
利潤表中,我們最常看的指標,就是毛利潤率和凈利潤率。
企業的毛利潤率,決定了企業所在行業的好壞,也決定了一家企業的下限。
如果一家企業的毛利潤率只有30%,那么這個行業總體的凈利潤水平,一定也不會很高。
這種情況下,企業拼的肯定是成本管理,比如一家企業的綜合成本是10%,凈利潤率就有20%,另一家企業的綜合成本是20%,凈利潤率就剩下10%了。
但是,毛利潤率如果能有50%,70%,甚至90%,即便企業的管理能力略差一點,從盈利上看,仍然會是一家不錯的企業。
當然,如果你發現一家企業的毛利潤率,正在逐年下滑,說明這家企業所處的行業,正在不斷地走下坡路。
有可能是上游的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也有可能是下游的產品價格正在不斷下降。
這種情況下,一定要非常謹慎了。
再說決定一家企業上限的,凈利潤率。
凈利潤率,其實就是企業的毛利潤率減去綜合的成本率。
比如,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毛利潤率有1000塊,指的是上游原材料的價格和下游成品售賣的利潤率。
但如果算上人工費用、銷售費用、運營費用、維護費用等其他費用,最終凈利潤率一定會低一些。
如果企業在整個成本控制上很有優勢,對于下游銷售端口又有絕對的議價權,那么凈利潤率也會偏高,反之就會略低一些。
在毛利潤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家企業的凈利潤率持續走高,說明企業的效率正在提升,規模化效應正在顯現,在市場競爭中優勢越來越大。
如果一家企業的凈利潤率持續走低,說明殘酷的市場競爭,已經讓這家企業開始不堪重負了,一定要謹慎。
有兩種情況,可以除外一下。
一種是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費用進行研發,當研發成本相對高昂的時候,拉低企業的凈利潤率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種是企業為了市場化規模,放棄了一定的凈利潤率,如果營收規模大幅度上漲,適度拉低了凈利潤率,也是情有可原的,可以理解為花費了大量的營銷費用去搶市場。
利潤表比起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更重要,但必須動態地來看。
千萬不要被靜態的利潤表所迷惑,忽視了相關風險的存在。
最后說說現金流量表。
說到現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先給大家舉個例子。
曾經有很多家爆雷的企業,坐擁百億千億市值,甚至幾十億的凈利潤,就因為幾十億的銀行貸款無法償還而倒了。
最有名的其實就是當時的樂視網。
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其實就是現金流的問題。
一個企業,即便營收和凈利潤都健康,短期現金流如果枯竭,一樣會導致企業無法生存。
當銀行開始抽貸的時候,供應商就會來催款,牽一發而動全身,賬上的現金流肯定是不足以支持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抽調。
加上應收賬款的一些周期性,固定資產的變現相對比較慢,企業的信譽一旦走下坡路,最終就會面臨被“擠兌”而亡的結局。
所以,優秀的企業,在現金流這個問題上,是從來不會犯錯誤的。
很多人會提到,企業的現金流量表造假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現金流量表非常難造假,因為需要銀行配合,大部分現金都是存在銀行里的。
雖說有部分上市公司,出現過百億現金不翼而飛的情況,但這終究是極少數,現金流量表的可信度,相對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實在是非常害怕踩坑,可以關注現金流量,包括凈利潤率和分紅的關系。
如果一家企業常年躺著百億現金流,卻不分紅,也不去擴建項目,那種情況可能是會存在問題的。
說完面上最重要的財報三要素,再說說財報中,一些比較重要的細節。
股東人數。
每次看財報,除了單純地看看財務指標以外,必然會看的一定是股東人數。
股東人數如果出現明顯的變化,一定是意味深長的。
尤其是股東人數大幅度減少,代表了有資金在市場上掃貨,拿走了散戶手里的籌碼。
股東人數減少,股價上漲的概率就會偏高,股東人數增加,股價下跌的概率就會偏高。
雖說股東人數不完全決定股價的走勢,但是會顯露出一定的資金意圖。
主要供應商。
主要供應商列表,很多投資者是不看,但其實非常重要。
因為企業的供應商決定了企業的上游成本。
供應商如果穩定,那么企業的利潤率會相對穩定。
但這個穩定,并不是說所有的都用同一家供應商的,因為這樣可能會受到供應商提價的影響。
多元化的供應商列表,加上穩定的供應商服務,是企業上游穩定的關鍵。
如果遇到大范圍的變更供應商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主要客戶。
主要客戶,其實指的是下游銷售端口。
主要客戶要盡量分散,尤其是前十大客戶占比,最好不要超過30%,越低越好。
你或許會認為,主要客戶集中,銷量不愁。
但是在風險來臨的時候,主要客戶的過度集中,一旦大客戶遇到風險,你的產品可能就會滯銷。
而客戶很分散,說明市場需求很旺盛,也不會因為一兩家客戶出現問題,導致企業經營出現風險。
更不會因為某些客戶的賴賬,導致大量的應收賬款變成壞賬。
營收分類占比。
營收分類的占比,也是重中之重。
很多上市公司會面臨業務多元化,或者是業務轉型的問題。
新業務的占比,或者說總體的業務結構情況,其實非常的重要。
營收結構的變化,尤其是不同業務凈利潤率的占比,對于一家企業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這個欄目,是一定要時時刻刻關注的。
那些萬年不變的企業,未來的上限就比較受到限制,但業務過于多元化的企業,其實也會存在問題。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分類指標,但必須時刻關注。
營收地區情況。
最后是營收的地區分類。
這是企業拓展地方性業務的重要參考指標。
除了境內、境外的區分以外,還有華東、華南、華中、華北等區域性指標。
一家企業,如果業務能夠走向全國,那么企業的成長性就很高,如果能夠開拓境外市場,更是說明產品得到全球的認可。
所以,時刻關注企業在不同地區營收的突破,也是對于判斷企業未來成長性很重要的指標。
很多做價值投資的人,總把業績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這幾個字掛在嘴邊。
殊不知,這些都是結果指標,并不是過程指標,當下的業績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并不代表未來的,都是動態變化的。
如果單純地按這些指標去做價值投資,經常會遇到業績不及預期,增長不及預期等尷尬的情況。
只有通過財務報表中的蛛絲馬跡,對于當下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才能知道企業當下的狀況如何,企業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是什么樣。
上市公司的財報中,是真的有黃金的,就是得看股民有沒有能力去解讀了。
最后教大家一個笨辦法,財報到底好不好,就看財報出來后,市場資金的反應,市場的反應不會騙人,都是聰明的資金在深入解讀和研究后,給的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