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衛鉤玄之生理篇
1、營衛來源
營衛皆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源于中焦,本于下焦,散于上焦。吳謙在《訂正傷寒論》中曾言及“營衛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衛,即氣中剽悍者,營,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是流行之用而言,則曰營衛……然營衛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腎中先天之一氣”。腎中先天之精氣與脾胃后天水谷之氣是營衛化生的源泉,相對來說衛更關乎先天,營更關乎后天,但實際上營衛的化生皆稟于先天,養于后天,和先后天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不可偏廢。
2、營衛循行
營衛循行有兩途:一是運行于十四經脈,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在心肺上焦宗氣貫心脈行呼吸之推動下,營衛隨十四經諧行,始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復還于手太陰肺,如環無端,終而復始,
陰陽相隨,營衛相將,諧行出入。如此,胃中化生的營衛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轉運中復又化生營衛之氣。二是營衛隨天地運轉、陰陽盛衰而進行的晝夜循行。一日分為十二時,卯酉分晝夜,子午分陰陽,人氣亦應之。衛氣之行,晝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陰盡,衛氣出于陽,衛陽逐盛,至午衛陽極盛,由午至酉衛陽逐衰,衛氣依次循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少陽,足陽明,手陽明,加強陽經之運行,運行二十五周。入夜陽盡入陰,由酉始陰氣逐盛,至子陰氣極盛。子至卯陰氣盛時,加強陰臟運行,亦運行二十五周。而后平旦陰盡,復從足少陰運注于陽經,與天相貫,常如無已,陰盡而陽,陽盡而陰,往返無窮。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對于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不可絕對理解。蓋陰陽互根,營衛相隨,衛氣行,營氣必隨之。張志聰說:“衛氣之循經而行者,與脈內之營氣交相環轉。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者,與脈內之營氣相將而行。”雖衛氣白晝加強陽經運行,黑夜加強陰臟運行,然營衛必相隨而行,以便溫潤衛陽運行之臟腑,和其所主。
相對于營氣來說,衛氣在生命活動中起主導的作用,這是由于它的性質剽悍滑疾,常常不受脈中血液流速以及脈道的約束,可以根據體內外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功能的變動,在運行于經脈的同時隨時應急。如熱飲食或酒熱之氣入胃,熏蒸衛氣,營衛受熱加速運行,即可越其經脈之道而出。《營衛生會》篇說:“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經脈》篇說:“飲酒者,衛氣先行于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已滿,而經脈大盛”。熱飲食和酒熱之氣入胃,衛氣振發,運行加速,腠理疏泄,衛氣走之,見開則出,營氣亦隨之,故
經絡充盛而滿,汗出,營衛越其外。營氣之運行其常乃是發揮其精專營養的作用,既入于五臟之隧道——經隧內臟組織,又隨經脈之血運行于體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營不已,終而復始,是謂常道。營與衛陰陽相隨伴行于身,二者一內一外,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或旁達四肢,或遍澤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經脈腧穴,營血衛氣相互間陰陽相抱,和諧貫通,以絡脈系統為道路,以津血氣化為形態,晝旺行于陽,夜旺行于陰,此生物鐘之天人相應規律也。
所謂經絡,就是人體營衛血氣運行的通路,營衛循經脈而行,但在具體的運行中又略有不同,一般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協調,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整體運行中有離有合,四肢末端是營衛行于皮膚、經脈之外內上下相貫如環無端之匯合處,此謂之“氣之大絡”,《靈樞·動輸》篇曰:“四街者,氣之徑路也,四末營衛之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從上文可以看出:“大絡”阻塞不通時是氣街保證了營衛之氣的正常循行。