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被罵慘了的“一包奧利奧”事件,暴露出多少極品巨嬰
這幾天,熱搜上有這樣一則聊天記錄的截圖,看得人怒從心頭起。晚上9點多,一位學生家長給老師發去了幾條消息,問老師是不是給了自家小孩一小包奧利奧餅干。家長不滿地說,孩子吃完餅干,回到家里一直喊渴,都喝了快一熱水瓶的水了。老師解釋說,因為她懷孕了,容易餓,所以就在辦公室里放了幾包餅干。今天孩子來辦公室找老師拿作業,看到餅干就找老師要,老師也沒多想,就給了他一包。家長咄咄逼人地一頓輸出:“我從來不給他吃這些垃圾食品。”還高高在上地說教老師:“既然懷孕了,也不要吃這些不健康的東西了。”
接著讓老師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明天早上他還一直喊渴的話,我就得帶他去測一下血糖了。”老師沒有反駁,甚至還貼心地詢問,自己是否要陪小孩一起去測血糖。
但家長并沒有善罷甘休,語氣里仍是充滿著責備和警告:“希望老師可以多注重孩子學習,除學習之外,不要有過多接觸。”“要以身作則,不要把吃的東西帶到學校,這樣從根源上解決了問題。”滿滿的不友善和高高在上的說教都快溢出屏幕,不知道的還以為老師是這位家長家的保姆呢。“吃一包奧利奧就會血糖超標嗎?奧利奧也沒想到自己這么厲害。”是啊,太離譜了,僅僅因為被學生討要了一包餅干,就得承受學生家長長篇大論的指責。老師帶了零食是準備自己吃的,并不是主動給你家小孩的,懷孕了容易餓,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再說,如果吃了一小包餅干就得像這樣全家如臨大敵,那不如讓小孩一直待在無菌環境里,一天24小時監視著他長大?類似的,前段時間,一位老師也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這樣一段肺腑之言:事情是這樣的,放學的時候,辦公室里有位老師買了好幾個熱奶寶,請所有的同事吃。一位學生剛好來辦公室送作業,就找自己的老師討要熱奶寶吃,眼巴巴地盯著,不肯走。那位老師只好把熱奶寶讓給了他,自己沒能吃到,沒想到,回家后竟收到了學生家長發來的指責。
家長說自家孩子回家后就肚子疼,還去廁所拉稀了,可能是因為吃老師給的東西吃壞了。老師趕緊去向那位買熱奶寶的同事確認,被告知是正規蛋糕店買的,而且其他人都沒有出現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但家長仍在責怪老師,說以后盡量不要給孩子吃東西了,他們從來不在外面買吃的,不衛生。那天學生在放學后,自己找同桌借錢買了棒棒冰和冰棍,才吃壞了肚子。但家長依舊振振有詞,指責老師沒教育到位,讓同學之間有金錢來往,還讓老師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吃東西。還有之前引起眾怒的一則熱帖:《婆婆給鄰居小孩吃了一塊糕點,鄰居要告我》。發帖人婆婆帶著孫子去外面曬太陽,帶了兩塊自己做的桂花糕。后來孫子玩的時候摔倒了,婆婆趕緊去扶他,回來的時候,發現打開的飯盒里,少了一塊桂花糕。一個小女孩在旁邊正拿著吃,婆婆也沒說啥,還問她要不要喝點水,小女孩說不喝,然后就跑了。結果這件事當天就被那位小女孩的媽媽發在了鄰居群里,質問是誰給自家孩子吃了“垃圾食品”。明明孩子并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癥狀,而且發帖人也再三解釋了并不是她們主動給的。但小女孩的媽媽卻如同承受了巨大損失般,憤怒地不斷要追究發帖人的責任。你會覺得這些家長是不是魔怔了,總是懷疑別人要迫害自家孩子。嚴格控制著孩子的衣食住行,恨不得拿個玻璃罩子把孩子保護起來。以為通過這些高壓手段,就能讓孩子完美地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模樣。殊不知,自己的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慢慢地淪為“巨嬰”。即使成年之后,心智仍停留在嬰兒階段,精神上無法斷奶。從小到大,她幾乎從沒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出租車”......支教、實習、旅游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畢業后租房子都不允許她自己選。從小到大,她沒洗過衣服,沒進過廚房,爸媽不讓她做任何家務活;高中假期,同齡人都出去旅游,或者兼職賺點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里學習、看書。被過度保護的她,長大后發現自己成了一個“社會廢物”。甚至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車,都需要詢問路人......她想明白了:“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是真的愛孩子嗎?他們只是更愛自己吧。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他們奪走了。”更糟糕的,是一些被父母養成了“巨嬰”的人,漸漸形成了“幼稚型人格”。③適應能力差,習慣于讓人照顧自己,不會關心照顧別人;④如遇挫折,會自暴自棄,暴怒發狂,甚至傷害別人或自己。你會發現,身邊總有那么一兩個這樣的人,覺得世界就應該圍著他轉,稍有不如意就遷怒別人。這樣的“巨嬰”背后,往往站著擁有強烈控制欲的家長。就像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成人就開始壓制、束縛他。可悲的是,成人自己毫無察覺。”過度保護孩子、插足孩子的每一個選擇,只會讓孩子在溺愛的蜜餞下,寸步難行。很喜歡一部電影《小花的味噌湯》,它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有個小女孩,從5歲開始,就每天早上6點起床,在廚房里踩著小凳子做早餐。她的名字叫小花,在她9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千惠的乳腺癌復發了,醫生說最多還能活4年。千惠開始思考,究竟要留給女兒什么東西,才能讓她度過沒有媽媽陪伴的日子。她想到了做飯,因為只要身體健康,能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于是,在小花4歲生日的哪天,媽媽千惠送給她一條圍裙,爸爸送給她一把兒童專用的菜刀。千惠以游戲的形式,教小花認識各種食材,并讓小花學著做早飯、整理自己的衣物。“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我都要讓她自己來,讓她獨立思考和體會。小花過了5歲生日之后,千惠還是沒能逃過病魔的折磨,去世了。但小花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每天早上6點起來,準備早餐、喂狗、彈鋼琴、去幼兒園;這么小的孩子,就已經學會了合理膳食、健康生活、自己照顧好自己,認真努力地過好每一天。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真正的愛,不是過度保護和事事包辦,不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就像詩人紀伯倫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學會在適當的時間,得體地退出,才能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海闊天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