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天下午抵達西江,到次日上午離開,雖然在苗寨逗留的時間不到24小時,雖然這里也和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樣籠罩著“商業化”的魔影,但是仍然給我留下很好很深刻的印象。
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更由于五千年前那場戰爭的失敗和世代艱難跋涉遷徙留下的歷史沉淀,盡管1285戶人家居住在并不很寬松的空間里,但鄰里間是那樣的友好、和睦;盡管物質條件并不寬裕,但似乎人人都能知足。這里沒有發現罵街的悍婦、睡臥街頭的醉漢和玩世不恭的“混混”,對游客的友善也出乎我的預料。
作為非物質的人文旅游資源,西江和諧的社會環境、原生態的民俗是很有特色和具有吸引力的。以至在離開苗寨時,我后悔選擇了跟團旅游,如果是自助游,多呆上一天收獲一定會大得多。
因比,本篇博文配發一組反映苗寨風情的圖片。
隨著苗寨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苗寨吊腳樓的結構和式樣也不斷的翻新和變化。
導游把游客帶去住“苗家樂”,進門時遭遇“攔門酒”,晚餐是苗族特色的“長桌宴”。
清晨我走出寨子東頭,兩位坐在那里聊天的老者指著東面的高山,告訴我那是雷公山。
田園、風雨橋、流人、人家,當是慰籍疲憊心靈的家園
為了生計的人們,他們是生活中的強者
肥豬送到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