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想家了,打點行裝回家轉,看見父母心才安!
回家不能空著手,買點東西討喜歡。哪么到底給老人帶點什么禮物好呢?現如今,城市鄉村一個樣,雞鴨魚肉,家中不缺;煙酒糖茶,也非稀物;買套衣服,總擔心不中老人意……思前想后,還是給父母點錢吧,讓老人自己想買點什么就買點什么,想什么時候買就什么時候買……
這恐怕是現如今大多數為人子女的想法。
可是,我這里想說,過年別給父母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媽媽,年近古稀,家有兒女四個,全在外面工作。每逢過年,大兒子買回一塊肉,二兒子拎回二斤酒,三兒子帶回幾斤糖,女兒不是添塊圍巾,就是買上一雙棉捂套(老人的棉鞋)……一家人和和美美,歡樂陶陶……
可是,后來,兒女們的事業蒸蒸,財運亨通,錢是越掙越多了,回家過年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買的年貨一大堆,不是讓人捎回,便是郵差傳給,老人屋里的東西越來越多,老人的笑容卻越來越少,老人心中也越來越不快樂……
這一年,隨著年關的臨近,老人對兒女們的思念日漸強烈。這一日,大兒子捎來現金六百元,說單位忙,不能回家過年,讓老人自已想吃點啥就買點啥;二兒子800元的匯票也到了,附言上說,公司春節是旺季,媽媽缺啥就買點啥;三兒子倒是回來了,風風火火,扔下票子一大摞,說要出差趕飛機,坐都沒坐就走了;老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女兒是娘的貼身小棉襖,去年天冷見娘的耳朵凍傷了,今年說買副“護耳寶”,到年了,該給媽媽拿來了。可是女兒來電話,說也忙得回不了家,讓人捎錢400元,讓媽隨意買點啥。老媽媽鼓了幾次勁,總也沒問女兒答應她的“護耳寶”還有希望嗎?可是直到女兒掛電話,媽媽話也沒出口,只是眼中掛淚花……
大年夜,萬家燈火,鞭炮聲聲,老媽媽孤影殘燈,拿出兒女們的三千元,捻了一遍又一遍……,等到午夜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老人眼中流淚,雙手顫抖,劃著了火柴……
古人曰,百事孝為先。父母不缺你的錢,哪怕買上一斤茶,一瓶酒,一合煙……只要兒女到面前,父母才算是過年。
過年了,回家轉,問問寒,詢詢暖,千萬別只給父母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