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1933年茂縣疊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2015年4月19日在四川省拍攝的:四川1933年茂縣疊溪7.5級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1933年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北緯32.0度,東經103.7 度)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0度,疊溪鎮被摧毀。震前該地異象迭出:犬哭羊嘶,蛇出鼠驚,烏鴉慘啼,母雞司晨。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時,地震湖崩潰,洪水傾湖潰出,霹靂震山,塵霧障天,造成下游嚴重水災,僅灌縣境內撈獲的尸體就有4000多具。疊溪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水災,共使2萬多人死亡。 在川西北茂縣北部,有個據說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大的地震遺跡”——1933年中國疊溪7.5級大地震遺跡。讓人驚詫的是這個遺跡的美,不夸張的說,它可能是“中國最美的地震遺跡”。但是一想到這種美麗背后的代價,卻讓人感慨萬千。那次地震最主要的遺跡是長達10公里、一大一小兩個前后相連的迷人湖泊,它的名字現在叫疊溪海子。疊溪海子實際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寬只有大約1公里,但是長卻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兩處接連而成,形如腸狀。海子周圍青山環抱,湖岸翠草叢生,湖水碧波蕩漾,景色優美迷人。據當地人說,海子最深處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達1.25億立方米,湖面面積有350多萬平方米。如果不是之前了解過有關的歷史,很難相信這個美麗的湖泊竟然吞沒過“近萬條活生生的生命”。在這個湖泊下,曾經有一個繁華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頃刻間被地震從地圖上抹掉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