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修復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人的一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良好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而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不佳均會影響健康。
俗話說,“熬夜一時爽,一直熬夜火葬場”。在當今社會,熬夜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常態。經常熬夜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危害,例如熬夜會引起免疫功能失調、生物鐘紊亂等,更嚴重的是,長期熬夜還會引發猝死。
生物鐘,已得到科學家的廣泛研究。晝夜節律賦予了人類行為和生理學的時間模式,使身體內在與外在環境的預期變化保持一致,被擾亂的晝夜節律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卜軍團隊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Disruption of Circadian Rhythms by Shift Work Exacerbates Reperfusion Injur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熬夜或夜班工作等晝夜節律紊亂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再灌注術后心肌損傷,并導致長期臨床預后不良。在5年的平均隨訪期間,與不上夜班的人相比,經常上夜班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增加92%有關。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血管突然堵塞,引起相應區域的心肌壞死。是影響我國國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急性心血管事件具有晝夜節律特點已成共識,但是晝夜節律紊亂帶來的心血管損傷風險卻依然未明。
在這項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412名心肌梗死患者的數據,年齡在52-62歲之間,90%以上是男性,其中102名屬于輪班工作者。與不上夜班的患者相比,經常上夜班的人通常更年輕、BMI更高。
所有患者均在心梗發生后的12小時內接受了急診再灌注手術,并于術后1周內進行了心臟磁共振評估心肌梗死面積,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腦卒中等。
研究發現,與不上夜班的患者相比,經常上夜班顯著增心肌梗死面積,心臟微血管阻塞發生率明顯更高。
在平均5年隨訪期間,共發生了75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死亡6例,心肌再梗死14例,心力衰竭48例,中風7例。
調整混雜因素后分析發現,與不上夜班的患者相比,經常上夜班與發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增加了92%相關,心衰風險增加106%相關。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增加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動物模型對以上結果進行了驗證。
在模擬上夜班的小鼠實驗中,研究發現,與晝夜節律正常的小鼠相比,模擬上夜班的小鼠心肌梗死面積顯著增加。此外,晝夜節律紊亂的小鼠心肌梗死術后死亡率也顯著升高。
由于小鼠是夜行動物,研究人員又對綿羊進行了實驗,研究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進一步驗證了晝夜節律紊亂是導致術后心肌損傷加重和功能惡化的原因。
模擬夜班小鼠實驗
在后續的進一步實驗中,晝夜節律紊亂的小鼠心肌細胞核受體NR1D1表達顯著降低。這意味著,NR1D1可能在晝夜節律失調誘導心肌損傷和功能障礙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研究人員敲除了小鼠NR1D1后發現,小鼠發生心肌梗死術后,心肌梗死面積明顯更大,心肌活性和心功能也更差。
總之,該研究表明,熬夜、上夜班導致生物節律紊亂,進一步誘發NR1D1表達降低,導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增加。強調了維持節律穩態是一個潛在的心肌保護策略,為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2.03.370
封面圖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