氣街在于胸腹頭脛,《靈樞·衛氣》說“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于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于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頭部氣街主要通于腦,諸陽氣皆上聚于腦,而胸、腹內藏五臟六腑,彼此之間相依相靠,手足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奇經八脈也是無不通達胸腹,形成密集網絡,足踝部之氣街在足陽明之氣沖穴及足太陽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諸穴,此處均有奇經八脈分布,起到重要的聯接作用,所以說氣街是營衛運行之徑路,實際上就是頭胸腹脛各部脈氣散布合聚的縱橫通道。
3、營衛功能
衛在脈外,主衛外而屬于陽,功能如下:⑴.護衛肌表,防御外邪。⑵熏膚充身,溫養皮毛。⑶控制腠理開合,主司汗液的排泄。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致密。衛氣的生理功能和特性決定衛氣宜溫宜固。營在脈中,主內柔而屬于陰,其功能有營養作用以及化生血液的作用,營氣的生理特性及功能決定了營氣宜養宜斂。營衛二氣雖是陰陽不同的屬性,但又互根互用。以相對位置而言營脈內衛脈外,從功能看營衛有屬陰屬陽之異。營氣雖屬于陰,但具陽氣之性,營氣與衛氣在正常狀態下處于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理狀態之中,這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稱之為營衛和,這時衛陽外固,營陰內守,營衛之氣協調和合。要維持營衛和的狀態,有三個方面十分重要:⑴在營氣與衛氣的運行方面要協調一致,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相伴而行,有營有衛;⑵在營衛的力量對比上要基本平衡,營不過強,衛不過弱,衛陽營陰能相互制約;⑶營衛的各自功能應能維持在正常范圍之內,若營衛的某一方面功能發生障礙,則會影響整體,造成營衛不和。
營衛可以化生血液,營潤周身,補益腦髓,化生神氣。營衛氣之行于骨者,在“骨之屬”,《靈樞·衛氣失常》云:“骨之屬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津液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補益腦髓。營衛從尾骶而滲入脊骨,上滲髓空入腦,補髓益腦,化生神氣,使思維敏捷,意識精明,智力增強。衛氣者,司眼目毛竅之開合者也。晝夜寒暑之開合乃天之開合,人氣亦應之,衛氣晝行于陽則目張神機開,夜行于陰則目暝神機合。衛氣行于肌表司毛竅之開合,天寒則毛竅合以保持體溫,并可防御外邪,天暑則毛竅開汗出以散熱,并可驅邪外出。
雖然營與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內經》行文中多營血互稱,可是營并不等于血,營氣有著與血濡養功能之外的更多的作用,例如營氣具有調節作用這一點就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素問·痹論》指出“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所謂“和調于五臟”者,指營氣與五臟關系密切,一方面營氣的化生、運行、分布與五臟有關,即《婦人良方》所說“榮者……化生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另一方面營氣又可調節五臟的功能,和諧五臟的關系。眾所周知,營氣是血中之氣,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神氣的中介,大腦的精神意識活動可以通過營衛之氣來影響臟腑,通過營衛—神—五臟—營衛這一交互循環作用調節五臟功能。
4、營衛氣化
營衛氣化乃指營衛之氣的變化。營衛氣化的過程包括營衛離合交感媾化,營衛氣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物質、能量代謝和信息調整過程。它溝通了人體與自然的聯系,實現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和諧統一。
⑴.營衛氣化立論依據。營氣與衛氣相關是:①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華。②陰陽相隨。內外相貫,二者不可相失。黃元御說:“衛氣為陽,然氣降而化水,是自陽而之陰也,營血為陰,然血升而化氣,是自陰而之陽也。衛降而營升”,這原是稟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思想。黃拓展了營衛升降出入之論,曰:“水谷入胃……上乘化為霧氣而歸肺,肺司氣而主皮毛,將霧氣由臟而經,由經而絡,由絡而經,自經而歸臟腑”。這里指出了營衛之氣升降出入運動形式,而且點明了營衛運動的途徑及氣化之場所。
