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2歲,因間斷性皮膚瘙癢近1年,于2001年10月19日初診。自訴因汗出當風,出現周身皮膚瘙癢,間斷服用西藥與中成藥,收效甚微,癥狀時輕時重,影響生活。近1個月來瘙癢加重,刻下周身皮膚暗紅,滿布抓痕,伴畏寒身重、腰膝酸沉、大便溏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脈沉緩而細。癥屬脾腎陽虛、陽虛寒凝,方用陽和湯加減:肉桂6g,麻黃5g,鹿角霜9g,白芥子9g,干姜8g,升麻9g,細辛3g,熟地10g,蟬蛻15g。每日1劑水煎,連服5劑皮膚瘙癢大減,諸癥減輕,16劑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老年患者,氣血已衰,少陰陽虛,汗出當風,久治未愈,正氣受損,氣血被病邪壅遏,經脈痹阻,陽虛寒凝。取陽和湯溫陽散寒通脈,散表里之寒邪,加升麻升陽透表,蟬蛻祛風止癢,細辛溫經,故能除去痼疾。
二、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患者男性,44歲,主訴胸悶、頭暈反復2年,于2002年9月26日初診。2年前因感冒鼻塞流涕、周身不適,服藥后癥狀緩解,未再注意。隨后胸悶、眩暈時有發生,因逐漸加重,赴醫院診治,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動過緩伴竇性心律不齊,心率38~45次/分,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經治未效,求治于中醫。刻下胸悶乏力,心懸似脫,動則尤甚,肢冷畏寒,腰膝酸軟,面色蒼白,飲食少進,舌苔白膩,舌淡伴有齒痕,脈沉遲。癥屬腎陽虛衰,治以溫腎助陽,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熟附子15g,麻黃、細辛各3g,黨參、補骨脂各15g,當歸、栝樓皮各10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服12劑諸癥減輕,以后用本方稍有出入服藥2個月,心率恢復至66次/分,諸癥消失。隨訪2年未復發,囑其慎調養,防感冒。
按:此為少陰心腎陽虛,陰盛陽微,君火不旺,根源在腎,治當溫腎助陽。以麻黃、附子、細辛振奮陽氣、祛逐陰寒、溫腎益心;黨參益氣養陰、栝樓寬胸理氣;補骨脂、當歸溫腎補血,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腎助陽、益心定悸之功。
三、當歸芍藥散治療痛風性關節炎
患者男性,47歲,反復足趾關節疼痛近3年,再次發作2天于2001年6月9日初診。患者因飲食不節出現雙足趾關節紅腫熱痛,診為“痛風”,經治療好轉,間有加重。近來飲食不慎而病癥復發。查雙足趾關節紅腫,有灼熱感、壓痛明顯,屈伸受限,大便不暢,舌淡苔薄黃膩,脈弦數。查血尿酸568umol/L,血沉60mm/h。證屬肝脾兩虛,濕熱痹阻,痰瘀互結,治當清熱除濕、活血通絡、調和肝脾,方用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加味:當歸15g,白芍20g,川芎15g,白術15g,云苓30g,澤瀉15g,土茯苓30g,威靈仙12g,忍冬藤30g,秦艽12g,山甲9g。水煎服,每日1劑。5劑后紅腫熱痛諸癥減輕,再進15劑諸癥消失,查血尿酸和血沉均在正常范圍,囑其節飲食、慎起居,隨訪1年未再復發。
按:痛風病位雖在關節,但與內臟相關。人過中年,肝氣始衰,飲食不節,先傷脾胃,肝虛不能疏土,脾虛不運,濕濁內阻,代謝產物蓄積,循經絡侵入關節,痹阻氣血,氣血瘀滯,痰瘀凝結。用當歸芍藥散調和肝脾、疏利氣血,稍加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品,即能切中病機取效,但飲食調攝不可不慎。 (吳沛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