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00年開始,西方繪畫轉型,從宗教宣傳向王朝裝飾過渡。以魯本斯倫勃朗等人為代表,進一步在意大利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趨附歐洲各大王室的需要,為王宮和私密場所裝飾,發展了新的主題,歌功頌德,為權貴們畫肖像,形成了與王室建筑相匹配的巴洛克風格。
從技術上來看,西方繪畫那一個時期沒有突破性的發展。總體感覺,色彩似乎越來越暗,就是我們后來學畫講的“醬油色”。從卡拉瓦喬開始,無論是魯本斯還是倫勃朗,都很醬油。比如那位風景畫的鼻祖,法國的洛朗,也是很醬油。或許是那時候顏料時間久了氧化了?這種顏色風格一直在學院派畫法中保留。
由于繪畫在那時已經成為王公貴族的室內掛畫,因此與建筑風格以及內裝風格需要一致。在形的方面,繪畫越來越細致,越來越逼真。在色的方面,越來越沉悶。
在恩主這一方面,最大的恩主出現在法國,就是路易十三之后,波旁王朝的三個路易:路易十四(1638-1715),號稱太陽王(1710-1775)、路易十五(1754-1793),號稱“寵兒路易”、和路易十六,法國大革命被處決的。其中路易十四采取的維穩策略,就是把王親貴族們都圈在巴黎,讓他們在王宮里天天派對夜夜笙歌消磨意志,估計這批人對繪畫的需求也就大增。
宮廷里聲色犬馬,也就成為繪畫的主題。于是十八世紀開始,繪畫的主題涌向了宮闈秘事。而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就脫穎而出。
宮女或者公主,用一只青花大瓷缸洗腳。
這就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就是甜膩。也可能畫家們對學院派的醬油色逆反吧?反正宮里的貴婦們肯定喜歡這種甜膩的色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影響了繪畫色彩的就是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1721-1764)。據說她為了捕捉路易十五的眼球,穿粉紅色裙子坐藍色馬車或者穿藍色裙子坐粉紅色馬車,行進在路易十五狩獵的地方。
布歇 蓬巴杜夫人像
洛可可風格的色彩影響了公眾美學,直到現在,大量的行畫都是采用了洛可可的色彩,最早的應該是華托(1684-1721)的那幅
現在的一些風景行畫都是最這幅畫的色彩的夸張模仿。這幅畫還是沒有完全脫離醬油色的根底。
布歇畫的女人肌膚,是雷諾阿后來采取的色系。不過雷諾阿的筆觸要比布歇的松,不再是磨。
蓬巴杜夫人的裙裾,絲綢的光澤,細致的繡花,典型的洛可可裝飾風格。洛可可繪畫,就是在這種地方,鉆牛角尖,很有成就。
歌功頌德,歌舞升平,鶯歌燕舞,甚至于風流韻事,比如《秋千》。總之,法國繪畫在路易十六時期,不說是輝煌,至少是華麗、絢麗、綺麗。這種熱熱鬧鬧的氣氛,在1793年,大革命巴士底獄一聲炮響,跟著路易十六的腦袋,被斷頭臺一刀切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