⑵.營衛離合交感。營與衛有清濁之分,陰陽之判。營衛之氣的離合,“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營衛之氣之交感,“循環迭至,潤溫相接”,兩者 “相爭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陰陽相引”是營衛離合交感的內在動力。營衛離合交感主要發生于機體外周皮腠部位,這同皮腠之絡脈-孫絡結構有關。絡脈是營衛血氣淺出皮表、表陽之氣內達經脈之必經渠道,《素問·氣穴》曰:“孫絡三百六十穴會……以通營衛”,景岳注云“表里之氣,由絡而以通,故以通營衛”。由孫絡在外周構成首尾銜接的密織交叉的網絡,從而使營衛之氣從線狀或網狀流行,變為面狀的彌散,張志聰云“脈內之血氣從絡脈而滲貫于脈外,脈外之氣血從絡脈而溜于脈中”,從而觸發了營衛交感,最終至于 “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
⑶.新陳代謝及相互媾化。營衛離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營衛媾化,旨在棄舊而用新,共同完成機體的新陳代謝和防御過程,保持生命的穩定,趙意空云:“衛行脈外者,其氣交感于脈中矣;營行脈內者,其氣交感于脈外矣。陽津陰涸,交相感觸,而又合以大氣者,谷精漸以變化,溫度籍以保存”。(蔡陸仙〈
中國醫藥會海〉,卷十六,中華書局,228頁)。可見營衛離合之趨勢,交感之狀態,媾化之結果,根源于營衛自身的矛盾運動。① 營衛離合交感是營衛媾化的前提條件。② 營衛媾化是營衛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營為陰,衛為陽,兩者性質截然相反卻又同源同流、離合交感,兩者的矛盾運動促成了營衛媾化這一結果的產生,這使得機體的防御和新陳代謝過程統一起來,極大地增強了機體在惡劣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⑷營衛氣化的意義。營衛氣化的實質是棄陳就新,伴隨著物質和能量代謝的進行,“溫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組織器官功能活動,這成為生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鏈環。正如《
呂氏春秋·克己》“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乃其天年”,營衛氣化促進了生命新陳代謝,由此使生命體內精氣得以更新,推動臟腑生理活動,確保機體生長發育,共同防御外邪入侵,延續生命的過程。營衛氣化實現了人體與天地交通,實現其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的過程,乃“生生相續,彌于無窮”的源泉。
二、營衛鉤玄之病理篇
1、營衛病理機制:營衛調暢則氣血通利,五臟安和,營衛充固才能元真強旺而陰陽調和。營衛一旦失調,輕則營衛失和,重則導致營衛虛衰,臟腑受損,《靈樞·邪客》曰:“營衛稍衰,則真氣去”。《素問·熱論》曰:“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所以營衛病變總機制為營衛失調。
2、營衛病理類型:根據營衛的偏盛偏衰情況又分為營衛不和及營衛虧損兩大類。
(1)營衛不和:營衛二者生理上必須互相配合協調,和則順,逆則亂,兩者病理上相互影響,無論營或衛的任何一方出現異常,均會破壞營衛這一處在不斷變化中的相對和諧平衡,而出現營衛不和的情況,主要病機是營衛相互關系失調,造成一方偏盛一方偏衰。
營衛不和的臨床表現很多,均與營氣和衛氣的機能有關,大多不表現為臟腑的實質性病變。《傷寒論》54條指出“病人臟無它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即病人臟腑無實質性病變,而由于營衛不和出現發熱、自汗出等癥狀,如衛弱營強:自汗;營弱衛強:發熱汗出。營衛不和這一概念不僅僅可以說明表證、自汗的病機,還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之中,例如寤寐失調也多與營衛不和有關,衛氣晝則不能行于表則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陰則心煩失眠,是病雖表現于衛,然其機要仍在于衛氣不共營氣諧和之故。所以在
治療時重在調節營衛,使營衛交通,陰陽相濟則不寐自除。筆者曾統計桂枝湯病例500例發現,應用桂枝湯可治療外感內傷疾病達76種,而這些不同種類的疾病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湯獲效,關鍵在于這些病例有其共同的病機——營衛不和。營氣與衛氣的相互和合是機體維持正常機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療中注意調整營衛氣的運行、分布以達到陰陽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2)營衛虧損:多累及臟腑,又可分為兩個階段:①營病衛病,營衛虧損初期主要表現為營病或衛病的某一方面為主。營病病機為營氣虧少,導致臟腑精氣不足,證見:形容憔悴,頭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夢,貧血。衛病病機為衛陽不足,衛外不固,證見體弱多病,畏風,自汗易感,皮膚毛憔。②營衛俱病:營衛虧損進一步表現為營衛俱病,勢必對臟腑氣血均有所影響,以氣血而言:營虛必導致血涸,衛弱終成氣竭。又因營衛與宗氣形成有關,故營衛衰則宗氣不足,漸至真氣竭,營衛病變涉及氣血與臟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關,人體臟腑賴營氣充養,營氣虧少必導致臟精不足,引起臟腑陰陽偏盛偏衰而致病。應當強調:營病衛病的劃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營衛相互影響,營病未有衛不病的,衛病未有營不病的,只不過有先后主次輕重之別罷了,臨床上當據脈癥兼顧雙方,固衛必兼養營,養營必先固衛,營衛并調,陰陽兼顧。
