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一般可從飲食中獲取,或在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時由身體產生。維生素D在體內具有許多功能,包括在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謝中的作用,它在維持骨骼和肌肉骨骼健康方面有著公認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抵御感染和癌癥。
心房顫動(AF),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房顫時心跳不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絕對不整齊,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房顫還與中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關系。
早期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心房結構和心臟電功能有影響,這意味著維生素D有可能預防心房顫動。
近日,東芬蘭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心臟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The effect of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atrial fibrillation in generally healthy men and women-the Finnish Vitamin D Trial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顯示,補充高于推薦劑量的維生素D,可以降低患房顫的風險。與安慰劑組相比,40微克組的房顫風險降低了27%,80微克組的房顫風險降低了32%。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芬蘭維生素D試驗 FIND 研究中2495名參與者,FIND研究于2012-2018年在東芬蘭大學進行,是一項為期5年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補充試驗,主要目的是探討補充維生素D與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發病率的關系,參與者年齡在60歲或以上,被隨機分為三組:安慰劑組、低劑量維生素D組(每天1600 IU,40微克)、高劑量維生素D組(每天3200 IU,80微克)。
此外,在參與研究時,根據年齡段的推薦劑量,參與者還被允許個人每天補充維生素D,每天不超過800 IU(20微克)。在研究開始時,參與者均未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癥。約20%的參與者還被分析了血液樣本,血清25(OH)D平均濃度為75,研究人員分析了補充維生素D與心房顫動的發病風險。
總的來講,在5年研究期間,共有190名參與者被診斷患有心房顫動,其中安慰劑組76人,低劑量維生素D組59人,高劑量維生素D組55人。
研究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低劑量維生素D組的房顫風險降低了27%,高劑量維生素D組的房顫風險降低了32%。
對血液樣本分析發現,補充維生素D 12個月后,低劑量維生素D組血清25(OH)D平均濃度為100,高劑量維生素D組血清25(OH)D平均濃度為120,而安慰劑組沒有變化。
綜上,研究表明,補充大劑量維生素D可能會降低健康老年人群心房顫動的發病率。鑒于其他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存在差異,需要進行更多隨機對照試驗,特別是針對不同人群的隨機對照試驗,以闡明補充維生素D在預防房顫中的作用。
不僅如此,補充維生素D,還能降低癌癥死亡、癡呆、糖尿病風險。
2023年3月,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Efficacy of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cancer mortality: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分析了超10萬人發現,每天補充維生素D,癌癥死亡風險降低12%,在癌癥診斷前開始攝入維生素D時,效果最為明顯。
2023年3月,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Alzheimer’s & Dementia:Diagnosis,Assessment & Disease Monitoring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incident dementia:Effects of sex,APOE,and baseline cognitive status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能有助于預防癡呆癥,與更長的無癡呆生存期有關。服用維生素D組,患癡呆癥的風險降低了40%。
2023年3月,美國塔夫茨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內科學年鑒》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Vitamin D and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in People With Pre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From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攝入較高劑量維生素D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15%,維生素D使恢復正常血糖調節的可能性增加30%。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ahj.2023.05.024
https://doi.org/10.1016/j.arr.2023.101923
https://doi.org/10.1002/dad2.12404
https://doi.org/10.7326/M22-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