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組不明原因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因發病率逐漸升高,已成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因其在西方國家的患病率較高,表明西方飲食可能是IBD的危險因素。高糖與許多非傳染性疾病有關,是西方飲食的特征,但其在IBD中的作用仍然未知。
2020年10月28日,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雜志上在線發表了題為"Dietary simple sugars alter microbial ecology in the gut and promote colitis in mice"的研究,該研究表明,高糖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更多的細菌可以破壞腸道保護性粘液層,損害腸道引起的嚴重結腸炎。
由于IBD在西方國家的患病率高得多,因此研究人員已將富含脂肪,糖和動物蛋白的西式飲食作為可能的危險因素。雖然發現高脂飲食會引發IBD,但糖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
研究人員給小鼠喂食了一種含有7種濃度為10%的各種飲食糖的水溶液。他們發現,遺傳上易患結腸炎的小鼠或接受誘發結腸炎的化學物質的小鼠,如果先加糖,就會出現更嚴重的癥狀。
然后,研究人員使用基因測序技術來識別接受糖療法前后小鼠大腸中發現的細菌的類型和患病率。根據這項研究,在接受糖處理七天后,那些攝入蔗糖,果糖,尤其是葡萄糖的人的腸道內微生物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
已知會產生粘液降解酶的細菌數量更多,而被認為是好細菌且常在腸道中發現的其他一些類型的蟲子(如乳酸桿菌)變得不那么豐富。
葡萄糖引發小鼠自發性結腸炎的發生
研究人員看到了保護大腸內壁的粘液層變薄的證據,以及其他細菌感染的跡象。粘液層可以保護腸粘膜組織免受腸道菌群的浸潤,用葡萄糖治療的小鼠中降解黏液的細菌的含量較高,因此可能是腸道黏液屏障的潛在危險。
由于粘液層的侵蝕,腸道細菌與葡萄糖治療的小鼠的大腸上皮層非常接近,突破上皮屏障是腸道炎癥的關鍵起始事件。
該研究表明,盡管葡萄糖具有最大的作用,但三種簡單的糖都改變了腸道菌群的組成。在發現食糖小鼠的腸道菌群發生變化后,研究人員將食糖處理小鼠的糞便喂給了其他小鼠。這些小鼠發展為更嚴重的結腸炎,表明葡萄糖誘發的結腸炎易感性可以與患病動物的破壞性腸道菌群一起傳播。
總之,研究數據表明,攝入單糖會誘發結腸炎,并通過調節小鼠腸道菌群來增強其發病機理。
論文鏈接:
DOI:10.1126/scitranslmed.aay6218
醫諾維-讓科研更簡單!
評審指導 | 語言服務 | 格式化處理 | 選刊指導
基礎實驗方案設計 | 進階定制化實驗方案
臨床試驗方案設計 | 定制化設計(RCT、RWE)
項目設計指導 | 項目調整優化 | 項目設計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