3、衛氣為百病母
營衛病機有其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不可一概以五臟病機或六淫病機來取代。在營衛兩者之中,衛氣與疾病的關系更為密切。衛氣行于肌表,外邪侵犯人體,衛氣首當其沖,與之相爭,故外感可傷及衛氣;另一方面,衛氣又透達臟腑,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也可戕伐衛氣。《靈樞·.口問》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起居,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可見衛氣稽留、經脈阻隔在百病之始生中具有重要意義,故《靈樞·禁服》說:“審查衛氣,為百病母”,衛氣紊亂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這實在是《內經》營衛病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以下舉例分述之。
⑴衛氣與外感疾病關系密切。衛氣是機體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順應自然變化、調節機體相對穩定的機制所在。衛氣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驅邪外出,所以當外邪侵襲,或者衛陽不足而發生外感性疾病時,第一個病理環節即是衛氣失調;另一方面,盡管由于外邪性質不同,患者體質相異而使表證類型繁多,表現復雜,但其最基本的病機是衛陽與外邪交爭于肌表,故衛氣是解除表證的內在依據。
⑵衛氣與偏枯。《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偏枯即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機是營衛虛衰,循行不暢,失于對肢體的溫養推動,外邪乘虛而入,內邪隨之滋生,導致脈絡郁阻、肢體失養發為偏枯,營衛之氣的既虛且滯是發病基礎。偏枯的具體表現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衛氣溫煦肌膚、推動肢體的機能失調直接相關。《素問·風論》曰:“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問·逆調論》:“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這更是衛氣不足、開合時常的表現。因此偏枯病機與衛氣失調有關。
⑶衛氣與痹證。風寒濕等邪氣侵犯人體,與營衛之氣合則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為痹證。
⑷衛氣與瘧疾,《內經》認為,瘧疾乃由衛陽不固,腠理開泄,外邪引發伏藏于體內的瘧邪,與衛氣相搏而發病,并且休作有時。休作的機理在于“瘧氣隨經絡、沈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邪氣隨衛氣出入循行,交應有時而發病。《素問·瘧論》曰“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臟,橫連膜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而日發者乃由邪氣淺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
⑸衛氣與汗出異常。“陽加于陰謂之汗”,汗就是衛陽蒸騰營陰而來。《內經》明確衛氣主開合,說明汗的生理病理與衛氣直接相關。營衛調和是開合腠理、調節汗液分泌的關鍵,營衛不和、衛閉營澀則易致腠理失開而導致汗閉證。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盜汗等,最直接的病理環節也是衛氣失調、皮毛開合失司。
⑹衛氣與脹證。衛氣出入表里,通達上下,是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命過程中,衛氣氣機的任何一個環節失調、阻滯均會對升降出入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靈樞·五味》曰:“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說明營衛暢達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營衛的運行是水谷精微輸布的重要環節。《靈樞·脹論》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說明衛氣調和則內外協調平衡,五臟機能有序,氣機暢達;衛氣失調則六腑通降、五臟氣化、氣機運行均會受到影響,而常見脹滿之證,進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變生有形邪實,形成包塊。《內經》認為,脹的部位一是在皮膚腠理之間,二在臟腑空廓之中,與經脈相關。但均由衛氣逆行留止而生。如《素問·脹論》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交,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靈樞·衛氣失常》曰:“衛氣之留于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實,《靈樞·水脹》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衛氣阻滯,津液停血瘀,搏結日久而來。
⑺衛氣與癰疽痤齄。衛氣循行肌膚,溫煦皮毛,使之潤澤光滑,如衛氣失調,不僅可見皮膚干枯,毛發不澤,也常引起癰疽痤齄等皮膚肌肉病變。癰,《內經》認為主要因衛氣不行,郁蒸化熱,肉腐成膿使然,如《靈樞·癰疽》曰:“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經絡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素問·.風論》:“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僨嗔而有瘍”。《素問·生氣通天論》在論述衛外陽氣的病理變化時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如果在衛陽發泄,汗出散熱的時候驟見水濕,寒水遏之,則汗孔閉塞,衛陽拂郁皮膚而化熱,輕則為痱,重而為痤。該篇還說“勞汗當風,寒薄為齄。”齄,即粉刺,勞作之時,汗孔洞開,如遇風寒則衛陽郁遏,津液凝于皮膚而生齄。
⑻衛氣與疾病的預后:不論內傷還是外感,在決定疾病的預后的邪正斗爭中,作為正氣,衛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素問·熱論》云:“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認為在外感熱病的預后中,衛氣與臟腑一樣重要,同樣,在內傷雜病中,由于衛氣與臟腑氣機間的密切關系,一旦出現“榮澀衛除”等一系列危候時說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惡化,預后不良。《素問·醪醴論》有云:“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澀衛除,故神去之而不愈也”。
三、營衛鉤玄之治療篇
調和營衛是
中醫臨證治療的重要法則之一,首載于《內經》,再見于《難經》,而詳發于《傷寒論》。金元以降,闡發其論者代不乏人,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1調和營衛的意義和作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各行其道。然運行之中,又相互貫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孫絡、溪谷皆有會合之處,其運行循經絡而內外交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陰陽相隨不可分離,以貫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靈樞.·動腧》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營衛相通,陰陽和諧,新陳代謝旺盛,生命才能旺盛而長久。營衛失和,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致使諸病叢生。所謂調和營衛,就是通過考察營衛的循行、節律和盛衰,調理營衛的相互關系,祛除有害于營衛和諧的各種因素,從而使營衛充盛,運行通暢,陰陽和諧而歸于權衡,使人體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2調和營衛的治療原則。營衛不和和其營衛,營衛虧損補益營衛,這是營衛治療的基本原則。然而具體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⑴.疏其道。營衛失和的關鍵在于經絡阻滯,營衛運行失常,陰陽不得相通相和。《內經》中和營衛方法有三:一曰針刺,二曰熱熨,三曰湯藥。法雖不同,但都是著眼于“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可見,調和營衛法重要的一環在于疏通經絡。經云:“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營衛交通在于“氣之大絡”,故在治療中要更注意通絡法的運用。
⑵.益其源。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二者皆養于中焦而宣散于上焦,故營衛運行乃三焦協同的作用。凡營衛氣虛而失和者,宜根據其所出、所養、所運而分別補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暢元陽而益腎,衛出下焦,下焦者腎,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所居,衛為元陽所化,與統攝一身陽氣而貫脊屬腎的督脈相聯,其運行之終始為足太陽膀胱經,而常出入于足少陰之分間。大凡衛氣之虛,實因下焦火弱,故暢元陽而益腎,以實衛氣之虛,乃為正治。傷寒論衛虛而陽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即此意。如腎氣不足,營衛行澀,心絡攣急則胸悶作痛,營衛虛滯,不能行其溫煦榮養之職則面色恍白、四肢欠溫,玄府開合失主則汗出,病雖在心,亦當從營衛論治,經云:“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此下焦根源虛弱也,緣衛出下焦,腎氣激發營衛之氣化運行無力,當溫補腎氣,疏通營衛:補骨脂、小茴香、黃芪、當歸、生脈散、丹參飲。②.調脾胃而養正。營衛乃水谷之精微所化,必須靠后天水谷的補充和滋養。營出中焦,胃乃為衛源,故凡營衛虛衰而生化不足時,必須以調理脾胃為要,恰如尤在涇所說:“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轉輸于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傷寒論》中,桂枝湯用草、棗與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藥加飴湯等等,皆調脾胃而養正之法。如中氣不足,脾胃運化失職,化源不足乃至營衛不和,衛表不固,易受風邪外襲,癥見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畏風怕冷,四肢酸軟,舌淡白苔薄白,脈浮緩,根據營出中焦,胃為衛源之理,宜建中固表,調和營衛,以小建中湯合玉屏風散加減。③.益宗氣而宣肺:營氣衛氣的宣散輸布必須靠宗氣的宣發,上焦不通,營衛不散,故宗氣盛則營衛暢,宗氣衰則營衛結。凡宗氣弱而致使營衛運行失和者,當用益宗氣而宣肺法以調之,益宗氣可用參、術、芪,宣肺可用麻黃、杏仁、桔梗等。如營陰素虛,風熱夾濕侵襲于肌表,衛氣閉塞,營氣內壅,衛不布津,津聚成濕,風濕相搏,蓄積于肌腠,乃發皮膚濕疹者,此病在膚表,據衛出上焦,心營肺衛之理,當補益宗氣,宣行心肺,疏風宣衛以驅濕,涼營通絡以泄壅。
⑶.伐其過。根據營衛失和出現的陰陽偏盛偏衰而調之。調和營衛的臨床:①.和衛解肌,治療外感風寒,如桂枝湯;②益衛和營,治療自汗不已,桂枝湯,虛甚者加參、芪、附子。③.散衛和營,治療皮膚瘙癢,癥見皮膚瘙癢如蟲行皮中而無定處,稍遇寒熱而瘙癢更甚,舌淡苔白,脈濡者,邪留肌膚與衛氣相搏,溢于皮膚之間。桂麻各半湯小發其汗,散邪而和營衛。④暢衛運營,治療關節疼痛。《素問·氣穴論》“肉分之見,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四肢關節乃孫絡溪谷之所在,營衛會合之處,外邪客之,經絡阻滯,營衛運行不暢通,故而肢節煩疼,屈伸不利,應暢衛運營,治以麻黃湯、柴胡桂枝湯。⑤.溫衛暢營,治療多寐嗜睡或肢體浮腫、苔滑而膩、脈弦或滑者,此為痰濕為患。然痰濕所成,乃因營衛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療應溫衛暢營,清氣升則津液四布,濁氣降則水液下行。《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即指溫衛陽而化水氣,暢營衛而布津液,所謂離照當空,陰靄自散,可用苓桂術甘合二陳湯加減。⑥.泄衛通營:治療不寐失眠。證見睡眠不實或徹夜難眠或多夢易醒,輾轉煩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臟腑,致使衛氣獨營于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營衛之氣不得相通,而陽蹺脈滿而盛,衛不入陰則目不瞑而失眠,故應泄衛通營,暢其經而疏其道,營衛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湯加百合、蘇梗,兼心煩加蓮子、黃連等。難以入眠加桂枝湯,多夢易驚合溫膽湯。⑦養營益衛:治療不仁不用、肢體皮膚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癢,或肢體不舉等多屬于氣虛絡脈阻,營衛失和所致,《靈樞·刺節真邪論》“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故應養營益衛,黃芪桂枝五物湯,加雞血藤、當歸、桑枝、路路通、丹參、乳、沒。
⑷.去其邪:邪分兩種,一為外來之客邪;二為內生之邪,多由營衛紊亂而來。 “去其邪”很重要的一條是給邪以出路,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病在血絡的,可直放其血“導而出之”,有形之積,根深日久,藥所難為,可徑手術切除之,“邪去正自安”,病邪不去,正難自復,必除其邪,以使氣和,所以說“去其邪”也是營衛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